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确幸”会毁了台湾吗?追求小幸福的背后是经济停滞现实

澎湃实习记者 周扬清
2014-06-09 09:06
来源:澎湃新闻
港台来信 >
字号

三位女孩在台湾花莲的海边戏水自拍。  IC 图

          “没有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

        近年来,台湾社会出现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受到当下台湾社会环境的影响,“小确幸”概念从单纯的生活态度开始,一点一滴蔓延到政治、经济领域,几乎成了当下台湾民众对于幸福的全新定义。

        6月7日,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共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并进行热烈讨论,“小确幸”也成为议题之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震远指出,台湾目前正在出现小确幸的政治化。标榜脱离政治,但实际上是在政治化。他说:“之前台湾歌手陈升的言论就是具体表现。”

        台湾成功大学副教授黄清贤认为,“小确幸”一词表达了民众在现阶段集体焦虑、集体悲观环境下,所要寻求的这种小小的幸福感。

 一个来自村上春树的舶来词        

         “小确幸”最先风靡于台湾时,是源自台湾国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曾播放过的一个长4分多钟的小短片。

        追根溯源,这个看似有些拗口的词语,其实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集《朗格汉岛的午后》(1984),“小さいけど确かな幸せ”由翻译家林少华直译而进入现代汉语。

        在大陆,“小确幸”同样广受追捧。豆瓣网上以“小确幸”命名的小组已经有3200多名网民参与,大家纷纷记录自己生活中的“小确幸”,分享着平淡而真实的喜悦。

        80后国企白领潘芳芳也是“小确幸”的追随者,在她看来:“工作得到肯定、工资得到提升、学识不断升高,即使不是别人看来最好的,但只要适合自己、能够取悦自己,就是我所认可的‘小确幸’”。        

追求“小确幸”是台湾经济停滞后的不得已为之        

        一位来上海出差的台湾人曾在其博客中记录自己的感受:“看看大陆现在发展成什么样子了,我每次来,都不一样,一直开新路,一直造新楼,高端消费的百货和店铺也一间一间开,科技园区几万几万平米地建。每次回到台北,却总是一样,停滞了。年轻人还在自满于种种小确幸。”

        台湾资深媒体人杨泰兴指出,在台湾人追求“小确幸”与经济现状有关。台湾这些年经济不振,经济成长率老是在2%上下盘旋,而人民所得分配也不断在恶化,小老百姓虽不愁吃穿,却看不到乐观的未来前景。

        《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廖信忠也认为,台湾追求“小确幸”是经济停滞后的不得已为之。台湾之所以会有这个词,就是因为现在政府无法带给你“大确幸”,所以我才追求这种“小确幸”。

        台湾《联合晚报》3月6日刊载社论指出,近来台湾社会普遍追求“小确幸”的气氛,成了公共议论话题。一方面,连一些大官都在用多放假这样“施以小惠”的手段,为民众制造“小确幸”;另一方面,“小确幸”编织出安乐网,暂时隔绝了外在大环境的残酷现实,也可能使人放弃突破横逆的勇气和机会。

        对此,谢宇程在《台湾醒报》刊文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这一代的(台湾)年轻人是追求一种有硬底气的“小确幸”。“我们的小确幸是贪婪的,我们要鱼,也要熊掌。”        

“小确幸”的生活状态与价值追求不会维系太久        

        事实上,因为台湾在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中积累了大量财富,才可让当代青年人可以追求“小确幸”。

        《香港商报》5月19日刊载周武辉文章指出,“小确幸”对个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需要尊重,但对想打破“闷经济”的台湾来说,无疑就是“大不幸”。

        企业经理人杜英宗也认为,小确幸没有不好,但是在台湾的处境下,我们不能只有小确幸。在我们追求小确幸的同时,不能忘记,在享受过后,要思考如何继续为台湾打底,耕耘更大的幸福,让后人也有源源不绝的后盾,像我们一样得以随处拥有小确幸。

        与之类似,Sean Huang在台湾《商业周刊》刊文认为“台湾人,穷得只剩下小确幸”,我们放弃了用更高的标准自我督促并追寻远大梦想,只想着维持既有的优势,安于小确幸,“吃老本,没办法天长地久”。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指出,“小确幸”是台湾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或某个时空下出现的一种社会心态与社会思潮。但世界科技革命在进步,社会在变迁,经济在发展,“小确幸”的生活状态与价值追求不会维系太久,未来必然会被打破。如何面对“小确幸”与维持“小确幸”是当下台湾社会面临的另一个困难选择。        

台湾现在需要的绝对不是“小确幸”      

        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罗峰指出,在社会飞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包括年轻群体在内的都市人普遍都有“无力感”逐渐增强的真切感受,而这也是“小确幸”在年轻群体中风靡的主要原因。

        罗峰认为,如果大家把眼光都聚集在“小确幸”上,局限于对个人感受的狭隘追求,可能会阻止个体对整个社会其他议题的关心,进而影响年轻人的进取心和斗志。

        中央电视台驻台记者胡婧在《台湾的小确幸与大时代》一文中,认为苦难和困境是每个“大时代”的旋律。现在的台湾所需要的,绝不是“小确幸”,而是“大时代”的格局。

        台湾计程车司机周再发说,每天有饭吃有工作,没有什么太大的负担。但他同时抱怨开放不够、大陆游客少,“如果有大钱赚,谁愿意‘小确幸’?”        

小链接:1998年10月8日,村上春树谈自己的“小确幸”

        1、买回刚刚出炉的香喷喷的面包,站在厨房里一边用刀切片一边抓食面包的一角;

        2、清晨跳进一个人也没有、一道波纹也没有的游泳池脚蹬池壁那一瞬间的感触;

        3、一边听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一边凝视秋日午后的阳光在白色的纸糊拉窗上描绘树叶的影子;

        4、冬夜里,一只大猫静悄悄懒洋洋钻进自己的被窝;

        5、得以结交正适合穿高领毛衣的女友;

        6、在鳗鱼餐馆等鳗鱼端来时间里独自喝着啤酒看杂志;

        7、闻刚买回来的“布鲁斯兄弟”棉质衬衫的气味和体味它的手感;

        8、手拿刚印好的自己的书静静注视;

        9、目睹地铁小卖店里性格开朗而干劲十足的售货阿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