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史故事100讲》:社会主义发展篇(二十四)

2021-04-19 21: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开栏的话

为树立正确党史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白城中院转载《党史故事100讲》,以党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以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例、历史人物、精彩故事为主干,带您重温中国共产党非凡的百年建党历程和辉煌成就。今天推出《党史故事100讲:社会主义发展篇》。

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意义

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创新进程特别是文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一个具有标识性的重要概念,“文化自信”有着其基本的内涵。而且,赋予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对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其文化发展就是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的过程。也就是说,谈文化自信,不能不首先提及另外两个相关的概念,即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三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范畴。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在文化上或文化价值上的觉悟和觉醒,是对文化在历史发展进步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和深度认同,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和正确把握,是对文化赓续传承、发展进步、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是对民族精神的自觉弘扬。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或者说是以文化上的觉醒为前提的;一个政党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恩格斯说过:“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是我国最早关注和提倡文化自觉的学者之一。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一次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他用十六个字概括文化自觉的过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还指出:“我们中国人有责任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继往开来地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

文化自觉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90多年曲折而辉煌的奋斗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并因此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正是因为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国共产党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伟大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党才能够把握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上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改革时期,每逢重要历史关头,我们党都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高举起发展先进文化的旗帜,阐明自己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提出切实有效的文化政策,在实现文化的历史进步中,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事业顺利发展。

当今时代的中国,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使命,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即实现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上的高度自觉,对文化发展和创新规律把握上的高度自觉,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必须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衡量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和判定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文化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基础资源,又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条件和关键所在。只有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经济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经济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只有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才能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以上重要论述中,有两句话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这就是:“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应该说,这两句话包含着有关文化自信的最重要的几个关键词,如“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高度信心”等,实际上是对文化自信基本内涵作出的精辟的科学界定。

近年来,关于什么是文化自信,以及怎样做到文化自信,学术理论界从不同视角和维度作出了解读和阐释。我们认为,遵循上面所引证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可以概括地说: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就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如果稍作展开,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界定: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执着坚守,对在世界文化激荡交融中保持自身精神独立性的强大定力。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只有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坚定信念和强大定力,才能最终获得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鼓起奋发进取的巨大勇气,汇聚创新创造的不竭源泉。

当今时代的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既包括对绵延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更重要的是对于动员全民族力量不断丰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既要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又要通过交流和交融,吸收包容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和担当,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信念、信心和定力。

文化自强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塑造和凝练自身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自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自身文化创造力、凝聚力、竞争力、吸引力的积极努力,以及对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复兴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勠力践行。当今时代的中国,所谓文化自强,就是努力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感召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以崭新的文化面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兴盛或复兴。只有文化自觉,才能文化自信;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证,文化自强则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归宿。当然,文化自信不是空喊,不是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号。从根本上讲,只有真正实现了文化自强,成为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才真正具有扎实的根基和充足的底气。

二 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始终抱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面向未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绵延5000多年从未中断。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历史,来自社会主义500年的价值追求,来自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不懈奋斗,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来自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如此重视和强调文化自信,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还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文化上还不自信或不够自信,甚至自卑自弃。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自信,而且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不自信。更为严重的是,缺乏文化自信造成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淡化、宗旨观念不强。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的腐化变质,往往是以理想信念的缺失、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为发源的,进而影响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其工作作风、生活作风败坏,最终走上触犯党纪国法的道路。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无比文化自信的民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至少在16世纪以前,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是众所周知的经济强国和文化强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经历了从文化碰撞、文化冲突、文化迷茫到文化反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曲折道路。我们的文化自信发生动摇,受到贬损和伤害,导致一些人走向文化自卑、文化自弃,至少有两个时间段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曾经远远落在中华帝国后面,但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下实现赶超的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长期封闭着的大门,由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在侵略者枪炮的掩护之下,伴随着掠夺者的强买强卖,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对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国人于文化羞辱、文化失落、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之中开始反思,为何泱泱天朝常常不齿的“蛮夷”或卑躬屈膝臣服于中华帝国的“蕞尔”,竟会如此强大而且远渡重洋到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林则徐、魏源、严复等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痛定思痛,重新认识西方,也重新认识自己,寻求摆脱国家和民族危难的出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始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尝试。应当说,向“蛮夷”乃至“蕞尔”学习,向西方列强学习,为中华民族自强和复兴所必须。但是,国力的衰微和入侵者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人文化上的自惭形秽。换句话说,与近代中国的衰落相伴随的,是国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逐渐丧失。在追赶世界潮流的急行军中,有的国人为西方文化的肆意入侵而慨叹,感觉中华文化即将遭遇灭顶之灾;有的国人包括一些国学功底深厚的知识分子,则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怀疑,丧失了原本抱持的自信心,甚至提出中华民族要强大起来则要“全盘西化”的错误主张。

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自己和他人过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作出了更加清醒的分析和更加准确的判断,对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回望与反思,毅然决然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党和国家的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应当说,这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初期,在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方面,在科技和教育水平方面,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是如此悬殊,使国人在思想观念上受到较大震撼,一些人的文化自信心和判断力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一些国外文化思潮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思潮相继传入中国并产生较大影响。在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过程中,一些人对西方文化和理论盲目崇拜,“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西方,人云亦云甚至舍己芸人成为普遍现象或主要倾向。一些人脱离中国实际,不加分析和辨别地搬用西方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分析和解读中国问题,用西方价值体系强制阐释中国实践,用西方评价标准丈量中国发展。一些人在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问题上,打着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旗号,热衷于自我怀疑、自我作践、自我颠覆、自我否定。一些人对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存在模糊认识和片面性,奉行文化复古主义,甚至主张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儒化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等等。一些人否定和贬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解红色经典,抹黑英雄人物,亵渎革命传统;一些人攻击当代中国制度文化,漠视中国非凡发展成就,否定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言必称儒释道、言必称“民国”、言必称“改良”成为一种时髦。文化上的不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不自信或不够自信的深层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欲信人者,必先自信。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中国概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一项新的战略任务。它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党的文化理念不断升华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文化自信既是在社会实践中取得巨大进步的现实反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文化自信的提出,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最大凝聚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党推进理论创新的需要,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强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为全体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它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把我们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因此,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高举我们的文化旗帜、坚守我们的文化理想,以文化自信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 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骨气

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文化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应当说,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是有充分根据和充足理由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和母体,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三者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滋养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应当很好坚守的精神高地,而且构成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因此,“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正是因为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才有文化自信的充分理由,才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和骨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来源:张江《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原标题:《《党史故事100讲》:社会主义发展篇(二十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