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涨知识|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十年来的中阿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刘中民
2014-06-05 17:41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2014年6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


        由22个阿拉伯国家构成的阿拉伯世界在中国的对外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层面,阿拉伯世界是中国重要的战略依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离不开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支持和配合;在经济层面,阿拉伯世界是中国最大的海外能源供应地、重要商品劳务出口和工程承包市场;在安全层面,阿拉伯国家是中国维护能源安全、海洋通道安全以及防范和打击“三股极端势力”的重要战略伙伴;在国际体系与国际制度层面,阿拉伯世界的热点问题是联合国框架内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全球治理、塑造负责任大国际形象都离不开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因此,“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看待和把握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发展与阿拉伯国家友好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优先方向。”

        自1956年5月同埃及建交至1990年7月同沙特建交,中国同22个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2004年1月,胡锦涛主席在访问埃及期间会见阿盟秘书长穆萨,提出了建立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建议,得到阿盟的积极响应,双方宣布正式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

        自2004年成立以来,在双方共同的推动下,论坛已形成了以政治、经贸、文化合作为主,兼顾其它领域,各领域共同发展、官民并举的发展格局,在深化中阿传统友谊、搭建对话平台、推进互利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外交上更加重视积极进取和有所作为,“中国梦”、“新型大国关系”、“正确义利观”等外交理论创新,对发展中国家“真、实、亲、诚”和对周边国家“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的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都为中阿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深厚的理念支撑和更有效的政策抓手。如今论坛成立十周年,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于6月5日在中国召开。小编请上外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为大家梳理了这十年来中阿合作论坛在促进中阿政治互信、经济互惠和文化互鉴方面的成果。
政治互信
        中阿合作论坛成立的重要基础在于双方在长期交往中建立起来并得到不断巩固的政治互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历经34年(1956~1990),经过三次建交高潮(1956~1965;1971~1978,1979~1990)实现全面建交,并在政治上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为中阿合作论坛这一集体对话与合作机制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阿合作论坛”的成立,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着眼21 世纪双方关系长远发展做出的战略选择,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加强集体对话与合作的重大举措。双方在论坛框架下,通过部长会和高官会等机制,就共同关心的政治性议题保持磋商,就各自核心和重大利益问题相互支持。在论坛五次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会议公报和宣言等文件中,双方均对对方的核心和重大利益关切表示支持。
        在中国的核心和重大利益关切方面,“阿拉伯国家强调支持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不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和进行官方往来,支持台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中国和平统一大业;认为涉藏问题属于中国内政,支持中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政策;反对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从事反华分裂活动。”

        在阿拉伯国家的核心和重大利益关切方面,中方坚定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争取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支持中东和平进程、“阿拉伯和平倡议”、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大业以及阿拉伯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反对将恐怖主义与特定民族宗教挂钩。

        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中阿双方在论坛框架机制下保持了的密切的磋商与合作,表达了双方在反恐、国际核不扩散、联合国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气候变化、文明对话和文明多样性等全球性议题上的共识,并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国际场合密切配合,维护了中阿双方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2010年5月,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天津召开,宣布在论坛框架下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自2010年底阿拉伯国家进入转型期以来,尽管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三次行使否决权引起了部分阿拉伯国家的不满,但并未影响中阿战略关系在总体上的健康发展。2012年5月,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中东变局首发之地突尼斯哈马迈特举行,会议发表的公报强调指出,“无论国际和地区局势如何变化,发展中阿友好关系都是双方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实践也证明,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主张通过政治手段和平解决热点问题、反对外部干涉尤其是军事干涉等应对中东变局的政治立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部分地区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在逐步缓解,叙利亚危机回到政治轨道也验证了中国立场的正确性。
        中阿政治互信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得益于论坛建立的部长级会议和高官会等组织机制的建立与发展。部长级会议为现阶段论坛最高级别的活动机制,由各国外长和阿盟秘书长组成,每两年在中国或阿盟总部或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轮流举行一次例会,主要讨论如何加强中阿各领域合作,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高官会每年召开例会,由中阿双方轮流承办,负责筹备部长级会议、落实部长会议成果文件,并举行中阿集体政治磋商。截至2013年底,中阿双方已召开了5届部长级会议和10次高官会,成为论坛最重要的政治对话机制。
经济互惠
        坚持互利共赢,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发展是论坛建设的重要宗旨。经过十年的建设,论坛对推动中阿在贸易、投资、能源、农业、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贸易领域,中阿贸易额已经从2004 年论坛成立时的364 亿美元攀升至2012的2223亿美元,为2002年的12倍。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的第二大贸易伙伴,阿拉伯国家为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在2012年在突尼斯召开的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双方提出了2014年将中阿双边贸易额提升至3000亿美元新目标。近几年来,在中东地区形势动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中阿之间的贸易额依然呈现出逆势而上、强劲增长的态势。阿拉伯国家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截至2011年底,中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签订的承包工程合同总额已达到1701.8亿美元,占中国企业在全球签订合同额的20.2%。  在能源合作领域,阿拉伯国家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2012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1.26亿吨。在2012年中国前十大原油来源国中有一半为阿拉伯国家,分别是沙特阿拉伯、阿曼、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 
        中国还坚持不懈地向阿拉伯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援建项目包括公路、桥梁、港口、体育馆、国际会议中心、水渠、水坝、工厂、学校、医院等;目前在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派驻医疗队总规模保持在400多人。阿拉伯国家启动转型进程以来,中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中方向埃及提供了4.5亿元人民币一揽子援助;向也门提供了1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向在黎巴嫩、约旦的叙利亚难民提供了3000万元人民币人道主义物资援助。
        论坛框架下的企业家大会、专题经贸研讨会、能源合作大会等机制内容充实,成果显著。
        企业家大会是中阿双方合作应对国际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双方发挥互补优势、积极应对和平与发展挑战的新途径,更是调动双方企业积极性、增进双方经贸往来的一个有效工具。截至2013年,论坛已召开了五届企业家大会,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专题经贸研讨会是论坛框架内为加强双方经贸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设立的一项灵活机制,为双方集中讨论某一领域的合作项目和寻求多边合作提供了重要机会。

        能源合作大会是中阿双方在新时期拓展互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一个多边合作平台,对加强中阿能源合作、促进双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8~2012年间,论坛共召开了三届能源合作大会,第四届能源合作大会将于2014年在阿拉伯国家召开。论坛框架下的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是中阿双方为增进在保护环境领域的合作、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机制,为双方相互借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寻求潜在合作领域、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人力资源培训是论坛框架下的一项重要合作内容,主要通过举办各类官员研修班和技术培训班加强经验交流和人才培训工作。中方已累计为阿拉伯国家培训了约14000名政府官员及各类技术人员。
文化互鉴
        长期以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虽然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不同,但始终尊重对方的文化、历史、宗教和习俗,始终坚持以和平、友善的方式与对方打交道,成为世界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典范。在论坛框架下,中阿双方就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即“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增进各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各国人民的文化特性,以平等、相互尊重和包容的精神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积极参与旨在加强不同文明、文化、宗教间对话的地区和国际倡议。”

        《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强调,要尊重各国人民的文化和文明特性,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呼吁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营造合作、和谐的国际环境,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2012年5月,中阿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阿合作论坛2012年至2014年行动执行计划》,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中阿文化、社会、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在此基础上,“中阿丝绸之路文化之旅”项目在2013年5月正式启动,积极打造中阿文化交流的新品牌。

        论坛成立以来,中阿双方的人文交流日益紧密,文化、教育、科研、青年、体育、宗教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机制,双方互办艺术节、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高教与科研合作研讨会、中阿新闻合作论坛、中阿友好大会都已经成为中阿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的重要机制,其意义和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论坛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双方互办艺术节已取得重要成果,并实现机制化,增进了中阿传统友谊和相互了解。

        其次,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推动了两大文明间的相互了解和借鉴,成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典范。

        第三,高教与科研合作研讨会机制为中阿双方扩大高教合作、加强科研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渠道。

        第四,中阿新闻合作论坛机制对于进一步增进双方新闻主管部门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双方在新闻、出版、广电领域的合作,通过大众传媒增进中阿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中阿友好大会作为民间交往机制,对动员中阿民间友好力量、增进中阿传统友谊、促进新时期中阿互利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阿拉伯国家进入深刻转型期的大背景下,中阿双方还在论坛框架下不断建立专家学者、智库、青年等交往机制。在2012~2013年,中国两次组织专家学者代表团访问阿拉伯国家,多次接待来访的阿拉伯专家学者、青年、精英代表团,邀请某些转型国家的反对派来访,不断拓展民间交往,对中阿关系的发展发挥了增信释疑的重要作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