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埃博拉病毒开始向非洲外蔓延,全球多个国家严阵以待

澎湃新闻记者 吴艳洁
2014-07-31 17:04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埃博拉病毒开始向非洲外蔓延,全球多个国家严阵以待。 CFP 图

        在非洲肆掠了近半年的埃博拉病毒正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严峻问题。

香港发现首例疑似病例

        此次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大爆发从3月至今为止已经造成超过670人死亡,人数相比1976年最为严重的一次爆发还增长了50%。目前为止,由于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情况仍未受到很好的控制,情况日益严峻,多个组织已开始从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以及几内亚撤离员工和志愿者,以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

        美国赴非洲的志愿者组织和平队30日表示,已开始撤离他们在利比里亚等非洲西部三个国家的340名志愿者,其中2名志愿者由于和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有过直接接触,正处于被隔离和观察阶段,目前他们所接触的该名患者已经死亡。

        另外两个早前志愿应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公益组织考虑到安全问题,也决定开始撤离一些非必要人员。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两个组织中已经有美国籍的员工受到感染死亡。

        美国的一个名为SIM USA的宗教组织负责人布鲁斯•约翰森(Bruce Johnson)表示在这个各个组织大批撤离员工的当下,他们需要更多的资金以及医护人员的援助。SIM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撤离大约60-70名员工,其中包括儿童、以及非医疗专业的员工。但运营埃博拉治疗中心的主要员工会留下来,目前他们的中心已经暂时停止接纳新的病患。

        “这主要是因为疫情扩大了,它传播的太广也太快了”,约翰森说。

        总部位于法国的“无国界医生”组织运营负责人巴特•杰森斯(Bart Janssens)表示埃博拉危机只会愈演愈烈,并且目前为止尚未出现任何立即生效的策略来控制这次病毒大爆发,“这一传染病根本无法预测,现在情况已经失去控制,可能越变越糟”。

        英国以及法国等欧洲国家已经对于此次疫情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欧盟内部的一名消息人士称,一旦埃博拉病毒被携带至欧盟28个成员国内,他们将严阵以待,“受感染的病患到达欧洲的可能性并不低,但欧盟拥有自己的方式去追踪以及控制疫情的爆发”。之前,西班牙瓦伦西亚曾出现过一起疑似病例,但经过隔离以及测试后证明其并非感染埃博拉病毒。

        英国政府为应对疫情已经成立了一个临时突发事件委员会,并与30日召开了会议,讨论如何帮助西非控制疫情,并商议一旦在英国发现病例后应采取的紧急措施。

        另外,亚洲也在继欧洲之后出现了首个疑似病例。一名香港籍女子从肯尼亚回港后出现发烧和呕吐等症状,但其病毒的检验结果显示为阴性。由于埃博拉病毒有2到21天的潜伏期,该名女子将会继续留院隔离观察。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发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也已经登出有关信息,向中国公民普及埃博拉病毒的预防信息和注意事项。告诫前往非洲西部的人员避免和灵长类及其他野生动物接触,同时避免接触疑似埃博拉病毒患者,并在入境时向检验检疫机构主动申报。

关于埃博拉病毒,9个“不可不知”

        另据中新网援引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台湾“疾管署”为帮助民众更了解什么是埃博拉病毒,避免恐“疾管署”为帮助民众更了解什么是埃博拉病毒,避免恐慌,特别整理出不可以不知道的埃博拉病毒出血热Q&A。

        “疾管署副署长”庄人祥表示,埃博拉病毒出血热为埃博拉病毒所引起,潜伏期2至21天,病人于潜伏期不具传染力,出现症状后才具传染力,经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器官或精液而感染。

        临床症状则有突然高烧、不适、肌肉痛与头痛,接着出现咽喉痛、呕吐、腹泻、斑点状丘疹与出血现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脏受损、肾衰竭、中枢神经损伤、休克并发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高。病患死后亦可能具传染力,为葬礼筹备时接触遗体传播。

        Q1:什么是埃博拉病毒出血热?

        A: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是人及灵长类(猴子、大猩猩及黑猩猩)的一种严重致命疾病。埃博拉病毒首度出现于1976年,同时间爆发的两起疫情,一起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另一起在苏丹的偏远地区。埃博拉病毒的起源未知,但根据研究,果蝠可能是该病毒的天然宿主。

        Q2:人类如何感染埃博拉病毒?

        A:人类透过接触受埃博拉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感染。在非洲地区,曾经发生因处理感染埃博拉病毒而生病或死亡的大猩猩、黑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及豪猪等动物而感染的个案,因此应避免接触这些高危险性动物,包含捡拾在森林中已死亡的动物或是处理它们的生肉。

        一旦人类因接触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而感染后,此疾病可借着人传人方式于小区中扩散。人与人之传染是因直接接触(透过皮肤伤口或黏膜)到被感染者或其尸体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是间接接触被感染者体液污染的环境(例如衣服、床罩或针头等)。所以院内感染的情况颇为常见,主因是医护人员未配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等)照顾病患,另葬礼仪式中直接接触尸体,亦在疾病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只要病人血液或分泌物有埃博拉病毒,病人就仍具有传染力。因此,病人应接受医护人员密切监测以及实验室检验,以确定病毒已在体内消失;当医护人员决定病人已康复可以返家时,这表示他们不再具传染力,并且不会在小区传播病毒。但康复后七周内,男性仍有可能透过精液传播病毒给他的伴侣,因此已痊愈的男性病人在这段时间内应避免发生性行为或一定要戴保险套。

        Q3:哪些族群有风险?

        A:在疫情发生时,风险族群包括医护人员、家人或其他亲密接触者、葬礼仪式中直接接触尸体者、雨林中直接接触死亡动物的猎人等。

        Q4:疾病的症状?

        A: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将引起严重的急性疾病,其初期症状为突然出现高烧、严重倦怠、肌肉痛、头痛与咽喉痛等,接着出现呕吐、腹泻、皮肤斑点状丘疹与出血现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脏受损、肾衰竭、中枢神经损伤、休克并发多重器官衰竭。实验室检验则发现白血球、血小板降低与肝功能上升。潜伏期为2到21天,此时尚不具传染力,一旦出现症状就表示具传染力了。埃博拉病毒出血热仅能用实验室检验方式确诊。个案死亡率可高达九成。

        Q5:什么时候应该就医?

        A:任何人士若曾经去过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流行地区,或是曾经接触疑似或确定病例,并且已经开始出现症状,就应立即就医。医疗人员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通报,并采取适当感染控制措施。实时治疗可提升病患存活率。

        Q6:如何治疗埃博拉病毒出血热?

        A:病患应接受支持性治疗,包括:保持病患的体液和电解质平衡、监测含氧状态及血压、输血以补充其流失之血液及凝血因子,以及治疗其他并发性之感染。目前尚无特定抗病毒治疗方法。

        Q7:如何预防埃博拉病毒出血热?

        A: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供预防接种。其他预防方式包括:1.在流行地区,避免接触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动物。如需接触动物则应戴手套及穿着合适衣物。食用动物制品(血液或肉)前应煮熟。2.避免直接接触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环境。如需照顾病患则应配戴手套及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病患禁止性行为,直到确定精液无病毒为止。病患尸体应妥为埋葬。3.因疾病初期症状较不典型,医护人员照护所有病患需提高警觉并配戴标准防护配备,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洗手、呼吸道卫生、避免体液喷溅等。如近距离(一公尺内)照顾疑似或确定个案时,则应配戴口罩、护目镜、隔离袍与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触病患之血液及体液。

        Q8:医护人员如何保护自己不受病人感染?

        A:由于医护人员照护疑似或确诊病人被感染的风险较其他族群为高,因此除了标准防护措施,亦应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医疗人员应充分了解疾病特性以及安全处理措施,正确使用个人防护配备如口罩、护目镜、防护衣,及手套等,并且不要重复使用。病人应安置于负压隔离病房,照顾不同病人应换手套,对病人的侵入性 医疗措施须在严格且安全的条件下执行。

        Q9:如果我计划前往疫情发生地区,我该怎么办?

        A:世界卫生组织评估103年发生于西非国家的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疫情,其疫情发生国家包含几内亚、赖比瑞亚与狮子山共和国的首都皆有国际机场,且因有邻近国家边境管制疏松、边境卫生措施不足、跨境求医及跨境监测与接触者调查实行障碍等情形,病毒传播风险较高。然而一般游客感染的风险极低,因为疾病传染方式为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分泌物等,而一般游客较不会与感染者接触。建议民众前往疫情发生国家及邻近国家时应提高警觉并注意个人卫生及手部清洁,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尸体或食用生肉,也应避免接触疑似感染者或其尸体。另自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疫情流行地区回台湾的旅客,如有出现身体不适症状,于入境时应主动通报港埠检疫人员并配合接受检疫措施,同时迅速就医诊治;在返台三周内如出现相关症状,则应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医护人员相关旅游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