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是主义的奥巴马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王文
2014-05-29 20:13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奥巴马在西点军校的讲演中的“奥巴马主义”在文本意义上几乎与“多边主义”、“平等主义”、“人道主义”画上了等号。

        “有没有奥巴马主义?”2011年3月29日,在奥巴马发表利比亚问题全国讲话后的第二天,《纽约时报》就这个话题推出七篇讨论文章。几乎同时,美国《国家杂志》、《华盛顿邮报》也都在讨论“奥巴马主义”。一时间,这个在2007年8月28日奥巴马刚宣布参加民主党内总统候选人竞争不久后,由《普罗维登斯杂志》最早发明的“冷”名词,好像忽然又被炒热了。

        这些年来,“奥巴马主义”在文本意义上几乎与“多边主义”、“平等主义”、“人道主义”画上了等号,但实际上却总是差那么一点距离。这点距离就像是奥巴马的承诺与兑现的距离一样,看似要够到目标,实际却永远摸不着。比如,他曾很自豪地领取了诺贝尔和平奖,还曾说过“永远不会对伊斯兰世界开战”,还多次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能把政治制度强加给另一个国家”,在对华政策上也表态“人权相对于经济是第二位的”等等,但现实却并非完全这样。
        把奥巴马说成是“口惠而实不至”的家伙,与当初全世界对他的好感并不相符。或许美国“新保守派”人物克劳塞默的解读更有说服力。他曾预言,没有外交经验与足够政治磨炼的奥巴马,对世界的看法太“幼稚”,注定难以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奥巴马主义”。
        正因为此,2011年的《国家杂志》头条评论题目才会如此干脆:“奥巴马:没有主义的总统”。而在《纽约时报》,七篇讨论与其说是在争辩“有没有奥巴马主义”,倒不如说是在告诫奥巴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形成真正的“主义”。
        七篇评论总结成七句中心意思分别是:美国的例外主义变淡了;在利比亚的目标不清晰;空袭利比亚,最后基地组织得利;纯讲道德是有风险的;实用主义将造成利益分化;奥巴马并不想塑造未来;集体行动并不能造就美国的全球霸权。依次代表着“美国理念的历史”、“现实政策的评估”、“政策的结果预测”、“基本理念的解构”、“原则问题的背离”、“未来走向的担忧”、“战略目标的缺失”等七个角度。
        不得不佩服《纽约时报》评论编辑的良苦用心,请了七位知名专家从学理的深度表达了对奥巴马的基本诉求:奥巴马想要“主义”,首先不能偏离“美国主义”。这正是奥巴马的“可怜”之处。这位原本旨在“改变”的总统不得不面对诸多国内障碍,而且有些障碍是根本性的、结构性的、不可逾越的,就像是“钟摆效应”,无论往哪个方向摆都无法摆到90度。
        相信奥巴马还有时间来形成他的“主义”,可能已经成了一个善意的学术幻想。下一步的利比亚走向,已经超出了美国人的控制,即使中国舆论普遍都认为,美国把空袭利比亚的指挥权交给北约,就像是左手交给右手,但现实的真相是,在利比亚问题上,所谓的“奥巴马主义”对“军事行动必须是多边主义”的希望,与美国社会与官僚结构旨在推动“美国主导全球热点事务”的诉求之间,进行了一次不得不做的政治妥协。
        事实上,入主白宫以来,奥巴马的政治妥协浸透在救市、医保、中东政策、对华博弈、核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新能源政策等各个议题的始终。我甚至怀疑,有时候奥巴马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也不知道谁在阻碍自己的政治理念成为现实,如果他还有坚定理念的话。这位美国唯一的黑人总统有点像堂·吉诃德,他要与之战斗的大风车是造就美国200多年历史的政治与社会惯性,“堂·吉诃德”的命运除了被撞得头破血流之外,没有第二种结果。
        也许后人依然可以在学理上辨识这位年轻总统的政策特征,但是真要将这种认知放到他的实践中去检验,就会变得什么都不是。
        或许“奥巴马主义”只是做到了竞选时喊的“ABB(Anything But Bush,只要不是布什,什么都行)”,但接下来的疑问又来了,就像美国学者安德斯·斯蒂芬森所质疑的,“奥巴马拿什么相反的东西来完全取代布什主义呢?”(完)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