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浙江人为何越来越富却依然“没文化”?课题组回应质疑

澎湃记者 姚似璐
2014-06-04 10:05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顾客在杭州一家民营书店选购图书。刘志军解释,人文社科素养包括个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态度、理解、运用以及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等多个方面。CFP 资料

        5月30日澎湃发布报道《10年了,浙江人更富了但依然“没文化”:社科素养仅10%达标》,介绍了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的该省第2次公众人文社科素养调查结果,并公布此次调查问卷的24道测量题。根据调查结果,2013年浙江全省公众人文社科素养达标率为10.8%,比10年前的7.5%有所提升,但远远滞后于当地经济总量、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率。

        这几天,澎湃记者陆续收到许多读者反馈。有人质疑这24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单凭这些题目就能测出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有人将近年出现的大学生杀人事件与调查对比,质疑调查结果的意义,认为即便人文社科素养达标也不代表道德水准高;还有不少人则疑惑为何10年过去了,人文素养达标率还只有1成,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

        就上述问题,澎湃记者专访了本次调查课题组负责人、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军教授。

 人文社科素养调查是怎样出题的?

        根据浙江的调查问卷设计,24道题目中,只要答对18道或以上,即表示人文社科素养达标。

        有读者对问卷的科学性和问题设置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浙江那个人文素质调查问卷本身就缺乏科学性,是否具有人文素养跟是否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种问题岂能挂钩,不知道建筑是需要测量的艺术又岂能说明人文素质不高,我对建筑不感冒行不行?”

        刘志军对此解释,人文社科素养包括个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态度、理解、运用以及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等多个方面。此次问题设计除时事政治方面,基本沿用2003年调查问卷的问题,一是因为在相同的基础上分析变化更具有可比性和说服力,二是因为这些问题是各方专家从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七大学科门类中分别挑选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于题目数量的限制,不可能列举所有方面的调查问题,存在片面性是不可避免的,但这24题已能从最基础的角度反映个人的知识、价值判断和认知这三个最能反映人文社会素养的组成部分。”刘志军说,对比其他省份,如山东、辽宁、江西等,所用的调查问题都借鉴了浙江的版本。

人文素养高就一定道德水准高?        

        调查结果中有一条结论是这样的:不同文化程度公众的达标比例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受教育年限越长,学历越高,达标率越高。此外,在公众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各类社会功能的比较评价中,公众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道德水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比较突出”。

        不过有网友结合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事件等大学生杀人案,以及10年前浙江绍兴一起纺织专家杀妻案,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2002年5月,被称为纺织界“科技精英”的绍兴轻纺科技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平因公司工地建设问题,与妻子同时也是公司董事长丁遐发生争吵,气急之下将其杀害,后碎尸扔到公司地下室的消防池内。

        “个例的特殊性并不能代表问卷反映的普遍性。”刘志军解释。

        另一方面,根据专家识别法,这24道测量题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分为时政素养、常识素养和认知素养三大类别,并分别计算相应的指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许在时政素养和常识素养上得分较高,但并不表明其一定有较高的认知素养。因此,出现上述的特例也不奇怪。”

        “或许正是这些现象的出现,鞭策整个社会要高度重视人文社科素养的培养和普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观。”他认为。        

10年过去,达标人数为何还只有1成?        

        2003年浙江公众人文社科素养达标率为7.5%,10年过去了,只上升到10.8%,仅仅上升了3个百分点,为何速度这么慢?

        从经济学的视角考察这一现象,能带来不同的启发。公众科学素养的普及大致存在这样一个过程:科学知识经过特殊转化,进入公众视野,再通过媒介和载体被公众有效接受。在这样的环节中,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商品,按照供需原则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均衡,直接决定了特定时期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

        “造成目前公众科学素养偏低的原因可判断为:经过普及化的科学知识供给短缺,同时有能力汲取知识的群体数量又不足。”刘志军说,科学素养的要素中所涉及到的科学是一种经过转化的科学知识,正是这一点,直接制约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换言之,市场中公众所需要的科学知识是经过转换与加工过的“速溶”科学,转化的深度决定了公众接收的难易程度。

        众所周知,科学知识的转化是一项技术性与艺术性要求都很高的工作。一方面要求在转化过程中内容不失真,保持最大限度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又要求语言流畅、易于理解。随着转化程度的加深,这项工作的难度与成本都在快速增加,“这是经过深层转化的科学知识供给严重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人文素养为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10年了,浙江人更富了但为何依然“没文化” ?这也是不少读者颇为费解的问题。

        在刘志军看来,这与人文社科素养和经济发展两者的速率有直接关系。“人文素养素养的增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也是为何我们要以10年为周期做调查的原因。”他说,而经济的增长速率是由多方面决定的,除人的素质,还有政策、全球经济的影响、浙江本身的先发优势等,因此两者在增长幅度上有差异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了,从事金融业、理工类、信息技术类等职业的人数不断增加,而从事科技知识转化的个人与机构数量却没有增多,远远满足不了整个社会的需要,也是造成人文社科知识供给不足的原因。同时,在科技界从事科普工作通常被视为缺乏创新能力的表现——这一社会性歧视,加剧了从业者的退出效应。        

同样的调查,其他省市的表现如何?        

        浙江是全国最早开展公众人文社科素养调查的省份。其后,不少省市陆续开展该项调查。

        2005年12月至2006年4月,山东省抽取3000人(16~75岁)作为样本开展人文社科素养及需求状况的调查。12道测试题中能正确选择8题及以上的人被视为优秀。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山东省公众人文社科素养优秀率为3.7%。与浙江的调查结论一样,性别、年龄、城乡差异、职业差异、文化程度等都是影响优秀指标的因素。

        2009年,贵州省公布首次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的调研报告。问卷调查按全省年龄为16~64周岁人口的万分之二比例进行抽样,在9个市(州、地)投放问卷4600份,收回有效问卷4473份。

        调查总体结果是:2008年贵州公众普遍具备了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但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同样,该调查也得出了城乡发展不平衡、文化层次上不平衡、职业群体间的不平衡等结论。

        2011年,江西省公布《2010年江西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报告》,该调查针对城乡居民“人文兴趣与信息”、“人文社科态度”、“人文认识与理解”、“社科普及需求”等内容进行了调研。报告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达标人数比例,但得出了“基础知识测试结果令人担忧”的结论。

        2011年,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与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联合发布《2011上海市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年度调查报告》。调查问题涉及尊重生命、公民意识、环保意识、审美趣味、公德修养等众多环节,包括人文知识、思想、方法、精神等各方面的数据测量。

        报告显示,上海市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平均分为72.84分,总体得分状况为中等偏上水平。不过有专家认为,按照上海建设国际化文化大都市的城市要求和该设计问卷的预估,平均分应该达到75~80分才是理想结果。其中,有四成市民得分在平均线之下;市民个体人文素养间的良莠差别很大,城乡差距明显,远郊市民明显较弱。有趣的是,调查中“90后”的人文素养得分最高,排名第二的是“80后”,对此有媒体戏称:长辈们要向“90后”学习。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