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周梦蝶:化成再来人

澎湃记者 石剑峰
2014-05-01 22:50
来源:澎湃新闻
逝者 >
字号

        台湾诗人周梦蝶5月1日下午因肺炎并发症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享寿94岁。

        周梦蝶在台湾被称为“孤独国”国王、诗坛苦行僧。他在台湾现代诗坛具启蒙与标杆性地位,虽高龄仍创作不輟。周梦蝶曾获1997年台湾第一届文化艺术基金国家文艺奖。由于周梦蝶没有至亲住在台湾,目前暂由好友、学生帮忙处理后事。对于诗人周梦蝶病逝,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听闻消息后黯然神伤,对外表示“周梦蝶的一生,是台湾文化史的一页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勋章。”大陆读者对这位传奇诗人的认识是从2011年开始,受到大陆读者喜欢的台湾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中的《化成再来人》主角就是周梦蝶。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曾前往周梦蝶位于新北市新店的住处探视,当时,他对于周梦蝶孑然一身,菲饮食、薄衣物,澹泊名利且坚卓自然,有如苦行僧、顏回的个性,至为推崇。当时,周梦蝶回赠马英九1套亲笔签名的《周梦蝶诗文集》,在其中《九行二首》的诗作那1页,特别折起来,要请马英九过目、勉励。

        4月2日晚间,因学生发现周梦蝶发高烧,将他送医急诊,院方诊断为胆道结石。周梦蝶住院后,多名艺文界人士与他的学生,都曾前来探望。4月22日龙应台私下探望在加护病房中的周梦蝶,当时他仍然能够听见。这几年,龙应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固定去看周梦蝶,龙应台说,“周先生一生豁达,他现在的走,我想也是周梦蝶一辈子作品中,最后的一行诗,用他自己的生命完成。”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文化部”已立即启动呈请马英九褒扬的行政作业,7月即将开幕的齐东诗舍里,周梦蝶的手迹展也将是其中重点,追忆一代诗人焕发的文采。

        龙应台对外表示,“以他宁守孤独的文学深邃,告诉我们在动荡的世界里,有一些东西是永恆的。”龙应台说,内战烽火连天时,周梦蝶在痛哭的母亲和祖母哀伤的祝福下,只身跋涉到武汉,“在炮声隆隆人心惶惶的时候,他一头钻进图书馆裡头,从早到晚读红楼梦。”最后周梦蝶搭船渡海,当大船将要入港时,他远眺陌生的高雄港,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还没有读完的《红楼梦》。对于《红楼梦》的念念不忘,也影响到了他的诗歌写作。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陈芳明分析,周梦蝶受《红楼梦》影响甚巨,他擅长在“情”与“不情”之间游移流动。龙应台说,“周梦蝶转眼一看海上落日,胸中只有二字浮出,突然之间,瞭解了何谓‘苍茫’”。

        周梦蝶本名周起述,笔名起自庄周梦蝴蝶,表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1921年,周梦蝶出生于河南淅川县,出生前父亲就已经过世。“我是遗腹子。父亲民国九年夏历八月弃世,我腊月二十九(民国十年二月十日)凌晨坠地,跨年即两岁。”

        11岁上私塾,十八岁插班考进县城小学读三年级下学期,第二年破例直接跳读六年级下学期,小学一年即毕业,考进安阳初中。初一参加作文比赛,名列全校第一。 初中毕业,他考上因战乱而暂迁镇平乡下的开封师范学校。开封师范念了一年半,抗战胜利,学校要迁回省城,他因家贫亲老,无法到远地完成学业,暂时輟学,到二姊夫任教的小学教书。后来,他又进开封师范宛西乡村师范就读。1948年,三年级第一学期才上课一周,内战炮火来了,学校停课。7月,他跑到武昌黄鹤楼报考青年军。也是在黄鹤楼从军时,周起述才改名周梦蝶。1948年底渡海来台,离开大陆时他已育有2男1女,直到1996年第一次回大陆探亲。

        在台湾文坛,周梦蝶有如苦行僧,他从军中写诗开始,曾是“蓝星诗社”一员,1957年退役,1959 年起在台北市武昌街一段七号“明星咖啡屋”门口摆书摊20年,孤独写诗半个世纪,38岁出版生平第一本诗集《孤独国》。他在《孤独国》首页写道:“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

        当年的明星咖啡屋是台湾的文学地标,而1960、70年代,摆摊写诗、卖书的周梦蝶也成为明星咖啡屋甚至整个台北的人文风景。周梦蝶成为明星咖啡屋不可或缺的要角。“在街头摆摊,常被警察追赶。还好管区有一个河南同乡,教我固定一地,钉上书架,这样可以看似合法而不抓。”后来同乡调往金门,接班的警员有意刁难,“叫我把七格书架砍掉三格,只剩四格,我也乐得清闲,照样活过来。”在武昌街头摆摊卖书21年,周梦蝶曾说说:“未有存款,但养活了这个身子。每天只要有馒头、有面条就够了。”

        直到1980年,周梦蝶因胃疾、割除3/4个胃, 才结束了21年的摆摊人生。周梦蝶曾说过,他因为喜欢“明星”两个字,选择在那里卖书,在还没解禁的年代,许多熟知门道的人常来找他买外面买不到的书,然后就到咖啡屋阅读。

        因为2011年问世的台湾文化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周梦蝶这个名字才为大陆读者熟悉还是这两年的事情。在这套纪录片里,《化成再来人》这一集的主角就是周梦蝶。诗人余光中形容周梦蝶是“大伤心人”,“他写诗像錬石补天,补心中的遗憾。”余光中在纪录片《化城再来人》中形容周梦蝶充满了矛盾、嚮往、不满足,都从诗裡得到补偿。“他在现实世界很拘谨、很不自由。想像世 界则是逍遥游、孤独国”。

        “化城”出自“法华经”,意为幻化之城;“再来人”既是周梦蝶诗篇之名,也是佛教用语指“乘愿再来之人”。《化成再来人》导演是陈传兴,他在电影里借用佛经典故,以周梦蝶的“一天旅程”隐喻其一生中的风景。从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穿插和映射周公的思维、修行、写作,通过多重影像的迭加,重现昔年一个靠摆 书摊为生的诗人的“孤独国”,他几次生命里的流徙与意义,最后表现为“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悟与情。陈传兴说,“周公耳背。在接下来与他密集接触拍摄的五个月里,我老是记不清他到底是左耳背还是右耳背,说话提问,都得要牢牢实实地靠在他的耳朵旁边,说话速度得慢、得准,否则他接收不到讯息,彼此就只能用微笑与手势来表达。”

        在这部影片中,最让观众感动的是周梦蝶对母亲的回忆,自1948年离开母亲之后,再也不能相见,“讲起我母亲,我就想哭啊,这个缘不同寻常,但是也无可奈何啊...我今年都已经90岁了,可以说是数著日子过日子,过一天算一天,过一分鐘是一分钟,要珍惜……”到1996年周梦蝶回大陆探亲,老家却早已是人事皆非亲人不在的天人永隔。

        即便周梦蝶是第一届台湾文艺奖获得者,也难以改变基本落魄的生活面貌。导演陈传兴说,“余光中的灿烂映衬着周梦蝶的落拓,大历史造就的流民之行踪浮沉的逻辑,是否便是周梦蝶念念不忘的因果。”陈芳明认为,周梦蝶的诗歌延伸了中国禅诗的精神,将“意在言外”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 致,其诗集《孤独国》与《还魂草》,已是台湾现代诗的经典。他是融铸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典范。他的诗行充满留白,可以容许读者填补大量想像。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同时他诗作的现代性所闪射出的是东方古典的睿智与玄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