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吴同文旧宅的时髦和西化,让修复团队大开眼界

澎湃记者 陈诗悦
2014-06-15 10:2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6月14日的世界遗产保护日,上海市开放了百余处文物保护建筑,其中著名建筑师邬达克于1938年建造的位于铜仁路北京西路的吴同文旧宅,在经历了一年多的修缮后首次对公众开放。当日早晨8点半离正式开放仍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前来参观的市民就已经排起了百米多的长龙,沿着铜仁路从北京西路一直到愚园东路,期待一睹民国旧宅的风采。然而要让这座八十多岁的老宅得以重新恢复昔日光彩,离不开古建筑保护团队的辛勤努力。为此澎湃记者特地走访了负责修复此宅的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研究院,探访“绿房子”褪去历史旧尘的过程。

     
吴同文住宅内景  澎湃记者 高剑平 图  

 

 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修缮

        关于屋主颜料巨商吴同文的轶事是老上海人津津乐道的谈资,战争时期他因抓住机遇做了军绿颜料的生意而致富,于是视绿色为自己的幸运色。之后请近代上海滩知名的建筑师邬达克为自己设计了一栋四层的现代主义宅邸,用绿色釉面砖贴满墙体,人们亲切地称其为“绿房子”。而在他1966年和姨太太一同在家中自杀后,房子几经易主,1978年被上海规划设计研究院用作办公场所。2003年至2008年期间,绿房子曾被出借给一位台湾建筑师,其后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收回,决定进行修整。

        2009年崔莹和她的团队设计研究院的修复团队刚刚进入绿房子的时候,就感到老宅被破坏得很严重,“一层二层原本作为开放的酒吧和舞厅,旧有的装饰都被损坏了。而三、四层的许多原有的建筑部件都缺损严重,门套、窗框,甚至是五金件的把手不是被拆走就是都换成了新的。外墙面的绿色釉面砖,仅仅用绿色的水泥进行了修补,这些肯定都是要重新做的。”一位设计师这样告诉早报记者。苦于没有旧宅的物件清单,他们从老房现状的蛛丝马迹感到修复工作将会是繁复和庞大的。

        翻阅历史档案、比对老照片,直到2012年年底施工队才正式进入绿房子开始拆除,主要的修缮过程都在2013年进行。

        房主吴同文在这座房子中对材料的运用极尽时髦和西化,让修复团队大开眼界。覆盖整座房子的锅炉水汀的供暖管道用铝制材料覆盖,而铝材在当时才刚刚被运用于建材。修缮过程中还发现一种叫亚麻油地毡的材料,是纯天然的极具耐磨性的地材,在战前的欧洲风靡一时。修复团队在民国的一本专业杂志《建筑月刊》上有看到这种材质的建材广告,在绿房子内找到的实物也相当于提供了一种佐证。

        “三四月的时候有一次大的变更,因为我们之前的设计主要是基于现状和历史资料,可是在进入房子拆除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涌现出来,使我们不得不停工修改计划。”原本新增的空调系统设计将天花板拆除,从顶部送风,可是设计团队却发现二三层南面的天花板保存良好,让他们“舍不得”拆;还有二层的大理石卫生间,原本以为并不存在,拆开后才发现原有的洞石和格局都还在,于是拆除计划又变为了保留。据工程队的不完全统计,关于绿房子的修复,大大小小的专题会开了五十多场,专项小样也做了三十多个。

        
吴同文住宅的70多年前的奥迪斯电梯还可以使用 澎湃记者 张栋 图


80年后仍不落伍的房子

        其实绿房子并非如外界所说是上海第一家使用电梯的私宅,现在位于青海路的岳阳医院,原本为房产大亨周湘云的宅邸,早在1934年就使用了电梯。而1941年邬达克还在长乐路建造了俄罗斯天主学校男生宿舍,“不过那个房子就很简单,只有马赛克贴面,相对粗糙很多。”走访过邬达克老建筑的这位设计师觉得,尽管绿房子建成的时候已经开战,建筑界相对萎缩,但是吴同文依然投了巨资建造此宅,并且和邬达克相互磨合,运用了最新的进口材料,也充分发挥出了建筑师特长,最终让这栋形如绿色舰艇的房子在八十多年后依旧“毫不落伍”。

        可是这就带来了老房修缮中的另一个问题:许多旧的材料都是需要定制。构成绿房子外墙的绿色釉面砖,每块6*10cm,比现在一般30*30cm的瓷砖要小很多,而经过岁月风化,原本的釉面很难再起到防水的作用。团队就专门跑到绍兴找到烧窑的师傅特别为这种釉面砖烧制模子。光这一工程就耗费了几十万的资金。

        修复的另一项重点是外立面的钢窗。原本为大片弧形的窗,最早为国外进口。80年代修复的时候因为技术和资金的匮乏,就将大块面的玻璃用小块平板玻璃所取代。修复团队这次就恢复了东南角圆厅的窗框、樘数和棂数,使用八块弧形玻璃,并恢复了精致五金件。“我们还会根据格局来决定窗框是否需要改动。如果房间和整体比较融合,而且有老玻璃的话,我们一般还是会使用单片玻璃。”

        在景观上,修复团队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南面的大花园。1994年在铜仁路331号修建的大楼在部分上侵占了花园的面积。大楼下挖通的停车库顶部很高,不仅使南面花坛比建筑高出一截,如果遭遇暴雨还会有严重的积水问题,而且影响绿化的种植。为了解决高差问题,修复团队在花园里做了一个女儿墙,并修了几条排水沟。“但是等雨季来了我们还是要继续跟进,做建筑保护就是要和业主不断地交流。”

        
吴同文住宅的佣人通道。 澎湃记者 张栋 图


困境:无法满足新标准的老房子

        其实最让老房子修复的建筑师们头痛的地方是,现在新建筑的标准老房子根本无法满足。可是又没有专门适用于老房子的规范条例。他们能做的只能是每次去找相关部门说明特殊情况,看看能否通通清理。“消防和节能,这是最主要的两块。不只是这次做的绿房子,大多数老建筑保护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位设计师这样说道。

        按照当下的建造规范,每一个防火分区一定要有两个防火出口,在一定情况下还要做封闭楼梯间。许多老房子的敞开式楼梯都相当漂亮,却未必符合标准。

        而现在的节能报告在他们看来还十分机械,有专门的软件测评几项标准,比如楼顶有否保温材料,是否有双层玻璃窗等,满足几项硬性的标准就能通过审核。可问题是老房子的材料没有专门的数据,尽管有自成一体的保温节能方式却无法通过测评。

        在这次绿房子的修缮中,由于釉面砖的限制外墙没有做多余的保温材料,但修复人员在屋顶做了一个空气间层,起到降温效果,而南面的高楼在也为这所房子遮挡了不少阳光。

        在修缮的过程中,修复团队的设计师们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也认真研读了邬达克最初的设计图。“其实他也设计了三轮,几经反复和业主磨合最后才正式施工,这和我们现在的流程很像。”

        修复一栋老建筑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许多细枝末节的东西可能会影响整体的进程或者美观程度,比如新烧制的绿色釉面砖,虽然已经极力同原初的材料靠近,但是毕竟新旧有别,为了不显得突兀,有经验的施工队老师傅就会将这些新面砖砌到不太显眼的墙面,而将那些墙面仍保存完好的绿砖转移到主要的墙体。“我们挺幸运的,遇到很负责任且专业的业主、有经验的施工队、充裕的时间和资金,可以说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最终将绿房子的面貌完好呈现。”

        已经参与了多项老房子保护的这个团队将他们的工作总结为三点:一是保存好有价值的东西。二是满足现代使用的平面功能。三是增加机电。

        据悉,此次开放日以后,规划设计研究院将会开放底层作为公共报告厅和对外展示场所,二楼作为会议厅,三、四层则用于内部办公。市民们仍有机会近距离感受重新起航的“绿舰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