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法学家李希慧走失4天后回家正接受诊疗,曾挂职最高检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旌 实习生 张维 魏居娴
2014-07-14 12:48
来源:澎湃新闻
一号专案 >
字号

在众多社会力量的帮助支持下,走失4天的北师大教授李希慧终于被找回。

        

        一场寻人行动,在北京城和网络上同时展开。目标只有一个:寻找李希慧。

        李希慧,我国著名的法学家。作为一位学者,他曾挂职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副厅长,其代表作《刑法解释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刑法解释的专门著作;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总是学生们眼中的“抢手”导师,20多年的教师生涯早已桃李天下。

        可是,这位已近六旬的老学者,几日前在回家途中意外走失。据@北京师范大学透露,李希慧此前已患有高血压,亦伴有轻度的智力障碍(健忘,失忆,不懂求助)。

        走失消息经北师大发布后,瞬间应者云集。“有的是他的学生,有的只是听过他的课,还有那些他曾经的外地学生,都来了。”一位参与搜寻的北师大学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aer.cn),寻找李老师时,几乎满街都能看到拿着寻人启事的学生。

        7月14日清晨,在历经四天的寻找之后,李教授终于平安回家。    

全城寻人

       这是一个没人愿意相信的消息。 

       7月9日18时20分前后,李希慧在骑车回家途中,突然走失。“我们第一时间就报了警,但一直没有确定他的位置。李妻告诉澎湃新闻,他们此前只能锁定李希慧在走失半小时后,出现在了东城区。但他们去现场找了后,却没发现行踪。

        她还说,李希慧平时出学校不多,对校外路况不是很熟。“他身上没钱也没手机,又不会主动去问人。”言辞间,她多次表达自己的种种担忧。

        7月12日凌晨,@北京师范大学发出了李希慧的寻人启事。“回家的路,请帮忙叫一声李希慧。”其还透露,李希慧患有高血压及轻度智力障碍(健忘、失忆、不懂求助),近一年来基本处于“病休”状态。

        其实,在发布这条微博前,北师大就已经安排人开始寻找。“但找到凌晨两三点,还是没找到。”

        为了尽快找到李希慧,@北京师范大学当天晚间更是承诺:对于发现并收留李希慧老师或者将其送回学校者,学院将给与人民币5万元奖励。

        寻找李希慧的消息同时在网上发酵。微博和微信,迅速成为信息交流的平台,不时有人更新李曾出现的方位及搜寻的进展。

        寻找李希慧也不仅仅是一场“动动鼠标”的线上活动。根据@北师大7月12日晚间的消息,当时参与的学生就达“百余人”。

        走失前没带手机、没揣钱,不熟路况——这些细节,不断加剧着搜寻者的忧虑。

        “不知道确切有多少人参加了搜寻行动,但至少北师大法学院和刑科院基本都动起来了,其他院的学生也有。”北师大刑科院的研二学生杨雪说。

        好消息来得也很快。7月14日清晨,北师大发布喜讯称:李希慧已平安归来,目前正在诊疗,身体无大碍。“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们的人。”

        有消息称,李希慧是早晨6点多,在崇文门大街被找到的。    

 “对刑法的独特认识和情怀”

        李希慧的求学史,有着和许多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类似的轨迹。

        1957年出生的李希慧,老家在湖北仙桃。1979年,即中国高考恢复后的第三年,他作为社会考生,考取了湖北财经学院,四年后获得法学学士。

        “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我的想法就是学好法律,将来好好走仕途,弄个一官半职,以光耀门庭。”接受采访时,李希慧毫不避讳青葱年华时的“傻”。

        但在求学中,这种想法很快被改变。

        他曾回忆道,自己听了江任天和吴安清两位老师的刑法课后,完全被“刑法学自身所具有的分析和思辩色彩所吸引,也为两位老师丰富的讲授内容和精湛的授课艺术所折服”,人生目标自此确立。

        1986年,他考上了中国法律界著名的五院四系之一——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他曾这样形容这段求学经历:“最终如愿以偿,(我)考上了刑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踏进了刑法研究的门槛。”毕业后,他留校任教。

        工作后,李希慧依旧没有放弃学习。他曾先后去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深造、工作。1998年到1999年期间,他还曾作为访问学者到访剑桥大学。

        谈及多年的研究生涯,李希慧曾说:“我对刑法和刑法学一直有一份独特的认识与情怀。”

        他就此解释称,刑法的魅力在于“你必须不断地探索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关系、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样一些极具判断性和思辨性的问题。”

        如今,李希慧亦身兼数职。据北师大官网显示,目前的李希慧是北师大刑事法律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导,还是中国刑法研究所所长……

法学家的理论与实践

        在刑法研究领域,李希慧的著作和观点不胜枚举。

        独立著作的《刑法解释论》是其代表作之一。据称,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刑法解释的专门著作。

        著名刑法专家高铭暄评价这部作品说:“李希慧同志以其巨大的理论勇气,紧紧抓住刑法解释这样一个司空见惯但迄今尚探讨不深的主题,从历史到现实,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和概括,使这项专题的研究达到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高度,从而为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光彩。”

        另据澎湃新闻了解,李希慧的研究亦涉及刑法领域的许多方面。

        其参与出版的书籍中,除了有《刑事立法研究》、《刑法学》这类相对宏观的作品,也有专门针对职务犯罪、毒品犯罪等具体的领域的研究。

        李希慧大概也会认同:理论并不是刑法研究的全部。

        2002年,在湖北省天门市原市委书记张二江的贪污受贿案中,作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的他曾担任张的辩护律师。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您为何会接受这个案子?”有记者表示好奇。

        李希慧答:除了他认为案件本身还有辩护空间外,他还希望能通过办案可以了解地方上的法制环境如何,律师办案会有哪些困难。“我是研究实体法与部门法的,不了解实际不行。将办案实践与法律理论结合起来,对我的法学研究及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公共话题里,李希慧也非稀客。

        2007年,在1997年的刑法施行10年之际,他接受媒体采访,表达了自己对立法层面的分析;在著作权问题大热之时,他还曾特地撰文明确自己的看法:侵犯著作权的违法所得应指全部所得……

        但或许是身体原因,近一两年来,李希慧已然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

        据澎湃新闻观察,在2013年之后,李希慧就很少再接受媒体采访。     

“双重身份”

        “了解实际”的机会并不止以律师的身份为人辩护。

        2007年,他曾以副检察长的身份,挂职北京市崇文区检察院。当时,他不仅要完成学校的科研工作,每周还要去检察院上班一天。

        彼时,他被指定分管研究室和公诉二处,多次参与疑难案件的探讨。“通过近一年的挂职,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将灰色的法学理论运用于活生生的司法实践时,我们才能感受到理论的作用,同时也感受到理论的不足。”

        这段挂职生涯结束不久后的2009年6月5日,他又开始了两年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挂职,任侦查监督厅副厅长一职。

        与他同一批挂职的法学家还有张明楷和汤维建。2006年,最高检曾引进何家弘、宋英辉、赵旭东三位教授挂职副厅级干部。此后,法学专家挂职最高检逐渐成定制。

        李希慧挂职不到一个月,全国检察机关第三次侦查监督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这是他第一次以最高检官员的身份出席在全国性的检察机关工作会议上。

        那时候,有人喊他“李厅长”,也有人对他说:“李教授,我曾听过你的课。”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李希慧总是热情回应。

        “参加会议的都是长年工作在检察一线的检察官,他们比我有着更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接触过的一些案例,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都是我感兴趣的东西。”在讨论间隙,李说。

        会议结束后,他回到学校后,则又迅速切回教授状态:教书、搞科研。    

热门导师

        正如在学术生涯中的稳扎稳打,作为教授的李希慧,其教书育人的做派同样被人冠以“严谨,认真”。

        “他之前教过我们《中国刑法》课的分论。”李希慧给杨雪最深的印象是:很清瘦、有点“路人甲”。“穿得总是很朴素,别人要不说,你根本不会想到他是那么有名的刑法学家。”

        在杨雪看来,在授课上,李希慧并不属于那种“出位派”。“他好像比较内向,有时即使是和学生说话也很谦卑。”杨雪说,李教授讲课比较中规中矩,但这在她看来恰是一种“对法律的敬畏之情”。

        曾就读于北师大刑科院的小邢告诉澎湃新闻,李希慧总是考研学生们的“抢手货”。“我当时就是知道他太热门,想考上比较难,就没敢选。”

        但在去年,同学们也发现了这个总能“把课本讲得很透”的教授,偶尔会在课堂上出一些“小状况”。

        “去年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偶尔好像会有点精力跟不上,有时会突然忘记一些东西。”杨雪说,同学们大多可听出这些“疏漏”,但所有人都和她一样,“什么也不会说”。

        “后来也渐渐知道他身体出了些问题,我们很担心。”但这并不会影响杨雪对李老师治学精神的崇敬之情。

        让她记忆深刻的例证是:她听同学说,自从李老师记忆里出现问题后,只要当天有课,他总会提前来办公室,最后一个走。“还听说有一次说是下午3点开会,他1点就过来了。”杨雪说,李老师这么做,可能就是害怕自己会忘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