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登珠峰,勇敢者的游戏还是有钱人的游戏?

澎湃记者 朱轶
2014-05-30 22:21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王静“登顶”珠峰后被指是搭直升机登顶珠峰。 图片来自王静 @飞雪静静 微博

 王静照片

        正如在美国探险家克拉考尔说的那样,“对于疯子、想出名的人、绝望的浪漫主义者或是其他对现实有所疑虑的人来说,珠穆朗玛永远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这几天,中国女登山家王静“搭直升机登顶珠峰”的新闻占据国外许多网站头条区,其背后“福布斯上榜名人”、“探路者联合创始人”等字眼也被迅速放大发酵。在这场口水和纷争之下,一次重新厘清登珠峰活动精神本质的思考也在展开。

搭乘直升机是无奈之举?

        从5月23日,王静宣布从珠峰南线登顶后,她也成为今年世界最高峰南线登顶第一人。随后,尼泊尔《喜马拉雅时报》的报道则令这项壮举迅速发酵:运载王静的直升机驾驶员称,王静是搭乘直升机从大本营来到二号营地开始攀登的。也就是说,王静是从海拔6400米的二号营地出发登上了8844.43米的世界第一峰。

        对于这种说法,王静只承认用直升机向二号营地运送一名厨师、挑夫以及补给,她否认使用直升机登山,并拒绝解释使用直升机的详情,但她称自己曾多次穿越危险的冰崩路段。

        王静口中的冰崩路段指的就是孔布冰川,这也被认为攀登珠峰的难点。据不完全统计,从人类挑战珠峰起,这里共发生19起悲剧,埋葬了几百条生命。

        每年春季的攀登季节,夏尔巴人要在这一区域架设路绳和铝梯,帮助登山者可以通过冰川。但4月18日的冰崩导致16位夏尔巴人死亡。随后尼泊尔政府关闭了这一路段,禁止攀登。

        此前,王静已经两次从珠峰南线登顶成功,这一次她再登珠峰是为了成为世界上用时最短完成“7+2”(登顶7大洲最高峰并抵达南北极点)的人。此前,她已经完成了7项挑战,如果不能在5月登顶珠峰,那么之前巨大的努力和花费都将成为泡影。

        王静的一位好友告诉澎湃记者,王静多次走过孔布冰川,加上随行的夏尔巴人都不愿在走那条路,很可能决定搭直升机前往二号营地,但这也是一个无奈之举。

        “她今年制定了目标,攀登世界最高7大高峰,她已经完成了5座,所以她心里有点着急。但她不是一个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她面对媒体否认搭机和说谎的原因,我分析认为其实是她私下和尼泊尔政府达成了口头协议,但是这明显违反了尼泊尔政府之前的政令,会落下口实,所以她选择了撒谎。”而当澎湃记者联系王静时,王静的态度是希望”过段时间后再说出事实”。

        他希望人们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件事情,毕竟为了自己的挑战复出了长时间的准备,谁都不愿最后放弃,“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王静最突出的就是‘企业家’和‘福布斯上榜富翁’的身份,而西方人长久以来都带着有色眼镜,把中国体育人的成绩归结作弊的层面,所以事情被迅速放大。”

        据澎湃记者了解,王静在傍晚6点半登顶,意味着极大的勇气和风险,南坡登顶的关门时间一般是中午12点,傍晚登顶意味着极大的困难,这甚至称得上珠峰登顶的最晚纪录。

珠峰已被扭曲成世俗名利场?

        王静的企业家身份和耗资雇佣直升机,戳中了当下社会大众的“仇富”心理。当大多数人抨击王静让登山物化时,其实诱发这一事件的是已被商业化过度侵蚀的登珠峰活动,以及背后的政府利益。

        登珠峰早已不是职业探险家的运动,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加入让它在这个商业化无孔不入的世界里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

        商业登山通过商业途径让更多人实现了站在“世界之巅”的梦想。圆梦的代价不菲,往往需要超过30万元的花费,甚至上不封顶。只要你付钱,你可以获得探险公司的贴身向导、营地服务、安全保障等等全方位的服务。金钱迅速改变着攀登珠峰的格局,虚假的光环被套上了珠峰,并在商业化的扭曲下成为世俗的名利场。

        这次孔布冰川封路的背后同样也折射着商业化的冲击下。当时,16名罹难的夏尔巴人只获得了4万卢比(约合2600元人民币)的赔偿。被激怒的夏尔巴人为了提升保障和工作权益,开始罢工,也导致数以百计的登山者被迫放弃登山计划,尼泊尔政府的收入也因此大为缩减。王静已经成功挑战了世界其余5大高峰,如果不是尼泊尔政府在处理事故后的失当,直升飞机事件原本可以避免。

        在这个人均收入约700美元的国家,登山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每个登山者要向尼泊尔政府上交1.1-2.5万美金,以获取登山许可证。通过发放许可证,尼泊尔政府每年可以净赚300万到400万美元。

        夏尔巴人同样也依靠垄断线路保证自己的收入。去年4月,三名欧洲登山者与上百名夏尔巴人发生冲突,据悉就是因为三位欧洲登山者想要另辟蹊径。

        和王静一样,同为女性的美国登山爱好者魏德利希也没有获得官方批准擅自登山,并在同一时间搭乘直升机前往二号营地。这位51岁的美国人对于自己的举动在社交网站中如此写道:“不会向珠峰的黑手党屈服!”

以登顶作为标准,违背了登山的精神

        当登山已成为商业化制造的摇钱树,那是否还要再制造一个道德高度?

        无论是王静,还是魏德利希都受到了外界巨大的非难。打破游戏规则,违反政令并不是光彩的事情,但人们或许更应在此事件中思考另一个话题——是不是我们所有人都把登山过度符号化了?

       网络社会正在无情地消解着一切正向的主流价值观,蒙蔽着专业理性的眼光。太多人把登山的登顶视作成功的要义。以登顶珠峰为例,它甚至不再是勇敢者的游戏,只要有足够的钱,会有人为你打点好一切,即使登山者不具备基本的登山知识。

        “找3、4个高山向导服侍,连脱个鞋、穿个冰抓都支使向导干;在山上,连烧水、做饭、铺床这些基本生活能力都欠缺,下来却吹嘘‘英雄’”这样的登山光环一再误导着大众。

        登山背后并不是简单的结果、也非成功的光环,而是那漫长而充满动力的准备过程、沿途中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和绝妙风光。登顶的光环和闪光的纪录永远才是登山最后的附加值。 王静作为企业家,为自己定下目标后努力去完成本无可厚非,但是她是否想过,自己设定这个目标仅仅是为了完成纪录和站在山巅之上吗?

        只以登顶与否作为唯一标准去衡量登山的乐趣和意义,不但简单符号化了这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类所追求的运动,也失去了人类对于极限和大自然的敬畏。

        无论多远,都会回到起点,无论多高也会归于出发的海拔,这就是登山本来的意义。对于,这个盲目而功利的社会,无论是王静还是你我,都需要有一个自我厘清的过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