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是我读︱军方立场:11位将军反思中日甲午战争

澎湃记者 钱冠宇 整理
2014-07-24 13:16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为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上海远东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声东、《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主编的《甲午殇思》一书,汇集此前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策划的“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专栏文章,28位将校级军事名家分别从学术、制度建设、战略战术、文化等多种角度反思了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示,并对当代国家建设与国防军队建设提出了富有现实意义的思考。在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摘录了其中11位拥有将军军衔的作者言论,用以呈现中国军方如何反思120年前的那场甲午之战。

 

刘亚洲(上将、国防大学政委)

《代序:制度•战略•信仰•国运——由甲午战争谈起》        

        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        

        人的精神即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即人的精神。思想不仅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我看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影像,总觉得日本军人脸上有股异样之气,别人很难模仿。老干部看了我国演员扮演的日本兵,总说:“不像”。        

        我曾为北洋水师在全部海战中没有击沉过一艘日舰而震惊。后来我想透了,这丝毫不奇怪。全世界的鸡蛋联合起来就能够打过石头吗?        

        在中国,一共发生过两次刺杀日本高官的事件,一次是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一次是尹奉吉炸死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两个义士都是朝鲜流亡者。朝鲜人在中国土地上有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让日本人胆寒。我常常想,如果他们是中国人该多好。如果一条鱼病了,是鱼的问题;如果一条河的鱼全病了,那就是水的问题。        

        我看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军的照片,总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清军无论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厚道的农民;而日本农民不管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武士。        

        甲午战争,是近代历史上中国军队与外国军队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又是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

        

金一南(少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

《从一场战争看一支军队——北洋海军甲午惨败实属必然》        

        到底有多少海军经费被挪用了,一直是笔糊涂账。传说3000万两,显然夸大。较为接近的数字有两种:1200万至1400万两、600万到1000万两。        

        在政治腐败、军纪废弛的社会环境中,一切都因循往复,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锁链:政权建立了军队,又腐蚀着它;军队维护着政权,又瓦解了它。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互为牺牲品。        

        对当今的军人来说,一个再大不过的教训就是:武器本身并不是战斗力,哪怕是再先进的武器。任何武器的效用,必须通过人及其组织去实现。从这一点上来说,北洋海军的失败实属必然。

        

丁一平(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        

        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有过海洋上的辉煌,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87年。但是,数千年来中国本质上是重陆轻海的,当近代西方海权思想迅速发展之时,中国依然禁锢于“陆主海从”,甚至只见陆地不见海洋的落后观念之中,从而逐步演变成一个闭关锁国、囿于大陆的国家,造成了整个民族海洋观念的薄弱和海权思想的缺失。甲午战败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海洋和海军,认识到甲午之痛不仅仅是海军之痛,更是海防之痛、海权之痛。

        

肖裕声(少将、军事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        

        必须加快建设一支能打仗打 胜仗的人民军队。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军队特别是北洋海军,就其装备来说并不比日本军队差,然而由于整个国家与军队的落后与贪腐,最终战败甚至全军覆没。这就深刻地告诫我们,如果一个国家、民族、军队缺乏坚强的抵抗外敌入侵的决心与意志,如果一味沉浸在莺歌燕舞中,就好比我们的士兵从小就生活在麻木的环境中,军队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因此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不仅需要改善装备,提高军队战术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塑造坚定的国家抗争意志和常备不懈的民族牺牲精神。

        

罗援(少将、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痛思的意义在于拒绝耻辱》        

        事实证明,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以夷制夷必将被夷所制。我们必须加强军备,且有英明的决断,抓住战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皮明勇(少将、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部长)

《甲午战争:“文化力”的比拼》        

        甲午战争使中日两种不同战争观在近代第一次正面碰撞。中国的战争文化面对日本武士道式的横蛮,它的无助无力充分显现出来,无论是战前的准备还是战时的表现,也无论是战场的官兵还是后方的民众,都没有从自己的战争文化中找到精神动力。而同一时期的日本人,却被它的战争文化鼓动得众情激愤。

        

徐焰(少将、国防大学教授)

《甲午战争使中日关系易位的启示》        

        今天的人们回顾那场仅历时8个多月的甲午战争,应力戒狭隘单向的思维方式和简单的悲情意识,不能仅限于追念北洋水师的黄海之憾和旅顺古墓的血债,而应将其放在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历时的进程中来审视。这一仗后,中国又长期以日本为自身崛起的坐标,激发起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大潮,并在抗战和经济竞赛中实现战胜和超越,其长远意义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日关系。

        

彭光谦(少将、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以坚强的国家意志应对新挑战——甲午战争120周年祭》        

        国家意志萎靡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精神缺失的集中表现。甲午之战,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顷刻间灰飞烟灭。清军一败涂地,显然不是器不如人。我们通常讲,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这个“贫”和“弱”主要还不是物质力量上的“贫”和“弱”,更加致命的是精神上的“贫困”和“衰弱”。甲午之败是整个社会精神颓废、政权腐败、军队庸劣、国家意志萎靡的必然反映。

        

姜春良(少将、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研究员)

《不断提升打赢战争的战略能力——甲午战争的战略警示》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军队腐败,没有战胜敌人的意志和保卫国家的战斗力是主要原因。战争中常胜不败的因素主要有:拥有比对手先进的武器装备;纪律优势,没有纪律,军队就不是军队,就不可能保持凝聚力;持续而有节制地消灭敌人的手段;善于接受军事创新;保护金钱不被贪污和滥用;具有战胜敌人和完成任务的坚强意志;相信战争随时可能降临而做好战争准备。而清军却不具备这些,所以战争以失败告终。

肖天亮(少将、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

《战略决策失误与甲午惨败》        

        战争双方的较量,首先表现为战略决策的较量。战略指导者对打还是不打、何时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对战争胜负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与清政府战略决策能力不足、决策一再失误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战略决策进行分析和反思,研究总结其失误和教训,用以启示未来,进而赢得未来。

        

余爱水(少将、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

《走进甲午,是为了走出甲午——败局远去的沉思》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但历史从来又不完全相同,历史表面上的相似往往掩盖了其间的巨大差别。那个甲午,是封建王朝的家天下,今天,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个时候,腐败是王朝的腐败、制度的腐败、彻底的腐败;今天,我们也有腐败,但是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自我完善,解决自身的问题。        

        反思甲午战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腐败必亡!弱军必败!怯战必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