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4个骨灰罐的归国之路:远征军遗骸差点没地方安置

澎湃见习记者 慈亚圣
2014-06-12 21:10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2014年6月11日,云南腾冲来凤寺,24个装有中国远征军缅甸抗日阵亡将士部分遗骸的骨灰罐被放置在千佛宝塔内。  澎湃记者 杨一 图

        24个装满远征军遗骨和圹兆土的骨灰罐整齐、安静地摆放在来凤寺的千佛宝塔里。6月12日上午,这些代表着部分远征军牺牲战士的遗骸将在国殇墓园入土为安。而这批遗骸的归国经过了民间与官方的多方努力才得以实现。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与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云南区负责人武思琪向澎湃记者讲述了从缅甸南坎迎回11罐遗骸的故事。

守墓老兵不让牛吃草,射杀牲畜

        缅甸南坎位于中缅边境,和云南瑞丽相邻,中间相隔瑞丽江,有史迪威公路和滇缅公路相连。

        1944年底和1945年初,中国驻印军收复八莫不久,新编三十八师和第三十师开始进攻南坎,和盘踞在此的日本守军数千人交战20余天,最后收复了南坎。

        2011年,戈叔亚在南坎考察时,当地华侨告诉他这里有一个远征军的墓地。戈叔亚随即展开了调查,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先后采访了数十名上了年纪的当地华侨和缅甸人。

        当地有名望的华人赵其昇先生首次带着戈叔亚到了南坎老城区南郊一公里外的一座寺庙的后山树林地。赵先生说这就是当年远征军的墓地。

        然后,戈叔亚走访了寺庙的80多岁的主持以及数十位南坎周边的上了年纪的华人和缅甸人。他们均说这就是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的墓地,墓地的建立时间就是缅甸云南战斗结束后不久,而埋葬的死难官兵有数百人。

        几位80多岁的老人曾经参加修建墓地。据称,当年中国军人在墓地还建立了巨大的纪念碑、墓地大门、墓地栅栏和墓地过道,每一个墓都是用当地的砖头搭建的,前面的木牌还写着汉字。

        而据台湾的资料记载,该墓地埋葬有阵亡将士425位。

        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仗打到哪里,就把公墓修到哪里。在南坎打完仗后,孙立人把一些残兵留下来看守墓地。

        在此看守墓地的有“老唐”、“老王”、“老李”。战友们回国后,他们仍然居住在墓地附近并结婚生子。当地人的牛有时候跑到墓地吃草,破坏了墓地,老兵驱赶不成,就拿出步枪射杀。

        慢慢的,他们与当地人之间的矛盾激化,有一个老兵和家人被当地人杀了。其他老兵和家眷见状就逃走了,墓地移交华人社团看管。

        据说,“老李”在部队时吹号,看守墓地时仍然每天吹号。当“老李”离开后,再也没有人吹号了,当地人甚至很不习惯。

        寺庙的主持说,修建墓地时这里并没有寺庙,后来墓地无人看管后,寺庙才建立。建寺庙时,占用了部分墓地的土地。

        60年代,两国关系交恶,华人社团管理墓地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荒弃。

与缅甸寺庙达成协议,寻找遗骨

        瑞丽佛国禅院的演瓒法师曾近在缅甸出家,与缅甸的僧人一直有来往。而他本人也十分关注远征军方面的事情。2011年底,武思琪与演瓒法师商议如何才能重新安葬南坎的远征军遗骸。

        他们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通过演瓒法师找到南坎寺庙住持,买下有墓地的那块土地,然后建个佛塔,把遗骸挖出来放到佛塔内。或者,他们把地买下后,以开公司盖房为由挖地,挖出遗骨后送回佛国禅院,在禅院旁立一座佛塔用来埋葬遗骸,最后再把土地卖掉。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这两个方案没有实施。

        2012年4月,武思琪与戈叔亚等人来到南坎的寺庙,向老和尚表示希望寺庙能把原来墓地的土地买下来(原来的墓地的部分土地为当地人私人所有),他们则愿意为寺庙提供资金作为修建寺庙佛塔、宗教公园和寻找遗骨的费用。寺庙方面负责寻找遗骨并交给中国的志愿者们。

        达成协议后,寺庙找来七八个当地人开始挖掘。在挖掘过程中,找到头骨一个。头骨是在一座墓穴下面找到的,头骨上还有镶牙。戈叔亚分析认为,应该就是远征军的遗骨,因为中国人有镶牙的传统,缅甸人则很少。

        寺庙开始整理收集遗骨了,直至2013年3月,和尚通知武思琪前去接收遗骸。但是武思琪却一直没有按照协议提供资金取走遗骨。“当时真的没有钱”武思琪说,结果让寺庙的住持很生气。遗骸归国之事不得不搁浅。

遗骸差点没有地方安置

        事情到2013年8月得到了转机。8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暨慰助抗战老兵献花义捐公益活动”上,武思琪带着资料、照片等与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发起人、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越众”)董事长应宪进行了商谈。应宪随即表示由他来操办此事,并拿出十余万元资金。

        9月3日,在保山松山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落成仪式上,武思琪再次与应宪商讨了一些具体操作事宜。作为越众的历史顾问,戈叔亚与武思琪于9月5日从保山前往南坎。

        在瑞丽请了翻译、司机后,与寺庙签订了协议,提供了寺庙所需资金,将寺庙收集的遗骨接回。

        寺庙的僧人做了法事后,还取了墓地四个方向的土。戈叔亚、武思琪把收集到的遗骨装在两个黑色的大皮箱里准备回国。据称,这些遗骨有大骨头,更多的是碎片状的。

        按照武思琪湖南老家的风俗,这些遗骸要用红布和自己穿着的衣服包裹好带回来,这样才能让灵魂跟着回来。因此,武思琪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包遗骨,戈叔亚笑着说:“他是光着膀子回来的”。幸好,戈叔亚还有一件多余的衣服,给了他一件穿。

        回国后,遗骸的存放又成了问题。戈叔亚和武思琪打算把遗骸放到寺庙或者租个房子暂且安置。但由于风俗、忌讳的问题,都不能落实。他们甚至打算把遗骨带回昆明安置,但又担心过边检时要打开查看,而已经做了法事的遗骨是不能打开的。

        这时候,佛国禅院的演瓒法师知晓这些是远征军战士的遗憾,表示愿意接收。做过法事后,这代表着425名阵亡将士的遗骨被存放在了佛国禅院。

        按照之前的规划,越众、中国中华慈善基金会和龙陵县政府协商,决定由基金会出资100万元,在龙陵县松山战场遗迹建立中国远征军公募,将南坎远征军遗骨永久安葬在此。而以后在云南、缅甸和印度等所有有远征军遗骨的地方,均可以把遗骨供奉在这里。

        但是龙陵松山的这个墓地的项目一直没有审批下来。

        与此同时,2014年3月,在云南省统战部的牵头下各有关部门开始筹划“忠魂归国”第二期公益活动。活动组委会强烈希望应宪、戈叔亚、武思琪等可以合作。

        5月18日,在瑞丽佛国禅院举行了一个非常简朴但又尊严肃穆的仪式。禅院把从南坎墓地带回来的战士遗骨移交给了“忠魂归国”组委会。当日,这些遗骨在德宏州殡仪馆火化并存放于殡仪馆。

        5月28日,南坎远征军骨灰由专业人士在德宏州殡仪馆分装成11罐,运送到来凤寺存放。

孙立人为八莫战士烧纸钱

        1945年,八莫战役结束后,孙立人指示新三十八师在八莫城中心建立了墓地。到了1950年代,由于国民党残部被解放军驱赶从云南撤退进入缅甸,和缅甸军队多次发生冲突并重创缅军,这样引发了缅甸一些人的仇视和对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在缅甸各地墓地的破坏,八莫的墓地也包括在内。

        破坏事件发生后,当地华人华侨立即组织对该墓地的烈士遗骨的抢救保护,并将遗骨迁移到八莫南郊3.5英里的史迪威公路旁边荒坡地重新修筑墓地安葬。

        但是该迁葬墓地再次遭到破坏。八莫和缅甸的新一军墓地遭到破坏后,在台湾遭到软禁的孙立人将军非常痛苦,不禁多次流泪,并用拳头敲打床板。

        每逢清明节,孙立人在看守下带领家人烧纸钱祭奠在缅甸的战士们。他称他们为“孤魂野鬼”。临终时,他一再嘱咐亲友一定要葬在缅甸的战士遗骨迁回祖国。

        戈叔亚说,他曾多次去过八莫寻找新编第三十八师的墓地。因而他多次向有关部门建议,如果要接远征军遗骸回国可以把八莫的尽快迎接回来。

        当2014年3月,开始筹划组织“忠魂归国”第二期活动后,有关部门开始联系八莫当地华侨取回安葬在缅甸史迪威公路第373英里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墓地遗址中的210位阵亡将士的部分遗骸。

        戈叔亚认为远征军牺牲在八莫的应该不只210人,“美国人的记载是210个墓地,但没有与中国进行核对。日本人在八莫牺牲了500-600人,远征军应该在千人以上了”。

        5月2日,八莫远征军遗骨在德宏州殡仪馆火化并存放于殡仪馆。5月28日,这些骨灰也被装在11个骨灰罐中,送至来凤寺暂放。戈叔亚说,这11个骨灰罐应该代表的时11个三十八师的战士。

        此次下葬的除了这22罐骨灰,还有两罐圹兆土。它们分别取自腊戌近郊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编第一军墓地遗址和芒友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交界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编第一军墓地遗址。这两处墓地旧址被缅甸挪为他用,接回遗骨已无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