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麦克白后传》的错误

张静
2014-04-29 08:49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与其简单用好与不好来评价《麦克白后传》,不如说这是一部剧名被错误翻译并在错误的剧场演给了错误的观众看的戏。​这不是一部最适合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戏。并不是说这部戏的艺术水准不够,单从艺术水准而言,这部戏以英国当下戏剧创作水平来看,可以算得中等偏上。但这部看似应该是宏大叙事的剧作题材,却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大制作。从舞台设计到导演手法来看,都更适合于中等甚至更小的剧场。全剧并无大的布景切换,亦无大场面铺排,更象是英式冷幽默情景剧的舞台演绎。非母语的演出本身便会给观众带来间隔,大剧院过大的舞台与剧场,使得原本可以更为集中的观演关系变得有些松散,从而气场不够集中,给人造成距离感。因而如果换成小型剧场演出,会使得观众更为轻松地进入语境。不难理解,将此剧放在大剧院演出,许是为体现对这部作品的重视。剧场,究底是一个表演空间。在合适的空间里做合适的演绎,才会得到最佳的效果。​当然比起不那么合适的剧场,本剧剧名可能更不合适。说“麦克白后传”是一个错误的翻译,其实有点苛责。因为原英文剧名是以地名Dunsinane为题,而此地确为传说中麦克白被取了首级的地方。但如果编剧懂中文,他可能不会那么赞成这样的剧名。这事实上是个无关于麦克白的故事。作者似乎只是把麦克白当成了一个小小的典故,或开场的引子。准确来说,只有第一场中,士兵们搞笑式地扮成移动的树林以及西华德与马尔科姆的对话中的片言只语,让观众回忆起些莎翁的麦克白。这些与主旨并无太大关联,剧作者并无意重新解构麦克白。但在上海所有有关《麦克白后传》的宣传里,几乎都会提到向莎翁致敬云云。这当然可以理解为,为配合莎翁百年活动而做的宣传包装。但过多地强调这部剧作与经典《麦克白》的联系,却是会极大的误导观众的欣赏。(编者按:《麦克白后传》的编剧大卫·格里格曾在访谈中强调该剧与《麦克白》无关,他甚至刻意不在剧中出现麦克白之名,以避免观众产生联想。)​如果要在这部剧作中找莎士比亚,定会空手而回。如果以为苏格兰出品,必是对今年苏格兰独立公投有所影射,也会以偏盖全。事实上,这部所谓的“麦克白后传”与历史、经典甚至是英国的现实并不那么相关。作者所探讨的事实上是一个更为世界性的现实问题:文明冲突。如果我们将戏中的英格兰替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文明世界”,将苏格兰代换成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如果我们将剧中对皇后或许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因此,与其带一本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进剧场,倒不如多看几眼国际新闻更有助于理解剧情。剧中西华德或是小兵们的困惑,也是时下西方各国的困惑。为什么我们带着更为“文明”的民主观念,想给那些身处蛮荒的人带去“和平”与“公正”,却最后使我们身陷泥沼?剧末小兵的疑问: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正是此刻在中亚进退两难的美国大兵们的心声。​大卫对于不同意识形态及文明间冲突的思考,尤其他相对客观的对西方霸权主义与民主政治的反省无疑是此剧最大的价值。西华德想要将苏格兰的命运交给苏格兰人民,用“民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善意”却被报之以鲜血与复仇。剧中卖鸡蛋的女子与英格兰士兵的那段戏也是极为精彩。最终士兵吻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女子,却死在了她的刀下。以战争的方式强加“公正”于他国,以战争的方式去要求“和平”。是对当今世界政治的极大讽刺。​在当今英国剧坛,描写东西文化冲突的作品日益增多。与去年在英国大热的“Chimerica”(中美共同体)相比,这部《麦克白后传》笔者以为更不带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与更为清醒与理性的自省。尽管这种自省,可能还不够深刻,但自省本身是相互理解的开始。​从这一点上说,《麦克白后传》是一部很接地气的作品。只是这样的地气接的恐怕并不是中国的地。从剧院现场的观众反响来看,似乎作品得到回应是很好的。全场笑声不断,但如果单纯以笑声来判断观众的接受度,并不十分地准确。从自媒体来看,此剧并未引起公众对于本剧所探讨的文化冲突问题的思考。这并不令人意外,也不是什么水平问题。只是不同文化政治环境下的自然现象。对于时事政治题材的相对冷感,对于在朋友圈里每天晒美食的80、90后而言,伊拉克与阿富汗是遥远的国度,那里发生的冲突更与他们无关。这也无怪乎剧院需要冠以《麦克白后传》这样的剧名,用莎士比亚来吸引他们。今日中国,国门虽开,国人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去看世界,但看到更多的是世界的美景美食,对世界局势、文化政治,那似乎只是学者们需要关心的。我无意指摘大众对此题材的无感。不关心本身也是文化选择。从某个角度来说,西方对世界的过度关心,或许也是造成他们今日困境的原因之一。然而,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已不可能独善其身。从这个角度而言,又或许我们也应该开始更关心一些世界。​媒体津津乐道于很多观众不必看字幕,便能理解便剧。这似乎是在赞扬大上海民众的英语水平。而这让我想起剧末时,皇后对西华德说:“一年了,你还不曾学会我们的语言。”戏里的英格兰人不学,戏外,他们真的不必学。因为,别人自然会去学他们的语言。从这点来看,这个戏其实又真的很接中国的地气。​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