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曙光: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扭曲的

澎湃记者 张茹
2014-07-08 20:29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  CFP 图

        “新古典(经济学)确实发展了交易和市场的东西,而把分工理论丢了。小凯重新发现,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很重要的精神遗产和理论思想,值得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去做。”7月5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在纪念杨小凯逝世十周年追思会上发表了讲话。

        关于杨小凯的经济学贡献,最广为认知的是他用微观机制和数学框架解释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原动力这一伟大洞见。为了纪念杨小凯,张曙光当天的讲话内容围绕分工、交易和市场化这三个关键字。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讲话内容所做的整理:

杨小凯的分工理论是重要的精神遗产和理论思想

        我和小凯认识是80年代初,那个时候他在社科院,有一次他到我们经济所来,讨论什么问题现在都没有印象了。那次初次见了面,没有说话也没有交流。和他做重要的接触是天则所成立以后,我负责学术这一块儿,聘请杨小凯做天则所的特约研究员。小凯在天则所的双周(学术研讨会)做过两次讲演。一次是讲他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另一次是讲后发优势,这两个我还记得很清楚。

        还有一件事情,我和邓正来组建《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现在出版部门已经关了。大概是第二期我记得,有一天请程炼写一篇评杨小凯的书评。小凯有一篇回应的文章,为这个事情,我和小凯之间有很多书信的来来往往,为这个文章的事情交换过意见。我和他的接触主要是这么个过程。

        今天纪念小凯,我讲的内容斯密的理论里面,分工和交易,市场的理论,是他两个很重要的部分。但新古典(经济学)确实发展了交易和市场的东西,而把分工理论丢了。小凯重新发现,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很重要的精神遗产和理论思想,值得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去做。

        所以我今天讲的下面这三个问题呢,就是讲分工,交易和市场化。这么大一个题目,我也只是从三个方面,一个是从历史来看——

        大家看分工其实有好几种,一个是自然分工,一个是技术分工,一个是社会分工。交易也有很多:劳动交易,智能交易,现在就是产品交易,商品交易。其实我觉得智能交易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现在信息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出现以后,它有交易就有市场。咱们过去的理论里面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大家都说市场的发展是由于社会分工,其实呢,有些交易也不是由于社会分工,市场呢也不是。

        有三种东西是不和社会分工相联系的。一个就是小市场,就是集市贸易,农户每一家都可以生产。这种交易不是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交易,谁都可以生产,和社会分工无关。第二个是地区,就是长途贩运这种地区之间的交易,其实这种地区分工的开始完全是自然的原因,不和社会分工有关。甚至欧洲的国际贸易,其开始都是这个样子,因为它是小国。所以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和社会分工不是相关的。当然另外一点就是,城市的剥削引起的城市市场,我觉得这点是值得讨论的。因为城市贵族的出现就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尽管是用收入交换产品,但是我觉得这点恐怕有点小问题。

        那么从这几件事情回忆,我觉得有三点是可以深入思考的。一个是如果把社会分工看作是生产交换价值的这种分工的话,那么市场不管你交易的规模多大,只要不是生产交换价值的都可以说不是商品经济。如果说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它必然有专业化,专业户的出现,所以这个标志可能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就是市场的商品发展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传统的部门仍然保持过去的这种形态的话,恐怕也很难说它是这种市场的情况。这是和前面刚才我讲的这几个问题有关的。在历史上,我们简单地来想一想,社会分工越来越发展,它对原来的那些自然分工和技术分工都会有很多影响。

全球公司、产业集群、传统产业市场化

        第二,讲一下现实的一些考察和现象。我觉得现实的分工、交易和市场里面,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现象需要我们关注。一个现象叫做全球公司,我们过去熟悉的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实际上有一个母国或者投资原料的国家和一个东道国,这两个国家实际上这就可以算一个跨国公司了。但是现在的全球公司和跨国公司不一样,它的分工是一个全球的分工,和全球的市场,所以它是把分工的链条布局在世界各地,用各个地方最有利的那些资源和生产要素来生产出最好的,最廉价的产品,然后让它满足世界上消费者的需要。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它的分工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化。它有自己专门的研发部门、战略部门、销售部门,有自己专门的生产基地。你可以看到,它这个分工就和原来的跨国公司不大一样了。而且这个分工里面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战略部门的布局是通过它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来把它分布到各个部门的。

        从它交易情况来看,也和跨国公司有不一样的地方。它的交易范围更广,交易市场的半径是全球的,在某一个地方它的专业化比跨国公司更高。而且它和跨国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关系。跨国公司的主从关系是非常清楚的,但是现在的状况我觉得就有一些变化了。过去跨国公司里面,母国的,或者说股权的决定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你可以看到现在全球公司里面由于关注点围绕在如何在全球能够生存和发展,所以就淡化了股权和股东的那一方面。而且可以看到它为了在全球能够生存,它和东道国的关系比过去弱化了很多。虽然公司的利益仍然是很重要的问题,但现在强调公司的责任,特别是公司的环境责任和合规经营责任。你现在也可以看到全球公司里面,有很多是不合规的,比如说行贿的这些,葛兰素史客,你可以看到,但是它的更重要的一面是强调合规经营的,这是我觉得全球公司和跨国公司变化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这个现象不光是浙江,全国各地都有,国外也很有发展,这套产业集群理论本身也是从国外来的。而它的分工、交易和它的一些状况和全球公司又不一样。全球公司的分工扩展到了世界,但是产业集群又把分工聚集在一个集群里面,所以你可以看到它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也讲,跨国公司可以说交易主要是产品或零部件,还有一些服务的交易。但是产业集群里面的交易基本上就是很多工序,它就变成一个企业,你比如说泉州的领带,一个领带居然那么多企业在那里生产,一个工序就是一家企业。所以这个分工就是把很多共同的东西变成一个独立企业去经营了。

        第三个现象我觉得是传统产业市场化的问题。你如果把工业部门看作现代部门,那农业部门就是传统部门。传统部门的市场化,就是如何从一个传统的自给性的农业变成一个商品性的农业,我觉得从中国这些年的发展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以分工和市场化为主题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是那些专业户的出现,从专业户发展到种粮大户,发展到合作社,再发展到外部企业的进入,我觉得首先是建立一个组织的基础,而且给市场的扩展提供了一个条件。但是它真正的再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它的进一步的发展,是取决于市场的发展,取决于市场的半径、市场的规模、市场的渠道。

        既然是取决于这些东西,我觉得有一个思想恐怕是要改的了,就是我们搞了30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但是我觉得现在恐怕要淡化这个东西,甚至要改这个东西。而相反的要鼓励外部企业的进入。外部企业进入后就带进去它自己的一系列的东西。知识带进去了,资本带进去了,企业家的能力带进去了,而且咱们可以看到把市场也带进去了。所以我觉得农业改造里面,借助这股力量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自己要建立你的那些销售渠道,销售的组织是可以的,但是和利用现有的东西、利用外部的力量相比,可能它的效率是不一样的。

市场经济工具论导致政府主导市场

        那么第三个问题讲什么呢?我想讲一下理论的思考,理论思考讲两个问题。

        一个是就是咱们现在只要建立市场经济吗?我们对市场经济怎么理解?我们可以说市场既是一个交易的场所,也是交易的关系,也是交易的规则,这套东西。但是我们在90年代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理论界对市场的理解,是把市场理解成资源配置的工具。

        你可以看上个世纪90年代讨论市场经济的那些大牌经济学家,都是这么讲的。那么把市场当作一个资源配置的工具或者手段的话,我觉得就是典型的一个市场经济工具论。因为你理论上是这么讲的,其实咱们的决策层也是这么接受的,大家看看邓小平在91年,1992年,特别是南巡讲话,关于市场的讲话是非常清楚的,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多一点,少一点不是根本的,市场是一个工具,是一个手段,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业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所以咱们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和我们再改革开放初期要在计划经济里面引进市场经济相比,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理论界起了一个解放思想的作用。

        但是把市场当作一个工具来理解我觉得是有问题的。仅仅把市场当作是配置资源的一个办法,一个机制,而不是把市场首先理解成鉴定和保护产权的一套制度,一套规则,这个理解造成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我们现在要听从政府的,要完成政府的目标,要在政府的控制之下,政府可以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觉得市场经济工具论和今天我们出现的问题是高度相关的。

        我觉得市场经济工具论有一个妙用,就是在市场经济前面可以加各种各样的(词),我们可以加资本主义,也可以加社会主义,也可以加有中国特色。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你不需要的排除,把你需要的东西又从后面引进来。事实上我们现在的状况就是在政府主导,国有企业统治,公有制为主体,有中国特色这个情况之下,把这些东西全引进来以后,这样的市场经济我觉得就扭曲了。

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市场化

        下面讲一下现代化。现代化有很多解释,现在至少有四种——现代化是工业化、现代化是西方化、现代化是资本主义化、现代化是市场化。哪一种说法有它的道理?你说工业化就是现代化,但是工业仅仅是一个部门,它完全可以和传统部门的发展脱节,咱们改革开放的前30年,工业孤立发展,大家可以看,工业部门发展很快,农村呢,它基本上各种各样的东西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各种面貌。 所以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我觉得是有毛病的。

        第二个是西方化,为什么讲西方化就是现代化呢?因为现代化是从西方发端的。英国先成功,然后西方一系列国家发展起来,最后成为世界潮流,所以这样说我觉得也可以。但是这个西方化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和地域的差异,所以用它来概括现代化,不能说明现代化的本质,而且全盘的西方化恐怕也有问题。因为东方和西方距离上的差异带来的文化、各个方面的差异,也使得我们的现代化确实有不同于西方的地方。所以这个概念我觉得有问题。

        再就是资本主义化,这个实际上是从经济形态上来讲的。但是从资本主义化我们以看到,资本主义这么些年的发展,原始积累起来的资本主义和现在的资本主义,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讲资本主义化往往是和社会主义相对应的。而对社会主义最初的发端就是对应着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那一系列的事情发展起来的。现在很多文章都在讲一个问题,就是讲中国的发展可以跳过资本主义阶段,这套理论我觉得在现在的很多地方都很盛行。其实现在中国的现实,我们不去讲名义上怎么样,实际上咱们现在就是资本主义化了。咱们并没有超越这个阶段,我认为,这个阶段超越不了。

        最后一个就是现代化就是市场化。市场和市场化我觉得还不大一样,市场出现得很早,但是市场化是一个近代的现象,是一个近代发展的过程。从市场化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对理解现代化很重要。第一,它要有它的技术基础;第二,要有它的制度条件。我们现在往往撇开制度条件,光看到它的技术基础,很长时间理解的是技术的现代化。其实恐怕制度的条件,制度的现代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现在之所以陷入市场经济工具论,就是你丢掉了这么个东西。从这个地方来看,既然市场经济有它的追踪、发源的体系,有它的制度规则,有它的思想理念,那么我们要真正进行市场化,我觉得应该是全部的实现,这才是一个社会根本的变迁。我觉得这样理解的话,把现代化理解成市场化,可能比那三个都有好处。

        (本文根据张曙光7月5日在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主办举办的 “市场、产业与分工,中国的改革历程与经济前景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纪念杨小凯教授逝世十周年追思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标题为澎湃记者所加,未经作者审订)

        演讲人简介:

        张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大天则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