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务院发文要求遏止“官谣”,专家称设专门机构处置

澎湃记者 马世鹏 邢丙银
2014-04-13 16:22
来源:澎湃新闻
一号专案 >
字号

4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问要求确保公开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避免出现不实信息甚至“官谣”现象。  CFP 图
        民间“大谣”秦火火刚刚接受了法庭的审判,并在庭审过程中表示认罪,并对被其谣言伤害的人员表示道歉。

        在民间“大谣”走上审判席的同时,“官谣”应如何处置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多位律师和专家告诉澎湃记者,“官谣”频出背后突显的是缺乏对官方发言的有效规范和对“官谣”的有效惩处。若要杜绝“官谣”,必须要有独立的司法配置,审判涉及“官谣”的案件。

        国务院也注意到了“官谣”的危害。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文件要求确保公开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避免出现不实信息甚至“官谣”现象。

官方辟谣成“官谣”

        有媒体盘点近期多起政府部门先辟谣后又被证实的事件发现,“官谣”呈现出相同的特征:掩盖领导负面信息,面对质疑习惯性快速否认,鲜有具体解释和证据支撑。

        2013年5月22日,网上曝出“郑州夜店打字幕欢迎项城田局长”事件。事发第二天,项城市相关部门回应称,项城市田姓局长、副局长有六七位,这些局长都没有到郑州出差,可能是一场恶作剧,也可能是酒吧在炒作。2013年5月28日,当地称经过调查,事件主角为项城市工商局副局长田洪志,后当事人被免职并受到处分。

        2013年3月20日,广东佛山一货车被治超执法车拦停,司机称遭执法者殴打,但佛山交通部门打人者声称“绝对文明执法”。但在得知执法者打人场景被货车上装的视频装置录下后,佛山治超办才处理相关责任人并以“因调查不足匆忙回应,以至于事实存在出入”为由道歉。

        2012年12月,有网民发帖称,在两年前捡到的一张内存卡里发现几张不雅照。并称照片中的男子是涪陵综合执法局一吴姓公务员。涪陵综合执法局随后回复称:照片中的男子并非涪陵区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12月4日,事情出现逆转:当地称经调查核实,互联网流传不雅照片中的男性为涪陵区综合执法局文化执法支队干部吴某,并对其立案调查。

        而最典型、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是刘铁男案和王立军“休假式治疗”。

        2012年12月6日,知名媒体人罗昌平以个人名义连发三条微博,实名举报当时的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学历、经济问题,仅仅4小时之后,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曾亚川回应媒体称,罗的举报信息“纯属污蔑造谣”,“我们正在联系有关网络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正在报案、报警。将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但辟谣过后仅几个月的时间,刘铁男就被宣布开除党籍,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谣言如何产生?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副教授认为,各种不靠谱的官方辟谣的产生,缘于政府部门长期以来趋利避害的惯性思维,试图掩盖自身的错误,急于撇清干系等心理。“在当下信息高度便捷的社会,单纯靠权力垄断信息的做法,已然日趋于颓势。但很多人仍屡屡尝试,关键在于一些人过于自信权力的能量,还沉浸于传统的信息发布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尹建国梳理近期传播的几起“官谣”说,“官谣”产生的原因根本还在于政府官本位的思想在作祟,对自己发布的信息有恃无恐,再加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落实不到位,发布虚假信息没有惩罚机制,这也导致了一些政府抱着侥幸心理,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发布虚假信息,想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深圳行政诉讼律师梅春来认为,“官谣”频出背后突显的是缺乏对官方发言的有效规范和对“官谣”的有效惩处。“民谣”产生后,政府机关会采取措施,比如行政拘留,但官方发布虚假信息,谁来追究他们的责任呢?

        澎湃记者梳理近期媒体报道的“官谣”事件也发现,官方发布“虚假消息”者,只有很少一部分被问责,而且有的问责只是将其调离原岗位。(详见后文链接)

        梅春来说,从官方辟谣的流程来看,一般情况下是社会上出现相关传言,官方针对信息再进行内部自查,然后再根据内部自查结果,对外进行公布信息。梅春来说,自己查自己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他以香港为例,一旦出现一个话题上升到公共层面,一定会出现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进行调查,被调查者只能积极配合,并在调查期间不发表任何意见,因为这意见可能会妨碍第三方独立调查。

        梅春来说,“官谣”最大的危害是给公众造成误解,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要避免“官谣”的出现,除了引入第三方调查机构之外,人大会议也可起作用,比如涉事的部门领导接受人大代表的质询。

如何杜绝官谣?

        4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文件要求确保公开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避免出现不实信息甚至“官谣”现象。

        对于如何杜绝“官谣”,各位专家也纷纷提出建议。

        张志安说,政府长期独家垄断话语权,每一个“官谣”背后,都同时存在一个掩盖真相的运作过程。只有随时接受公众监督,让权力充分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使谣言不会轻易产生,同时也大大打消一些官员试图掩盖真相的念头。

        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认为,对“官谣”的追责,必须要在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谣言产生于哪一级部门,该部门的负责人就当首先被问责。其次,问责的同时,“官谣”产生的详细过程,也当一并公开,以此才能起到明晰责任、以儆效尤的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尹建国认为,打击“官谣”不是一蹴而就的,政府在承认“官谣”后,如何界定官谣、治理官谣的程序以及惩罚官谣的措施,这些后续措施都要跟进。

        新华社也发表评论称,只有对散布“官谣”、让政府公信力受损者进行追责,不让这些人成为事后问责的漏网之鱼,才能真正从源头上遏制“官谣”多出的势头。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昕认为,要解决“官谣”,需要取决于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落实宪法中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只有言论自由竞争的市场,“官谣”才能被揭露出来。第二,需要独立的司法系统,审判这些涉及“官谣”的案件。

链接:

        2012年12月,网帖爆出重庆涪陵综合执法局公务员艳照门事件,涪陵综合执法局回复称:照片中男子非其工作人员。后经调查核实,确为支队干部吴某,随后吴某被开除。

        2013年4月,四川雅安市委原书记徐孟加被传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后雅安市政府新闻办“辟谣”称,是无中生有,捏造事实。2013年11月17日徐孟加涉嫌严重违纪被免职。

        2013年6月,山东青岛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卢新民被指建豪华别墅,青岛市官方多部门称,网帖内容虚假,为不实信息,后青岛市城管局回应称属实,当事人正自行拆除违建。

        2013年7月,湖南临武县瓜农邓正加被城管用秤砣砸死,第二天临武县官方否认,2013年12月27日,法院判决4名城管人员有期徒刑3年半至11年不等。

        2013年8月,宁夏海原县交警乱开罚单,一货车司机因质疑惹怒交警被殴打,海原公安局官方回应称,无中生有。后来,该事件被证实为真。

        2013年10月,有网帖称,贵阳市观山湖区雇用学生冒充特警拆迁。观山湖区政法委称,参与人员中没有学生。后经证实确有837名学生参与,三负责人被免职。

        本文提到的10多起“官谣”案例中,相关发布人员被处理的新闻报道只占少数:刘铁男落马之后,其新闻发言人被调离能源局;贵阳市学生参与观山湖区拆违行动事件中,区政法委书记、区控拆违指挥部指挥长刘光祥发布不实消息被免职;“宁夏海原交警打车主事件”中,海原县公安局副局长安某、公安局纪委书记杨某均被处以行政警告处分。其他案件中最初发布“官谣”的新闻发言人或者机构究竟是否受到处罚,都没有了下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