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文主义的肖像:祛魅的世界、乐观主义和进步观念

[法]吕克•费希 克劳德•卡佩里耶
2021-04-25 14:46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在《最美的哲学史》一书中,两位法国哲学家在回顾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过程中,以问答对话的形式,梳理了重要哲学家对“哲学是什么”的回答,同时也在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要学哲学”。在“人文主义的肖像”一章中,他们总结出人文主义的九个向度:拒绝诉诸权威、拒斥教条主义、诉诸经验和批判形而上学、从无限宇宙论到人权、祛魅的世界以及技术统治自然的方案、乐观主义和进步观念、知识的普及、人文主义法律-世俗性-历史的地位、教育和殖民。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摘发肖像五至七的内容。

肖像五:祛魅的世界以及技术统治自然的方案

古代世界观里,世界是有等级秩序的,并且人类必须服从于这一秩序,而当我们与古代世界观了断的时候,过去那种对诸神的过分迷恋也就消散了:这就是马科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

科学革命和惯性定律以下述观念为基础:宇宙中所有现象的产生都需要动力因,所有现象的存在都需要理由和理性的解释。我们已经介绍过,这就是菜布尼兹所说的“充足理由律”,即世界上的所有存在都有理由。这一观念马上会产生个非常重要的结果:因为一切存在都是有原因的,也就是一切存在在因果链条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这样的世界没有奇迹可言。于是,决定论也时兴了起来。只要说万物都有原因,那么宇宙里所有一切都是由相应机制所支配的,是完全理性的一一也就是说,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总有一天会为每个事物找到一个因果解释。另外,世界上还仍有一些现象对于我们来说很神秘,不过这也仅仅是因为我们]对这些现象的原因还知之甚少而已,它们本身并不神秘。总之,世界从今以后完全掌握在理性手里。

这在根本上改变了什么呢?为什么说这就是给世界祛魅了呢?

我们记得,柏拉图的某些对话当中清晰地反映了宙论的思想,这一思想包含“世界灵魂”这个概念。我们同样看到,在赫西俄徳和亚里土多徳那里,宇宙模型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活论(hylozoism)”,而这个词来自“物质(hyle)”和“动物(zoon)”的组合。“物活论”让人们相信那些神秘无形的力量和玄妙的超能力,自然由此散发出些许神性味道。现代科学产生的时候(笛卡尔的惯性定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炼金术和泛灵论一直都流于市面,而两者的衰落却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连伟大的牛顿本人都没有停止从事一些炼金术的实验。但是我们知道,牛顿物理学的理论框架直到二十世纪初都从未改变,而他开的科学实质上是完全与炼金术不相容的。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原因,而与此观念相反,炼金术假设了自然里具有神性力量,它既神秘又玄妙,在某种意义上说,为了能获得某些神奇的效果(比如以铅炼金),我们必须去寻找能够熔合相应物质的办法。在中世纪,大家对自然的看法有点像童话故事里的自然景象,比如大树会在夜晚从地下抽出根茎,还边走边说;个满是灵魂的自然世界,这就是我们说的“泛灵论”。总之这是一个魅化的世界。现代科学让我们获得的进步,可以从以下实例中体现出来: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给成年人讲童话故事的时候,我们不再认为他会很有市场了。充足理由律、惯性定律、“存在都有原因”、“一切都能被理性解释”,这些人文主义观念从本质上清除了魔魅的宇宙观并将这种宇宙观丢弃在幼稚幻想和古怪癫狂的范围里;于是,我们可以明白,伴随着人文主义的突飞猛进,为什么一个祛魅的世界必将到来。诸神从宇宙中消失了,诸神在世界中的角色也随即被解除,大地不再是盖亚,天空不再是乌刺诺斯;神秘力量在自然世界也消散了,当然,除了在某些宗教教派的想象世界里它可能还有一席之地。童话故事也只是关于古老传统的故事,我们把这些故事讲给我们的孩子听。世界祛魅,诸神退场,自这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自然,自然就像一个简单的储藏室,里面的所有东西都是可利用的、可操控的、可被无限挖掘的,当然也是能够被完全解释的,起码可以按照某种原理规则进行解释。科学就是针对自然的解释,在解释中科学不断进步,我们不断地深人理解自然。

伏尔泰

现在,理解世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而在这变革的背后,是贯穿整个启蒙思想时代的对迷信的批判狂潮。对迷信发起炮火的人物中,在法国有伏尔泰、狄罗,以及百科全书派;在德国,则有康德。之所以要进行这场对迷信的批判,主要是为了扫除会阻碍人类进步的一切蒙昧以及一切妨碍人类控制和利用自然的东西,当然,也为了能够证明,人类利和用自然服务于自己的目的是正当的。

肖像六:乐观主义和进步观念

因此,当自然对人类不仁,那么人类可以也应该对自然不义一这个观点无可非议。然而需要理解的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说它最为有力地体现了启蒙精神中的一些要义。这一观点也同时引导我们走向进步观念以及人类自由的不断扩展,于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们可选择的方法越来越多。

我们在当时发生的一场灾难中能找到启蒙精神的全部:175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摧毁了里斯本,一天就有五万到十万人丧生!这场自然灾害惊动了所有那个时代的伟大心灵,以伏尔泰为首,他们从这场现实的悲剧中反思到,自然是人类的敌人,它频繁地让人类遭此劫难;另一方面,这场悲剧也说明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科学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总能更好地征服自然,保护自己,解放自己,让自己获得自由(这里我们再一次发现,自由是人类生活的心脏和源头)。同时,通过控制和利用自然,人类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更加惬意一“幸福一欧洲的新观念”圣茹斯特(Saint-just)(法国大革命雅各专政时期的领袖,青年理论家,1792年8月发表了要求处死路易十六的著名演说。后来他被罗伯斯皮尔送上了断头合)如是说。

自由和幸福,它们在启蒙时代一起构成了乐观主义的基础,它们也是进步观念的核心要义。这里的“进步”指的是什么呢?是人的自由解放和人的幸福,而在启蒙思想家眼中,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感又同时与反对迷信和控制自然相联系,此时,自然已祛魅,已不再有泛灵的样貌。因此我们说,观念和世界的祛魅是紧密联系起来的。

肖像七:知识的普及

无论是进步观念还是世界的祛魅,两者都在促进着伟大的事业,即每个人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最快捷地加入到这场人类的进步潮流中去,并且更好地控制自然,每个人都能更好地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奋斗。从这时起,知识和教育的普及便成为了重中之重的话题。

这是我们门为人文主义画的第七幅肖像,这幅肖像与其他肖像的不同点在于,它更加突出了由狄德罗和达朗贝尔(十八世纪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法国百科全书派思想人物)共同编纂的《百科全书》在人类科学、艺术领域的伟大贡献。同样,1800年左右,大量公共博物馆的诞生也是这第七幅肖像所反映的内容。

启蒙运动要义之,就是科学知识可以“清污”,这个词是伏尔泰的用语;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知识来祛除那些蒙蔽头脑的迷信(内在地让人类从蒙昧中解放出来),也可以挣脱自然为人类身体设下的局限(外在地让人类从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解放出来)。只有科学知识和文化水平才能让人类从这两项桎梏中抽身而出,而最大限度地普及科学知识、提升文化水平反过来也取决于人性能够得到解放,人类能够获得更大的幸福。在编纂《百科全书》的整个过程中,狄徳罗和达朗贝尔就是心怀这样的夙愿(内在和外在地解放人类)推进着自己的工作。

《百科全书》分类树

实际上,《百科全书》是第一个伟大的民主教育计,虽然“民主教育计划”这个用语与那个时代并不相符(《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们显然没想到用它来表达他们的目的),而无论怎样,《百科全书》已经最大限度地普及了科学知识。在这里,我还想给出一个评论,虽然对于生活在二十ー世纪的我们来说,这个想法看起来非常贫乏,然而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百科全书派的工作彰显了民主(我们可以说,这是从旧制度中走出来的民主)与科学之间的深刻关系。为什么百科全书派和人文主义者都认为这层关系异常重要?因为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是第一个不分国界和社会阶层的普遍性知识:无论贫富和贵,也无论是徳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印度人或者中国人,科学的价值是永恒的。现代科学真正地建立了第一套为全人类所认可的价值,也为民主事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在科学革命之前,也有其他选项宣称自己有这样的普遍性,比如基督教和犹太教,但是他们都不具备现代科学的这种强大的说服力。实际上,它们也并没有像科学一样成为真正所有人都认可的东西。神话学、宇宙论、宗教、哲学、文学或者诗歌,所有这些现代科学之外的文化选项都带有特殊性和地区烙印,而只有科学是所有人都认可的,无论阶层和国家有多么不同,科学通过学校教育都能够成功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

您还说,1800年左右,第一批公共博物馆的创立为人们打开了通往伟大艺术作品的窗户,并让每一个人有机会去欣赏它们。

法国大革命开始的第二天,我们便开始了公共博物馆的建造,实际上这代表的是同样的理念(当然,我们将会看到公共博物馆的建造还伴随着其他想法)。卢浮宫、普拉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等,欧洲的那些著名博物馆在当时拔地而起,这里面有三个重要理由。首先,我们要保护这些艺术作品免于革命期间遭到破坏。其次,我们想用博物馆来代替只满足个人兴趣的私人收藏室。那些贵族收藏家陈列个人收藏时毫无章法,有的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安排展出,藏品的展示缺乏一定的逻辑顺序,然而博物馆却能做到有序合理地放置藏品,使藏品按照我们思想史的发展逻辑一一陈列(当然,我们尤其青睐于根据藏品的年代顺序进行展出)。最后,我们还希望艺术作品能够向大众开放。以上这三点,催生了现代的文化概念,也催生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民主的政治文化”。

《最美的哲学史》,[法]吕克•费希 [法]克劳德•卡佩里耶/著,胡扬/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年4月版

    责任编辑:臧继贤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