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峡再调查:三峡五大疑问现场报告

澎湃记者 黄志强
2014-06-17 12:55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澎湃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30日00时24分,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北纬30.9度,东经110.8度)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约5公里。这是继27日发生4.3级地震后,秭归再次发生的4级以上地震,引发余震最大震级为2.9级。地震专家表示,未来仍存强烈有感地震可能。秭归县是三峡库首第一县,两次地震的位置距离三峡大坝仅20多公里。

        地震发生后,有关建设三峡大坝可能诱发地震的猜测和争论再度流传。近年来,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发生后,均有观点将矛头指向三峡工程。

        2011年,东方早报记者穿越长江沿线7省市,专访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对话数十位专家、官员,实地求证三峡工程气候、地质、生态、移民、泥沙五大质疑关键词。2011年5月31日,东方早报推出12个版特别报道《三峡再调查》。

        今日,澎湃选登《三峡再调查》精华部分,供读者进一步了解三峡工程带来的后续影响。

气候变化:旱涝频发三峡工程真是罪魁祸首?

        长江流域不管是大旱还是大涝,只要有异常气候,三峡工程总会成为“众矢之的”。

        早在2004年,四川、重庆发生洪涝灾害,就有人怀疑这与三峡蓄水造成水汽蒸发量加大有关;仅仅两年后,还是在这一地区,又发生罕见大旱,再次有人怀疑与三峡蓄水有关。

        这一次也不例外。2011年5月,长江中下游大旱,人们又一次将原因指向了三峡工程。

        此时,民间议论与官方说法的沟壑越争越大。面对民间的疑问和质疑,有官方背景的众多水利水电专家纷纷走向前台,认为将极端天气全部归罪于三峡大坝“纯属无稽之谈”。

        和水利水电专家不同,大多数气候专家却选择沉默,尤其不愿正面谈及三峡大坝是否影响长江流域气候的问题,他们更加忧虑未来三峡库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将显著增加。

        国家气候中心一位权威专家表示,目前还没有数据支持三峡工程与这一次的长江中下游大旱存在因果关系,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还是在局地范围之内,不可能是造成这两次极端气候的原因。

        这位专家称,这一轮争论源于国务院《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出台恰逢长江罕见大旱,这给了很多人丰富的联想。

        三峡大坝真的有这么大的能量吗?它真的能忽而制造大旱,忽而又制造大涝吗?

        在三峡蓄水约8年后,这一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最权威的官方说法来自1992年成稿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三峡建库后,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在今年新一轮的“三峡诱发长江干旱”争论中,众多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结论。

        目前有数据的观测表明,三峡蓄水后,尚未发现三峡蓄水后周边降水量有明显变化,但水库附近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在夏季有弱降温效应,总体以增温为主。

        气候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尚有待更长时间的观测分析、更多的研究方法。

        与水利水电部门的高调不同,气象部门在三峡建设中的缺位却不容忽视。拥有26个成员单位的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中,竟然没有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气候中心,也没有中国地震局。

        目前尚无令人信服的数据,但在长江,江湖博弈已经开始,鄱阳湖就要在湖口建起大坝,让湖水不再流入长江。

        江西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鸿日前表示:“三峡工程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湖格局’。”

        这种改变,不仅是三峡蓄水后,江水倒灌鄱阳湖的场面已很罕见,还有着生态方面的恶化。

        为抵消这种改变,江西已然准备在湖口建起2800米长的大坝,把湖水拦在自己的地盘里。

        但专家认为,这同样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人为干预生态,无异于饮鸩止渴。       

地质灾害:灾害频发移民新城还能撑多久?

        “从时间分布上看,秭归境内的地质灾害的发生频次,与三峡水库的蓄水水位的每次提升具有正相关。”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地灾研究专家表示,三峡水库2003年蓄 水水位提高到135米时,发生地质灾害(变形)35处;2006年水位升至156米时,新增灾害38处;2008年水位继续提升到175米时,又发生灾害 26处。

        而翻开《秭归县地质灾害防治史》,在自有资料可查的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至1948年间,秭归境内发生的地质灾害仅有14起。

        秭归县的灾难发生史,可以看做整个三峡库区的“浓缩版”。三峡库区总面积5.67万平方公里,横跨湖北、重庆20个县市区。三峡地区目前仍处在新构造运 动带来的变化之中:西部继续上升,东部却在沉降,埋下了巨大的地质隐患。加上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汛期雨量大且多暴雨。所有这些,使得三峡库区历史上就一 直是地质灾害高发地区。而受三峡水库水位的来回涨落影响,三峡库区面临着一个较长时期的“库岸再造”过程,将会不断产生新的不稳定岸段,导致新滑坡、塌岸 的发生,以及使那些未治理的崩滑体复活。

        秭归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总工程师彭书林对早报记者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型水库建成后对周围库区的环境和生态会造成影响,通常认为这一影响会持续到20年左右才会稳定下来。据此推断,未来10年,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治理工作仍不能掉以轻心。        

生态污染:资源有限,库区还能容纳多少人?

        三峡工程开建后,澎溪河流域一跃成为了移民安置的佳地,重庆云阳、开县两座县城均迁至该河两岸。

        然而,最近几年,因水土流失、人口增加等因素,澎溪河成为三峡库区污染较重的支流,直接威胁长江三峡水质。

        据重庆官方数据显示:澎溪河流域人口密度为396人/平方公里,比全国人口平均密度高3倍多;然而,这里却是三峡库区淹没面积最大、移民数量最多、消落 区面积最广的一级支流,人均耕地不足0.8亩,其中,0.5亩以下的占24.7%,移民人均耕地比全县农村平均水平低近40%。

        澎溪河流域乡镇多达77个,总人口200万。重庆市政协委员全修治指出,这意味着200万人往澎溪河排水,造成了污染。

        澎溪河两岸这些后靠移民与延续居住在库区及库区支流沿岸的村民,他们耕田施用的农药与化肥、饲养鸡鸭猪狗的排泄物,被各级环保部门与生态、环保专家们认定为库区水的主要污染源。

        人口因素,成了澎溪河与三峡库区生态污染跨不过去的一道槛。

        在澎溪河流域,三峡工程开建后,按重庆市政府规划,云阳、开县两座新城2020年将发展成为50万人口的城市。然而,云阳新县城当初核定的迁建人口规模仅65049人而已。

        近年来,三峡地区GDP增长达到12%~1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此前预计。5年间城镇人口增加了21%~26%,城市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滞后,导致预期的污染防治力度落后于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速度,构成了三峡地区水环境安全的重要压力。

        三峡农村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占总氮、总磷排放总量的比例高达84%和90%,化肥氮磷污染最重,其次是畜禽养殖、网箱养鱼和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这些都是导致支流富营养化和局部水域水华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库区水质安全。        

移民返流:因户口关系无法享受当地医保社保

        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大规模移民一样,三峡移民的搬迁只意味着第一步的迈出。外迁移民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与被吸纳的过程,有一些人因无法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选择回到接近故土的地方,这被称为移民的“返流”现象。

        37岁的郭宝云就是移民的“返流”中的一个,移民前,他几乎没怎么离开过位于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家,后来因三峡大坝建设,他2004年被迁往了江西省龙南县,可2007年,他又回到了郭家坝生活。

        “我以前的家就在那里,不过是在水下100米左右。”郭宝云向早报记者所指的地方早已被升高的水位淹没,取而代之的是缓缓流动的长江水。

        现在他在郭家坝镇新集镇开了个摩托车销售店,不过对他来说,这里已变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在这里已生活了30多年,陌生的是他的户口已被划入江西龙南县,如今他是不折不扣的外地人,必须每年办暂住证。

        在秭归县迁入外省的3万名三峡移民中,有多少“返流”人口早报记者尚无从考证,但能肯定的是返乡现象并非个案。郭宝云透露,仅与他同批迁往龙南的60多户200余名“三峡移民”中,目前已有20余户与他一样选择了返乡。

        然而,接下来因为户口关系,摆在“郭宝云们”面前的是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问题等一系列现实而棘手的难题。

泥沙淤积:上游来沙淤积是否会影响三峡正常运行?

        从 目前情况来看,不考虑库区的区间来沙,每年有1.46亿吨泥沙淤积在三峡库区,仅为论证和设计阶段的40%左右。水库泥沙淤积情况要比论证和设计预期的好 很多。而且,绝大部分泥沙淤积在“死库容”区域(145米蓄水位以下),这意味着淤泥对三峡大坝的运行不会造成影响,而整个大坝也会因此能比预期起码多使 用几百年。不过,这些数据没包括三峡水库区间5.8万平方公里内的众多小支流来沙量,因为经费有限此前只进行了流量观测并未进行泥沙观测。

        除此之外,有专家称“上海港既怕泥沙多,又怕泥沙少”,那么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水流输送到上海是否产生变化,有何种影响?滩涂变化海水入侵等问题是否与泥沙有关?

        对于这些问题,长期研究三峡泥沙问题、并参与编写《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水文泥沙方面内容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高级工程师许全喜博士对于上海来说,泥沙 的多少的确是个很矛盾的问题:泥沙多了可以起到造陆的目的,上海的崇明岛就是由此而来,这对土地紧缺的上海来说无疑非常需要。但同时,泥沙的过多堆积会影 响航道通行,这对上海这样国际化的港口城市不利;泥沙少了则相反,对航道的冲刷的确会起到一定的好处,但是对上海沿岸和岛屿会造成冲刷,会减少上海的陆地 面积。从一定意义上说,泥沙多少会对滩涂变化有直接关系。

        不过,上海的主要泥沙来源是海上,其中大部分来自杭州湾等地区,来自长江的泥沙并不是太多。而对于三峡大坝的影响范围,我们目前这几年主要考虑的是湖北 省宜昌市-江西省九江市的长江河段。当前,我们并未获得相关监测数据,证明长江上海段范围内的泥沙变化,因此无法判断三峡是否对此产生影响。至于海水入侵 与泥沙并无直接关系,主要跟径流量有关,如果长江来水量少了就会引起海水入侵引发咸潮等。(作者:鲍志恒 陈良飞 葛熔金 李克诚 于松 沈靓 )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