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再访温州】金改不敌楼市下行,温州担保业行至十字路口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杨晓宴
2014-08-01 16:59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温州方兴担保公司里,一些来谈业务的人在看媒体对方培林的报道。澎湃资料

        “我个人感觉,担保行业在这场风波中,如果能有10%突围就不错了。”温州方兴担保有限公司(下称“方兴担保”)董事长方培林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如是说。

        方培林何许人也?1949年之后中国第一个私人银行——“方兴钱庄”的创始人。2001年,他又成立了温州第一家担保公司——方兴担保。在金融业摸爬滚打三十余年,2013年10月,他暂停在温州的担保业务,转战上海房地产开发。

        这一年,方培林61岁。而这一年,离温州金改细则(《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公布刚好一年。

 “还在开展业务的担保公司不到20家”

        在2011年之前的高峰期,温州曾有200多家担保公司的盛况。但目前,温州担保业究竟已衰落到如何地步?

        一位从事担保和小贷多年的夏先生告诉澎湃新闻,估计现在真正还在开展业务的担保公司大概不到20家。

        事实上,对于温州还在开展业务的担保企业有多少家,很多业内人士也相当好奇。各种统计口径纷繁,并无定论。

        根据媒体公开资料,截止2013年7月末,温州市共有36家担保机构和1家分支机构持有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而根据《温州日报》今年6月10日的报道,据温州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温州尚存33家担保企业”,且“除部分车贷担保企业情况较好外,有近半数仍处于亏损状态。”

        澎湃新闻找到温州市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的公告,对其上46家担保公司进行了粗略的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时间里,明确破产、倒闭(包括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担保公司有6家。

        2013年11月,温州市金泓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钱月珍因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上亿元,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同年7月,温州中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破产。董事长郭炳超时任温州信用担保协会会长。在该年9月的协会换届会上,没有产生新的会长,而是由7家副会长单位担任轮值会长。

        同年3月,温州民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福林及其妻子叶挺英因非法吸存3000多万元被捕。

        2012年8月,温州百顺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可为因非法吸存被捕。早在2010年,叶可为接手债务人戴育仁的海鹤药业,后发现海鹤药业外债较多,利用民间资本人脉抵偿公司债务,导致案发。

        2012年3月,温州人瑞担保有限公司登报公告债务清算。

        此外,温州市金桥信用担保有限公司2012年未通过工商年检被吊销营业执照。

        澎湃新闻不完全统计还显示,未能证明其还在正常开展业务的上述担保公司至少有15家,包括拨打座机或热线无人接听、电话停机保号、无公开联系方式或有效搜索信息等。另有一家温州万事达信用担保有限公司2013年歇业,并更名为“永嘉万事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无论是从方培林的“10%突出重围”,还是温州经信委“33家近半数亏损”,还是根据澎湃新闻的不完全统计,仅20家左右担保公司开展业务的判断应该不至于离现实太远。

房价下行和企业互保链的噩梦

        担保公司业务量严重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方培林来说,噩梦源于温州房价的连续下跌。

        方培林在温州主做的担保业务为“银行存单质押履约担保”和“房地产抵押履约担保”。简单来说,比如A企业有100万的房产抵押给银行,银行按六折放款60万。剩下40万,方兴担保利用出资人B的银行存单质押给银行,为企业担保获得余下的40万,同时为银行、出资人B和自己获得利率收益。

        在这种业务模式下,一旦房价开始持续下跌,所谓房产剩余价值的“40万”,就成了巨大的泡沫。在温州连续33个月房价下跌,担保公司的这块业务完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像鹿城广场的房子,价格最高的时候每平方米7、8万块钱,现在售价3万(元)可能还不到,等于比腰斩还厉害”,中安民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峰举例说:“去银行抵押的人可能会说银行抽贷,但实际上就是抵押物价值缩水了。”在这种情况下,担保公司如果继续担保,等于背负比银行更大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在方培林看来,温州房价还未探底。“如果市场价格稳定,像2005年到2009年房价持续上扬的情况下,这个业务可以做得很好,也很安全。但现在房价不见底,只能等待。”

        同时,企业身陷互保链和民间借贷泥潭,也难免令担保公司处境尴尬。

        “有实力的企业,可以从银行贷款的,就不会来找担保公司,因为实际上银行本身的利息已经很高了,企业的压力确实也很大,他们会选择性避开担保公司”,温州市金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下称“金茂担保”)董事长戴卫东坦言:“好的公司不选择我们,差的银行不批,这是个纠结的问题,两厢情愿还要有个过程。”

        金茂担保的主要业务为中小企业机械设备抵押按揭和工程建设担保,前者占到业务的60%左右。机械设备抵押按揭担保额度高、利润低,金茂担保能够专注其上,做到代偿率为零,在温州担保业中极为少见。

        由于信用体系遭到破坏,信用担保在温州举步维艰。而在两年前担保公司推出曾红极一时的诉讼保全担保业务,在实际中也碰到了一些障碍。所谓诉讼保全担保,是为了防止借贷案件中被告(借款方)转移资产,担保人向法院提起的一种请求损失赔偿的担保。

        近年来,温州借贷纠纷案件的数量大幅上升。根据浙江法院司法统计数据,2014年上半年全省新收金融借款纠纷涉案数额增幅为79.87%,而温州增幅全省最高,达到102.33%。尽管市场需求在上升,但实际上诉讼保全担保的业务规模却不大。

        “首先里面有法律的专业性问题,在接这样的业务的时候要有足够的把握能够胜诉,否则一切都是白费”,中安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总经理陈明峰表示。而温州奥康银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月雅则透露,法院方面对曾经合作的担保公司倒闭颇有一些微词。“法院会觉得,如果个别担保公司自己不自律,倒闭了,或者你们做一些高利息的担保,没有真正为中小企业服务,这对法院的权威是有负面影响的。”

担保公司业务量严重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方培林来说,噩梦源于温州房价的连续下跌。澎湃资料

转型民间资管公司,还是坚守?

        “2010年之后,我就慢慢把额度减下来了。现在这轮风波过来,那我就停段时间。”方培林暂停温州的担保业务,转战上海房地产开发,语气里流露更多的是对新市场的兴奋和期待。

        而曾以担保为中心的中安金控有限公司(下称“中安金控”),也在试图探索一条新路:顺势发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

        2013年2月,温州市关于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的政策有了新的突破,内容包括:投资范围从县区扩大至全市,单一投资对象的投资总额占资本净额的比例从5%上调至10%,主发起人及其关联股东持股比例从20%至30%等。截至当前,温州市共有12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获批,其中包括奥康旗下的奥康合力民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和华峰集团持股20%的华峰民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中安金控董事长谭建国也告诉澎湃新闻,旗下中安担保和中兴担保在温州的业务基本已无开展,而在2013年年底成立的中安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是目前发展的重点方向。根据陈明峰的介绍,目前已经在开展的业务是定向集合资金,并已发售两期;另一项计划开展的业务是收购银行坏账。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定向集合资金这块应是温州官方也乐见其成的一个方向。因为由民间资金通过资本管理公司对接项目,这也是民间资本阳光化的一个路径。当年的温州金改细则中,“大力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亦排在前列。

        目前,中安金控正在加快省内除温州之外,包括杭州、宁波、义乌、丽水,以及上海的市场布局。中安金控目前也已在杭州和上海驻有办公地点。

        另一边,对于更多中小型担保公司而言,如果要坚持下去,只能乐观,也必须等待。戴卫东口气中有无奈,但仍愿意相信担保行业大有前景。“慢慢一些企业从联保链中解套,还要继续发展,就到了我们真正发挥实力的时候。因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商业担保的时代,而且养活我们的市场空间并不需要很大。”

        王雅月现在天天率领团队在企业调研,“受牵连的企业确实很多”,电话里传来已经嘶哑的声音。“但今天刮台风,我让团队里的人也别出去了,不过我自己下午四点还要去上海,有个学习的会。”

        听得出,她有干劲。去年8月,奥康战略投资她的温州市银丰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公司从而改名奥康银丰。“原先我们也是和一家上市公司合作,但温州的银行并不是很认可外地的上市公司,所以他退出后选择了奥康,这对银行给我们放大担保额度有好处”,王雅月快人快语:“如果担保额度放到保证金的10倍,风控做得好的话,担保还是可以做的。”

        每一家担保公司都感受到了温州经济的寒意。有的人选择离开,有的人选择留下。“这个一个过渡期,行业洗牌不见得是件坏事,没有人知道这个过渡期会有多长,但是希望尚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