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是是非非孔子学院 | 走在传统与现代的钢丝上

澎湃新闻记者 张博
2014-07-18 15:56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目前孔子学院深层的问题在于,学院采用了“孔子”这个符号,但大部分工作其实和孔子或儒学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CFP 资料

        2004年始,我国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十年来,已在122个国家建立450所孔子学院和660多个孔子课堂。

        迅速的发展过程,产生了诸多问题,也使管理层生发学习研讨的需求。2010年,孔子学院总部首启“外方院长研修班”,首期在厦门大学,之后南开、复旦等大学也陆续承办。研修班通常每年数期,每期10天左右,参加者20-70位不等。
        从汉办主页获知,今年最新一期研修班于7月14日在厦门大学开班,共有来自全球21个国家的40名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参加。“期间,全体院长将研讨孔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提高孔院办学质量的新举措,分享交流办学经验,探讨目前孔院办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还将聆听阿克曼、西德尼•麦克斐、王洛林、周明伟、吴伟、张维为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带来的多场讲座和报告,并参观考察文化景点,亲身体验中医、中国传统饮食等。”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日前采访了曾参与研修班具体工作的资深人士,从一个侧面了解孔子学院的运作状况。

外方院长多少和中国有点渊源

        据记者了解,研修班为外方院长安排的课程通常由两部分组成:邀请著名学者讲解中国文化和当代政治经济问题(5次左右);以及汉办总部高层来和院长们就孔子学院运作中的具体议题开讨论会,解答疑问,议题涉及财务、教材、外派教师等等(5-6场)。从实际效果来看,研修班为外方院长提供了不同地区学院之间、外方院长和汉办管理层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方便互通有无。

       外方院长背景比较多元。既有学者出身、甚至本人就是知名汉学家的(但这种情况较少);也有职业经理人,以运营者的身份来主持孔子学院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外方院长都和中国有点渊源,比如曾经在汉学系就学,或者丈夫/妻子是中国人,多少都有一定汉语水平。更有一些是华裔

        相较于欧美国家的类似机构,孔子学院的一大特点在于,采取中外大学合作的形式。 在海外某地建立孔院,都依托于当地的大学。另外,每所孔院都有一个对口共建的国内大学。国内大学的对外交流部门通常会在本校较高职别的教师内公开招募并作遴选,最终派驻海外孔院担任中方院长。中方院长一届任期通常为三至四年目前看来,中方院长的学科背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这和孔子学院以语言文化类工作为主有关。

“如果现在仅仅说孔子学院是包饺子、打太极拳的层次,已经不是很公平了”

        据资深人士介绍,在研修班中,外方院长们通常最关心、最乐于讨论的是以下方面的问题。
        务方面。目前各地孔子学院运营资金基本都由国家汉办投入。但汉办希望一些运作良好的孔子学院能逐步实现盈利。目前能达到这一目标的孔院并不多见
        师资方面。中方外派师资主要是两类:志愿者,通常是对外汉语或相关专业的在读学生,为期一年;专任语言教师,具备硕士学位,任期较长。薪水后者更高。对中方来说,每年大量的外派教师可以解决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问题,这也是项目本身附带的一大成果。欧美不少本身具有丰富的中国学教学资源的地区,自己就拥有师资,而中方外派教师到达当地,无论是教学还是生活都往往需要一段适应磨合的过程。但总体来看,外派教师确实产生了大量的语言教学成果。
       管理方面。 各地孔院的建立,通常是与外方大学(甚至汉学系)直接合作,外方院长权力更大,中方院长任副院长,加上文化差异的因素,在资金、课程、项目运作和发展方向等问题上,都需要与当地大学磨合、协调、理顺关系。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大部分大学在总体上乐于与孔院合作,但有时也会有中外方院长理念不合,或是当地大学对孔院较为排斥的情况出现。
        课程设置。孔院工作主体仍以汉语教学和普及性文化活动为主,这些年来也逐步开拓思路,工作更加多元化比如举办介绍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当代社会的展览,和当地社区一起举办活动等。许多孔院还邀请国内学者前去作公开演讲,甚至资助举办纯学术性会议等等。
        从相关人士的观察来看,孔子学院汉语教学这一基础并不会改变,不过近几年来在往更具文化含量、学术含量的方向走。“如果现在仅仅说孔子学院是包饺子、打太极拳的层次,已经不是很公平了。”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地位日趋重要,国外学中文的需求很大,孔子学院的语言教学,的确能满足这种需求(尤其在汉学资源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为世界各地提供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孔子如何与马克思成为兄弟

        孔子学院投入大,发展速度惊人,数量在短时间里翻倍增长,扎根不深难以避免。相关人士强调,不同地区的孔子学院,具体情况也千差万别。有的孔院规模就小,就是汉学系里有个办公室。有的很大,会有自己一幢独立的办公楼,举办活动参加者众。
        相比而言,其他国家相近类型的文化推广机构往往不求速度,稳扎稳打。比如德国的歌德学院等,会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设点,慢慢探索和尝试。
        谈到最近《纽约时报》发文称“为维护学术自由,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公开呼吁美国各高校,结束与孔子学院的合作或重新谈判条件”一事,采访对象认为,这种反弹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地区较大,而欧洲则相对平静,问题部分在于教育投入不同

        孔子学院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和大学合作。从整体看,近年来欧洲教育科研投入在减少,孔子学院对他们来说,是很大一笔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在中国研究方面,德、法等大国,最近十年由于经费紧张,缩减了许多人文科学,包括汉学的职位,在此情况下,如果引入孔子学院的资源,将改善当地中国学教学研究的境况。汉办对此也十分积极,甚至会在欧洲一些大学里资助汉学研究的教授职位。而北美整体情况较好,不大有资金方面担心,所以对意识形态格外警惕。像美国最顶尖的大学,一开始都不太情愿和孔子学院合作,就是担心意识形态价值输出、包括其背后中国政府的意志,会对他们的独立性产生影响。

        而目前,孔子学院深层的问题在于,学院采用了孔子”这个符号,但大部分工作其实和孔子或儒学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汉办总部和各地孔院工作人员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水平高低不一,总体上还缺乏一个思路。事实上,各地孔院工作人员对此也有很深的焦虑,因为经常与大量外国人接触,总会被问:孔子学院如何把“孔子”(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套国家整体意识形态对接起来,如何与市场经济这一套融合起来?这本质上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接的问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