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董克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入手

澎湃记者 田春玲
2014-07-22 21:05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克用。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畅想:无论你在哪里看病,医保卡可以全国通用;无论你在哪个城市居住,你的孩子都可以就地高考。

        “享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基本权利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教授认为,我们的教育机会公平问题,大学生怎么录取问题,异地高考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基本权利的问题。

        在董克用看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

        在7月19日举办的“2014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公共治理的转型与现代化”的论坛上,董克用以“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为题,讲述了为什么中国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整理的董克用教授演讲摘录:

        我想讲几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概念,公共服务从三个领域讲,最窄的是基本民生问题,包括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广一点的包括交通、通讯、公共设施,更广一点包括国防、国家安全,我今天讲的基本公共服务,从最窄的层面分析,不去弄太宽的问题,但大家别误会,公共服务其实是很宽的。

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        

        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这个定义不是太好,后面一句话比较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

        要不要均等化?这个均等化是经济学讲的机会均等?还是不仅要机会均等,而且要结果均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我们讲基本公共服务要均等化,它不光是机会均等,还要求在机会均等条件下追求结果的均等,那么这里面政府要做的事情可就大多了,它就完全不一样了,涉及领域又非常大。为什么要均等?其实恐怕还得回到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就是说,享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基本权利问题。

为什么要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什么要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我们觉得有五点。

        一、从根本上落实公民权利,落实一个共同体的国民待遇。通俗点讲,我们总说我们是一个中国人,但是我们去想一想,我们从国家层面上得到的老百姓都能均等享有的公共服务是什么?好像我问过很多次,我们都想不起来,我们发现很多基本公共服务都不是均等化的,那么要不要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体中的国民待遇?

        二、我们总讲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内需的扩大,甚至都在讨论教育经费占了4%了,怎么办?怎么花?内部讨论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用讨论,为什么?因为如果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话,那么我们在很多方面要弥补这个差距,就教育而言,别说4%,14%恐怕也不够,我们有巨大差异。在北京,人民大学为什么吸引老师呢?就因为有人大附中和人大附小,如果依照人大附中和人大附小的水准建全国的中学和小学,那40%可能都不够。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时候,哪些是内需,其实这儿就是内需。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为什么这样讲?我们现在看到有些地区出现了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我们是集中全国力量去支援,一个地方支援一个地方,好像这种支援就解决问题了。其实不是,这种支援解决不了问题。比如医疗,你给它一个X光机,原来它那里没有,给完之后又说要彩超,然后还要CT,还有更好的,有完吗?这个事情是没有完的,并且它不感激你,它觉得你要帮助我,给吧。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做的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就是说,各地区的老百姓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应该是均等的,你这个地方没有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那中央政府有责任来提供,帮助你得到。这是另外一个角度,不是因为你落后,因为是你的权利,我来帮助你。

        四、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民生。

        五、我们讲国家治理体系,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哪入手?就是要从老百姓的身边入手,如果老百姓的这些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均等化,他们看到了成效,就会认同你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不然离得太远。

        谁来提供?政府可以提供一部分,有些主体是事业单位,同时我们企业也可以提供,由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如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深化改革、统一认识。首先有一个共识,中国也一样,如果在基本公共服务上有社会共识就会好办,我们现在就是没有这样的共识。

        第二、加强中央政府责任,这是很重要一点。

        第三、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第四、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

        为什么要加强中央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责?

        中国过去30年来经济发展一直是分权式发展,各省、各市、各地区之间竞争。成绩好、经济发展快的——升官,这是经济学界和政治学界都达成一致的,国外也这样解释的。的确,这样的分权方式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解释。但是,这样的分权制不利于解决公民的平等权利问题,不利于解决公民跨地区的问题。比如说社保,2009年以前农民工到处转移社保,不光农民工,正式工也得转移。2009年搞了一个学欧盟的方式——转移关系,转移钱。但为什么不设计一个美国模式呢?纽约工作五年,休斯敦工作五年,旧金山工作五年很正常,从来不需要转移。现在,老人在内陆,孩子在沿海,老人退休之后不敢去,为什么?因为不给报销,各地也不一样,都得了肺炎,发达地区肺炎吃好药,落后地区的肺炎吃次的药,我就不明白,中国人得肺炎还按地区划分吗?同样,我们的教育机会公平问题,大学生怎么录取问题,异地高考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基本权利的问题。

重塑央地关系        

        怎么办?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重塑央地关系,明确中央政府在涉及公民权利中的责任,根据公共事务特性来划分管辖范围。同时,财政平衡原则。除了中央要履行传统的职能之外,像军事,外交,要加强涉及公民权利的职能,改变过去中央政府制定政策、地方政府执行政策这种传统特征制,建立以公共事务为依据、划分中央与地区的职能,加强中央政府职能的执行力。

        也就是说,应当中央政府负责的直接负责,方式怎么办?中央公务员在地方工作,派驻机构,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国际上,比如美国有这样的例子。同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承担这方面的责任。还有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地方积极性,目标只有一个,体现国家责任和公民权利的统一。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们很多问题出在了资源配置和制度设计的不完善上。以医疗为例,我们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中80%的医疗资源集中于三甲医院;以教育为例,我们现在基本不敢提“985”了,为什么?因为像河南这样一个大省,1亿人,没一个“985”高校。为什么?“985”后面跟的是钱,凭什么北京有那么多“985”?现在“211”也不能提,因为“211”已经成了就业歧视的一个杠杆了。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在资源配置上,在中国体制下,如果不是由中央政府配置而是由地方政府来配置,那我们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能做到吗?中国差异这么大不应当一刀切,好像一刀切就一定是错的。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对,在这些问题上应当统一,因为世界各国很多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并没有缩小地区差异,而往往是水涨船高差距依旧。其实美国也一样,各州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很大,有些地区并不是优先发展经济的,所以,我们不能继续等待着,以为(经济)发展了之后差距就小了,不是这样的。

        财政能力有限?各国政府对中国的财政还是很看好的,我们财政不差钱。

        编制有限?其实,编制是人编的,我现在跟编办一起做研究,我们发现,其实你真是为老百姓服务了,增人也没什么。

        国家太大,技术上做不到?这也不对,我们在信息时代,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一个时代。以美国社会保障为例,美国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就全国统一了基本的养老金,那时候不但没有网络,计算机民间还在研制呢,在那个时代,就靠九位数字的蓝纸条就可以统一了。各位用过个人支票吗?咱们没有,咱们直接现金,然后就刷卡了。当年我到美国做访问学者,第一次用个人支票很兴奋,这个东西签个字就可以了,觉得很先进。1994年我到加拿大去,就用卡了,加拿大教授觉得很惊讶,他觉得我们跨越了一个时代,没有用个人支票就直接用卡了。所以,技术上没有问题,中央政府在有些方面做起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你做和不做的问题。当然,事业单位也是需要改革的,如果仅靠中央政府来做,事业单位不改革,是承担不起的。

        总结一下,我们应该建构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型治理理念,统一我们的认识,要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规模和获取资格,建立基于公民需求和选择的多样化服务供给体系,建立高效专业竞争的现代化服务组织,同时要有监管体系和伙伴关系等等,基于现代制度、技术、文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种体制,这样才能实现目标。

        (本文根据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演讲人审订)        

        演讲人简介:

        董克用:1953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欧盟(比利时)等多国作高级访问学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