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芮成钢谈芮成钢: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澎湃新闻记者 王维佳
2014-07-13 10:3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2012年9月16日,山东济南,芮成钢在其新书签售会上与读者互动。  IC 图

        央视财经频道知名主持人芮成钢曾是一位年轻、帅气、国际化的成功人士。

        在7月11日被检方带走前,他曾广受追捧,接受过无数专访。他的成功经历被广为传颂,他的许多观点被津津乐道。

        作为一个外语人才,他曾说:“你要用语言来达成你的梦想,而不是仅仅用来通过考试。”

        作为一个媒体人,他认为:“没有人知道百分之百的真相,真相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只是事实加角度。”

        作为一个央视主持人,他表示:“就好比你选择人生伴侣,你看中了他/她好的地方,那你就要学会接受他/她不好不可爱的地方。”        

芮成钢谈成长:做一个国际化的年轻人

        2012年5月26日下午,芮成钢在安徽大学交流、签售新书,其主题是“如何做一个国际化的年轻人”。面对4500名学生,他说的第一条经验是,现在就业环境不太好,大家一定要把英文学好,“这个世界80%以上最鲜活准确的讯息是英文的……”

        芮成钢向《南方人物周刊》回顾其学英语的经历时称,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初一即和家庭教师学习原版教材,中学时就在课堂上偷偷阅读原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父亲给他买过很多世界名著的简读本,等他长大些,就开始阅读英文简读本,接着是英文原版。

        2009年,芮成钢在接受《21世纪英语报》采访时表示,他学习英语的技巧有两点:首先,只将英语看作是获取信息与乐趣的一个渠道;其次,除了学习语法与规则,还要学习西方文化与观点。

        他说:“你要用语言来达成你的梦想,而不是仅仅用来通过考试。”

        芮成钢在自己的书里写道,莎士比亚、培根、罗素的文章,很多他都可以大段背诵。比如,莎士比亚曾说过,世界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演员(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在面向外国做即兴演讲时,常常可以作为装模作样若有所思的结尾。”

        当被问及现在对莎士比亚那句话是怎么理解时,他想了一会儿说,这句话其实有点像是《红楼梦》里说的——“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芮成钢的父母都从事文艺工作。高考时,父母希望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被他一口拒绝——在一个报道版本里,他是这么说的:“生活已经很虚伪了,让我再虚构故事欺骗观众?不去!我要做外交官。”

        “可悲的是,我们从中学开始就按照很功利的方式在生活,没有释放天性,找到自我。”到了外交学院,那里状元很多,但“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氛围,部委的氛围很浓,有些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学期课以后就去当参赞了。很不一样的大学。”芮成钢说,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他可能更愿意选择一所综合性大学,因为他相信Liberal Arts Education(大文科教育/博雅教育)。

        从外交学院毕业,他选择了央视。

        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芮成钢大学时,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曾应邀到外交学院做一场演讲,芮成钢向他提问:“如果联合国安理会将设立第6个常任理事国,您认为谁最有资格当选?”加利的回答出人意料:“恐怕是CNN。”

        芮成钢说,加利的回答使他真正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进入央视以后,他参与创办了当时英语频道惟一一档财经节目:财经报道(Financial Report)。后来,财经报道加入了人物访谈,更名为财经中国(Biz China),这是芮成钢采访国际政商领袖的起步点。

        “我很幸运,我很年轻的时候就被放在这样一个(向国外解释中国的)位置上,久而久之就变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他表示,“节目在海外播出,让我比一些同龄人更容易出现在一些国际化的‘人才探寻雷达’上,获得一些所谓的‘荣誉’,原因不外乎此。”

        《财经中国》深深地影响了芮成钢的工作习惯。

        他曾向《新安晚报》表示,《财经中国》“以‘新闻+访谈’、‘事实+观点’为主体架构,也成为我后来做节目的一贯脉络。”

        2007年,芮成钢因为写了博文《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而第一次被媒体包围。

        《新民周刊》记者告诉他有网友认为他是在自我炒作,芮成钢反问道:“这就是一个人凌晨 4点写的一个博客,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没想到。几句话被媒体拿来说就成了自我炒作了吗?”

        不过,芮成钢仍然承认这篇博文使自己名气大增,“在此事之前你听说过我吗?很多人在我写这个博客之前也许没有听说过我。我做过一年的中文节目、五年的英文节目,很多国内的人对我不是很了解,我不是李咏,也不是王小丫,更不是黄健翔……我不是一个名气很大的主持人,你要说个人影响力和号召力,我远远赶不上李咏、王小丫。”

        2012年,《新安晚报》让其与央视其他名嘴相比。

        芮成钢的答案是“我的很多前辈,二十年前做主持人,压力很小,那时候可选择的台也很少,央视只要是个主持人,在黄金时段不停在大家面前出现,就会是一个万众瞩目的主持人。我记得白岩松老师说过这句话,如果是一条狗,老在央视出现,也会是中国很有名的一条狗。在今天的时代,不完全是这样了。想成为一条出名的狗,不一定是央视,还有很多其他的途径。如果这只狗不是特别的可爱,不是真的卡哇伊,未必会特别出名,大家可以选择把电视关掉,看互联网。”

        芮成钢曾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出过两本书:《三十而励》和《虚实之间》。

        从32岁到35岁,当被问及这3年间的变化时,他认为这是自己加速成长的时间,他更回顾了自己10年的成长:“就我自己而言,十年之间读书、行路、阅人无数,英语和财经成了谋生吃饭的本领,也算小有了些体会。”        

芮成钢谈新闻: 真相是一个很虚的概念

        芮成钢喜欢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过的一句名言,“遣词造句与个人风格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内容让别人能记住你,我不是最伟大的交流者,但我交流最伟大的内容。”

        2010年,在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他表示,作为专业主持人,传递真相是最重要的目标。

        不过,据《南方人物周刊》,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中,芮成钢表示:“我个人觉得在新闻领域中是没有所谓真相的,这里面只有事实和角度。事实是什么?哪些是事实?这是很客观的东西,然后,我是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样的。没有人知道百分之百的真相,真相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只是事实加角度。”

        2012年,他向记者表示,累积在他身上的非议和刻板印象都不重要,他觉得,有人只是想借他说事,还有人,“你不论怎么说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不过,他并非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当记者偶然提到自己之前做了一些外围采访时,他追问了好几次,“你采访了谁?你还采访了谁?”

        作为一个媒体人,他很在乎采访对象的感觉。

        他曾告诉《华夏时报》,作为一个媒体人,你要让被采访者觉得你不是一个断章取义的人,不是一个随波逐流、跟着外面小道消息走的人,“应该让他感觉你是真正的、严肃的、负责任的、专业的、全面的媒体人,他才会有进一步跟你交流的欲望。”

        此外,芮成钢批评碎片化的信息环境。

        他曾借用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这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时代。最好是因为信息透明,最坏是因为人的受教育程度、独立思考能力这些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这些东西的缺失会导致很多谣言,谁随便编个谣言居然也能让我们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去推送这些东西。”

        2012年,他曾向《新安晚报》谈及自己对微博舆论环境的认识:“微博使大家在甄别、判断信息的时候,注意力只集中在140个字之内,急于转发、不加判断,只为获得更多的关注、粉丝,大家整体的舆论环境。现在能写一个超过140字以上的文章,都是有挑战的。这样背景下,容易对公众人物的任何一句话,断章取义,做一些挑逗,煽动一些情绪,这种现象很普遍。”        

芮成钢谈中国走出去:搞关系,必须的!

        关于国家,芮成钢不愿意多谈。

        2007,他用了“我们要有耐心”这样漂亮的字眼。

        2012年,他告诉《南方人物周刊》,我们传播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给外国人看中国光鲜的一面,然后他灵巧地转换了话题的内核——“这样他们就觉得中国是发达国家了,一出什么问题就放得很大。”

        当记者指出,和白岩松那一代央视人相比,他的公共发言似乎很少纠结,很少沉重时,他反问:他们是那样吗?停顿了一下,开始解释: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没有人逼着我给央视工作,“就好比你选择人生伴侣,你看中了他/她好的地方,那你就要学会接受他/她不好不可爱的地方。”

        芮成钢的早期经历是中国外宣媒体从业者典型的成长路径:毕业于外语专业,从业之初“下乡”一年,认识自己的国家(有关部门的本意是“放眼世界,胸怀祖国”),然后回到单位工作,新闻理念的熏陶和训练来自单位(而非大学)。

        不过,在毕业以前,芮成钢就已经有过“代表中国”的经历。

        大三的时候,作为1998年“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亚军,芮成钢与冠军、来自北外的梁励敏代表中国参加了伦敦国际演讲比赛。那可能是他第一次“代表中国”。

        在其自述里,第一次面对国际化竞争令他受到极大震撼。第一天的辩论赛,规则刚刚宣讲完毕,从小就习惯自由表达观点的各国年轻人纷纷举手,“我和梁励敏别说举手了,压根儿没想好该怎么说呢。”

        当晚,芮成钢看到梁在路灯下准备第二天的演讲,“今天白天,我觉得我们就像两个傻瓜。”芮成钢说他完全同意,整个白天都令人尴尬,有种被排斥在外、“不带你玩儿”的感觉。

        2005年,他以“耶鲁世界学者(Yale World Fellow)”的身份,与17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在耶鲁访学一年,“刚到耶鲁时,我似乎也有些‘愤青’,怀揣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神圣使命,每听到对中国‘不友好’的声音便拍案而起……”

        他是怎么走出“应激反应”的?他告诉《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因为效果不好。后来他总结出一个好的技巧:首先客观反省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2007年,在博文《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里,他评价星巴克是“在美国不登大雅之堂的饮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因此一度被认为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其实,早在2006年,他就写过一篇《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的关于日本的文章》,反对抵制日货,提醒国人不必过于敏感,在外国人面前要不卑不亢。而在星巴克事件里,他也仍然讲述着自己与星巴克CEO的故事和电邮往来,好像对方是自己的朋友。

        芮成钢究竟怎样面对世界?

        他曾在自己的书里调侃:搞关系,必须的!“当我与某大国首相初次见面,如果我能一口气说出一串我认识的与他同一党派的议员,他就会觉得很亲切。工作多年,我的采访对象之间其实有很大的重复性和关联性,转来转去,都是那个小圈子,在我大脑里形成了一幅清晰的人脉关系图。”

        当然,他也有“搞关系”之外的另一面。他曾回忆在达沃斯与石原慎太郎的交锋,石原声称日本的各种传染病毒主要是中国非法移民带进去的,他反驳说,在中国东北,老百姓的健康依然受到二战时期日本遗留的化学武器的威胁。“我们彼此瞪了一眼,各自散去。”

        2005年,他在安徽大学告诫学生们,“你在西方人眼中的价值有多大,取决于你对自己国家的了解有多少、你在这个国家的资源等等。”

        对于现在的留学热,芮成钢表示曾帮很多朋友的孩子写过推荐信,办过签证。但是,他个人

        觉得,孩子过早出国未必是好事,“高中没毕业的孩子去国外读书,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有多少?到美国读书了,美国孩子小时候看美国的铁臂阿童木,跟他们也没得说,你也是个局外人,可能也融不进去,很可能就是一帮中国留学生一块儿玩。”

        芮成钢曾向《华西都市报》总结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与外国人打交道,要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逻辑方式去说服他们。如果你的言谈举止、思维思想都跟他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他们觉得在语言上思想上和你交流都没有障碍,那么做起节目来就会舒服得多。”

        

        

        (本文参考了《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制造芮成钢》、《新民周刊》2007年《专访芮成钢:我不是钻牛角尖的人》、《21世纪英文报》2009年《专访芮成钢:拒绝乏味人生》、《华夏时报》2012年《芮成钢:我们对奢侈品的追求与自信有关》、《华西都市报》2010年《芮成钢成功秘诀:采访前给名人写亲笔信》、安徽《新安晚报》2012年《芮成钢接受本报专访:现在想出名不那么容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