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将军看甲午③ | 糜振玉:甲午败于海权观念薄弱

澎湃新闻记者 钱冠宇
2014-07-27 13:05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糜振玉中将

        在7月24日举行的“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上,83岁的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糜振玉中将充分展现出中国当代军人的风采,他的演说高亢洪亮、慷慨激昂,博得了在场观众的一阵阵热烈掌声。不同于传统的政治腐败、军队羸弱等因素,他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薄弱。此外,他还谈到了当下南沙群岛的领土问题。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糜将军讲话结束后,对其进行了简短采访。最后,我们特别整理出糜将军发言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澎湃新闻:您认为甲午战争为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糜振玉:我认为甲午战争带来的最大警示就是要重视我们的海洋,真正把我们国家建设成海洋强国,但要建成海洋强国,就必须要有力量和文化作为后盾。所谓文化,我认为就是要加强海洋意识,要树立起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海权观。我们的海权与帝国主义的海权不一样,我们不是要侵略别人,而是为了维护我们国家的海洋权益和海洋领土。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有强大的海军实力,既要有软实力,也要有硬实力。我们的海军建设不容易,建国后经过了艰苦历程,到了最近十年,海军应该说是有了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松懈,要接受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本来清朝在洋务运动时,建立了北洋舰队,当时是“远东第一”,但是此后没有能够持续地加强海军实力。

        我总是说,我们要和平,但和平要有后盾和实力,真正有了战争实力才能求和。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让自己强大起来后才能不怕敌人入侵。我们一定要往前走,不能落后,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

        

        澎湃新闻:就是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吧。

        糜振玉:我们党中央经常讲一句话,我们现在面临着国际、国内两重的压力,大家可以看到,国际上东海、南海的形势都十分严峻,在国内也有一些反对社会主义思潮的声音,都值得我们警惕。我记得我国每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上都会有一句话,就是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现在日本安倍右倾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这就意味着它的战争阀门被打开了,今后怎么做,我们还要观察,但要提高警惕。

        

        澎湃新闻:您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海军力量?

        糜振玉:我们的海军力量比过去强得多,但是在技术方面可能还有一些差距,所以在这方面还要提高、加强,才有必胜的把握。 

      

        澎湃新闻:您怎样看待当今的中日关系?

        糜振玉:我们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当然都希望两国能趋向和平、合作、共同发展,但一方面愿意是不行的,单方的愿望达不到。目前日本政府缺乏合作诚意,但同时我们相信日本人民,日本广大人民对安倍政府否定侵略历史、解禁自卫权是不赞成的,我们应该寄希望于日本人民。        

糜振玉中将在研讨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们今天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我感到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在日本安倍政府否认侵略历史,不断向中国发出挑衅,特别是军事上挑衅的时候。所以现在大家都有想法,说中日之间会不会打一仗?我想我们海军士兵讲的话,要“擦枪防走火”,我们不想打,但是要准备打,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举行研讨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今年甲午战争120周年我感觉到今年的活动有几个特点。第一,参与纪念活动的媒体、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的单位和人数更多了,比起20年前纪念甲午海战100周年的时候,参与的单位和人数更多了;第二,范围更加广了。涉及到政治、外交、军事、文化、历史、法律等各个方面;第三,跨度更加增强了。可以追溯到我们明朝的历史,不光是清朝,既总结历史,又警示今天,展望未来;第四,我们今年的活动影响比过去更大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我们的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参考消息报社在这次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活动中间,我感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从今年3月3日起就联合推出了“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到10月11日参考消息报刊就登了30篇文章,之后参考消息报社、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中国史学会又联合推出了“学术名家的甲午镜鉴”。

        “甲午殇思”和“甲午镜鉴”系列的推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烈讨论。据统计,“甲午殇思”系列文章国内外转载、跟贴达到8千万条,足见影响之大,同时也显示了广大民众海权意识和海权观念的增强,我自己学习以后也深受启迪。我今天想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谈谈对甲午战争的一些感受。

        我感到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清朝政治腐朽、军事比较弱、外交无力等方面,这些方面总结得都很好。但是深层的原因,我感到是当时清朝统治集团和广大民众有关海洋对国家建设和国家安全地位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的薄弱确实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从历史上看,我们中国是一个国家意识极强的并且创造了威望的东方大国,历朝历代统治集团都以天朝自居,在鸦片战争之前并没有一个朝代从海上防御,明朝和清朝的初期、中期的海防也是为防范倭寇而设立的,并且长期以来实行闭关锁国的禁海政策。

        1840年和1842年两次鸦片战争和而后的八国联军从海上进入中国,并直捣北京,在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坚船利炮面前,东方的大陆文明与西方的海洋文明碰撞,就招架无力,难以抵抗,只能一次又一次割地赔款,接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些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感觉中国要强大必须强海军,必须强海防。李鸿章等大臣在中国屡遭列强从海上入侵之后,也极力强调以加强海军和海防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并在一段时间里促成清政府发展海军的决策,建成了当时堪称远东第一的北洋海军。

        但是时间不长,清朝并没有真正吸取历史教训,对海洋、海防的重要性依然意识不够,未能持续加强海军。北洋舰队建成以后,忽略了对海军的建设。刚才巴中将(巴忠倓)也提到,清朝为了筹备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建设“三海”:中海、南海、北海,修建颐和园。但就在这个时候,日本恰恰在1888年就制定了要建造58艘舰船的庞大计划,日本天皇号召皇室成员慷慨解囊建设海军。以至于到甲午战争爆发两个月,李鸿章就感慨说,北洋海军自开办以来未添一船,所以我感觉中国北洋海军跟日本海军的历史地位,在甲午战争开展之前就已经定局了。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的百余年,我感到在我们的民众里面、在某些领导的思想里面,不亲海的思维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以今天东海、南海形成大量岛礁和海上权益被侵占的情况,不得不说中国不亲海是主要的历史原因。

        我在1993年曾经到过西沙和南沙,在海上住了12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到南沙去看到山上长树的、有房子的全部被人家占领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70年代开始的。所以我说我们不是清朝,不是国民党,如果不把南沙群岛拿回来,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后代。1974年,南越侵占西沙群岛,毛主席做决策,西沙海战一举打败了南越,把西沙收回来了。当然以后没有了,为什么呢?有人说西沙群岛拿回来以后还得去给它输水,要解放南沙,南沙有什么用?我们的思想跟别人的思想的确差距很远。

        所以我就讲,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高度关心海洋安全,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要建设海洋强国,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高度关注海洋,增强海洋意识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权观,维护海洋安全、海洋和平。我们要下定决心,持续不断地建设能够维护我们海洋国土、海洋权益的强大海域。谢谢大家!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