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耗资1600万大棚罩杭州臭地:50多年农药遗毒无处可去

澎湃记者 陆玫
2014-06-04 20:56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大棚外还可以闻到明显的农药味。

       10层楼高、3个标准足球场大、耗资1600万,一座充气大棚近日出现在杭州市区。在它周围,能闻到明显的农药味。 

        这里原本是杭州农药厂。5年前农药厂搬迁,但是,农药生产曾对该地块土壤造成污染,搭建大棚是防止土壤修复过程中的异味扩散。

        有专家提醒,随着城市发展,大部分原本位于市区的工厂都要搬迁,遗留的“毒地”修复问题将持续。但是,目前国内对非农业用地还没有统一的修复目标值标准。

喷雾覆膜都没能掩盖臭味

        充气大棚所在区域是杭州庆丰农化有限公司(原杭州农药厂)原址,位于杭州市区东部的新风路与石桥路交叉口,与大棚一街之隔的是三里家园小区,相邻的还有“水岸雅苑”、“三里亭东苑”等住宅区。

        “我和宝宝每天和坐牢一样,门窗紧闭,基本不出门,这样的日子还要多久?”三里家园1名居民反映。另一居民称“白天农药味很浓,晚上也有,关窗户都被呛醒,每天鼻子疼。”

        在杭州市环保局网站的投诉记录中,2012年8月至今市民对该地块土壤修复产生异味的投诉近70起。

        杭州市环保局在投诉回复中称,“治理过程采取了大量控制异味的措施,但因为部分区域是生产车间旧址,生产历史悠久和产品的特殊性,异味的产生有很大不确定性,在修复中完全控制有一定难度。”

        原农药厂地块经土壤修复,规划用途为住宅、学校、道路和公交首末站等。建于1950年代的杭州庆丰农化有限公司2009年搬迁。2010年,业主单位杭州市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对退役场地进行风险评估、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方案》。

        土壤修复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转移、吸收、降解、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2012年4月,杭州大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污染土壤清理、修复工程,中标价1.39亿元、工期280天。但大地环保公司当年8月进场后,附近居民不断投诉开挖净化池、污水池、修整地坪等前期作业以及整治修复导致埋在地里的“毒气”散发,去年底工程被叫停。

        大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竞宇告诉澎湃记者,为降低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异味,曾采用喷雾除臭、薄膜覆盖污染土壤等措施,效果都不理想。

        最终,施工方在农药厂原址上方建起了充气大棚。

附近小区农药味已不明显

        “我们咨询了国内乃至国际环保专家,决定采用膜结构充气大棚。大棚由军工单位设计、建造,占地2万平方米,造价1600万元,是国内最大的膜结构充气大棚,可以覆盖高浓度污染土壤,在封闭条件下开挖、施工,避免废气外泄”。

        据业主单位杭实集团称,充气大棚有2套系统支撑:充气系统充入新鲜空气;尾气处理系统采用8套活性炭吸附装置24小时工作,确保尾气经处理达标才排放。

        由于土壤中的毒气,棚内施工人员戴防毒面具,一两小时轮换。土壤处理采用气相抽提和热脱附2种技术:通过真空作用,将被污染土壤中挥发性、半挥发性的有机物成分抽提出来,收集后处置;物理加热污染土壤,使污染物与土壤分离。经处理的土壤还要通过环保检测,确保“干净”。   

        早报记者在大棚现场发现,空气中仍弥漫着明显的农药味,但附近小区内异味并不明显。

        “没有大棚之前,土壤修复都是露天作业,味道还要浓很多,居民意见很大。”三里家园小区住户王先生告诉早报记者。

        杭州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表示,会在大棚建造后的施工过程中持续监测异味,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地块土壤的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和农药,修复工程需要开挖土壤,有部分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扩散到空气中,造成异味”,26日,杭州大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吴竞宇告诉澎湃记者。

        据杭州市环保局数据,杭州农药厂原址受污染土壤共20万立方米,搭建大棚前已清运、处置6万方。“剩下的工程预计在年底完工”,吴竞宇称。

曾将农药废料直排池塘

        关于该地块的污染情况,杭实集团采用了“由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部分土方受一定程度污染”的粗略表述。

        澎湃记者在一份投诉回复中发现,杭州市环保局对此有过详尽解答:“由于退役场地土壤中含农药、黄磷等残留物,为确保安全,市政府启动退役场地土壤修复工作。”

        杭州市环保局称,经评估,该地块主要污染物为苯系物、氯苯、氯仿、农药类等高风险有机污染物和部分含磷污染物,主要污染区域是杀虫剂生产车间和原料储存区。

        一位不愿意透露全名的陈先生告诉澎湃记者,“(农药厂)1960年代生产‘六六六粉’等第一代农药;1970年代生产敌百虫、敌敌畏等杀虫剂;1980年代的主要产品是甲胺磷、氰戊菊酯等有机磷、氰化物等”。

        陈先生在农药厂工作了20多年,他说,高峰时庆丰农化的有机磷农药、苯类农药年产量都在万吨左右,

        杭州媒体2009年报道, 杭州搬迁后曾有施工单位在原址开挖,挖出的土堆冒出白烟和异味,有关部门初步判断土堆中存在着磷,在一定温度下、气候干燥时,接触空气后自燃。

        “1960年代不懂什么农药污染,像黄磷渣这类工业废料,没地方处理,厂里就把附近的池塘包下来,直接倒在池塘里。后来听说黄磷渣可以制砖,又挖出来卖。” 陈先生透露。

        陈先生认为,庆丰农化地块土壤污染的原因是农药滴漏,“以前有种叫‘氯油’的农药原料,气温低时会凝固,要装在小瓶口的钵里,用蒸汽加热。在分装、加热、运输过程中,经常有‘氯油’撒在地上。”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2006年《杭州庆丰农化有限公司整体搬迁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关于废气污染物排放的数据显示,原厂区甲苯排放量250吨/年、二甲苯112吨/年、二氧化硫44吨/年。

        杭州市环保局有害固体废物管理中心监察科人员曾表示,该地块土壤内有害成分浓度都不高,不至于致癌。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告诉澎湃记者,“苯系物、氯苯、氯仿、农药类等高风险有机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要依据浓度、暴露途径等决定。”

工业土壤修复标准待明确

         原农药厂地块不是杭州工业退役厂区土壤修复的首例。2008年,杭州市出台《关于加强政府储备经营性用地出让前期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污染土地上市前必须修复,不达标不能交易。

         次年,修复后的杭华油墨有限公司(原杭州油墨油漆厂)退役厂区作为住宅用地出让,目前已建成住宅小区。

         2011年,浙江省政府发布《清洁土壤行动方案》,明确要建立化工、制药、农药、重金属排放企业搬迁后原址土地收储污染评估制度,对已确定的利用污染场地的非工业用途新建项目,要防止未经修复或修复不达标的污染场地进入开发利用环节。吴竞宇告诉澎湃记者,原农药厂地块是大地环保公司在杭州修复的第6个退役厂区。

        不过,目前国内对非农业用地还没有统一的修复目标值标准,1995年国家出台适用农业土壤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非农业用地,只有2007年环保部针对上海世博会园区场地发布的《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实际操作中,只有小部分场地采用《暂行标准》。”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师纪伟昌表示,“业界对《暂行标准》是否适用于所有工业用地有争议,它非常严格,有些指标甚至严于农业用地,实施上有困难。”

         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土壤污染防治领域被列入投资重点领域,2011~2015年投资估算20亿元。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目前受污染土地修复基本采用对每个地块进行风险评估、确定修复目标值的方式进行。

         吴竞宇说,风险评估须由业主单位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先初步调查现场,查看是否有污染风险;接着采样分析,对污染物数值进行筛选。然后,依据采样结果确定是否启动风险评估,并用“风评技术导则”确定目标修复值,“风评报告确定的目标修复值,就是该地块土壤修复的竣工验收标准,达到了才算合格。”

         曾参与原农药厂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的南京环科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龙涛告诉澎湃记者,该地块的土壤目标修复值是经严格测算、由专家委员会论证确定的。

        龙涛介绍,2009年,环保部就4项关于污染场地环境的技术导则、1项污染场地术语公开征求意见,“包括南京环科所在内的一些单位已经以此作为风评导则,庆丰农化地块2010年的风险评估就是以此为依据的。”

        龙涛所说的5项标准即《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和《污染场地术语》。今年2月,这5项标准已经环保部批准发布,将于7月实施。

        但高胜达表示,5项标准的意义在于规范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的技术问题,在修复标准值的确定方面还存在空白。没有统一标准值也给管理部门和调查评估单位增加了工作难度。

        “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部分原址位于市区的工业企业将要搬迁,退役场地土壤污染修复还将持续,确定全国适用的分级、分类的修复标准很有必要。” 高胜达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