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媒眼里的中国楼市:和日本泡沫期状况相同

澎湃记者 刘秀浩
2014-06-12 10:48
来源:澎湃新闻
地产界 >
字号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成吉思汗广场残破的彩灯,像是两个被戳破的泡泡。  澎湃资料


        中国在过去十年来反复陷入楼市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是否会破裂的讨论之中。曾经准确预测香港楼市泡沫的经济学家谢国忠在过去十年里的预测一直失准,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每当市场有了下降的趋势,中国政府独特的救市手法就开始发挥作用。比如房地产市场刚刚开始有所下调,地方政府(比如沈阳)就开始放松限购。

        今年的情况可能有一点差别,尽管已经有了定向降准,但银行业今年似乎并没有打算给房地产行业更多的救济。我们只是听说银监会开会要求保证房贷的发放,但在实际执行时,我们了解的状况是,即使是首套个人房贷,利率还是在往上提升。如今只剩下万科之类的房地产公司想办法为买房者凑上首付了。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的手开始无法完全决定整个市场的走势。或许今年,谢国忠先生的预言会接近准确一些。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日本媒体也开始了对中国市场的唱衰,他们的度量尺度非常简单,就是目前中国的情形已经开始类似日本当年的泡沫时期。

        《日经中文网》6月12日放在头条位置的一篇文章说,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与日本泡沫期状况相同”  。

        文章写道:“从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比的数据来看,北京、上海的攀升速度已经达到或接近日东京、香港泡沫化时期的水平”。规模巨大的中国经济构成支撑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变化。房价持续上涨的“神话”已经开始笼罩阴影。

        文章引用的是中国调查机构易居的数据,“我们看日本在房地产泡沫以前,其实他的土地总价值占GDP的一个比例关系,我们进了分析,1990年,东京土地的价值是4.1万亿美元(土地价值计算有公式),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值相当,大约占美国同期GDP的63.3%;2012年北京土地的价值约为10万亿美元,占美国同期GDP的61.6%,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

        “3年新增库存的存消比,多数城市,仅新增的库存就已达到足以销售1年以上,3年库存的存消比,比较严重的,如:天津17,沈阳7,青岛16,烟台38,鞍山20,唐山22等等。”

        中国的房地产行情在受到暂时性的供求失衡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的同时,一直保持了持续上涨。但是,今年的情况却不同寻常。因为各个层面都出现了显示前景黯淡的信号。

        “告别首付”,在北京郊外正在销售的楼盘“珠江四季悦城”,开发商推出的是即使零首付也能获得住宅贷款的促销举措“无压力购房筑家计划”。该楼盘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万4800元,与周边项目相比低30~40%。尽管价格上具有吸引力,却仍然推出罕见的促销活动,这正是因为对未来的住宅行情感到担忧的体现。

        据日本野村证券统计,2013年10~12月期住宅楼新开工面积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3%,而2014年1~3月期则同比下降25%,急剧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房地产开发商缩小业务的状况可见一斑。

        被称为“鬼城”的鄂尔多斯路上没有汽车行驶,但却设置了“注意追尾”的警示牌。 其实很多层面都已亮起黄灯。对于将购买住宅视为近乎某种信仰的中国人来说,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态。由于从内心深处不相信政府,为了以备不时之需,民众积极积蓄钱财,但个人能够投资的金融产品有限。因此,资金自然而然流向了房地产。

        在中国,一直以来即使房地产行情出现疲软,销售方也不会以明显的形式降低销售价格,一般情况都是等待“台风过去”。很多地方政府作为收入来源赖以依靠的是出让土地使用权。销售方在内心深处认为,政府早晚都会通过经济刺激举措和放宽货币政策来提振行情,以支持地方政府。不过,情况或许正在改变。

        5月的长假期间一般是房地产销售旺季,而对于今年这个时期的销售情况,房地产相关人士也深感意外。长假期间的房地产成交面积仅为23万6000平方米。刚刚超过去年的一半。

        文章最后说,虽然乐观论和悲观论依然相互交织,但这种平衡看起来正在向悲观论一方倾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