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上海自然博物馆有恐龙和35米的蓝鲸,观众还可以走上屋顶

澎湃新闻记者 陈诗悦
2014-08-03 14:3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位于北京西路、石门二路口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已竣工,目前正在布展,澎湃新闻记者率先探访展区,领略了一场古今生物的大聚会。从外观上看,这幢建筑的亮点是侧面有一条162米长的草地斜坡,游客可以沿其旁的阶梯走上到博物馆屋顶。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形似“绿螺”,侧面草地斜坡旁的阶梯可供游人行走到屋顶上。拍摄于7月31日。澎湃新闻 张新燕 图
        
细胞墙环绕出的山水空间,五个水域形成循环的滴落式瀑布,山体上种植了160多种植物。澎湃记者 张新燕 图
细胞墙立面为内部33米通高的中庭提供了良好采光。澎湃记者 张新燕 图

        坐落于静安雕塑公园内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已于5月底竣工验收完毕,现正紧锣密鼓地布展,将于年内向公众开放。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近日探访了这座“绿螺”建筑(因其外观形似绿螺而得名),一楼展厅“生命长河”已经作为样板段布展完毕,只等其他项目的全部完工和验收。

师法自然的建筑

        从上海北京西路的静安雕塑公园二号门进入,巨大的绿色建筑物就跃然眼前。上海自然博物馆建设指挥部建安部的部长徐晓红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这一区域的地下空间属于自然博物馆,而地上空间仍属雕塑公园。

        自然博物馆的新馆总建筑面积达到45086㎡,是老馆的三倍有余,其中地上建筑12128㎡,地下建筑面积32958㎡。其外观形似螺的壳体形状,这一存活几百万年的物种,一方面代表了博物馆展陈自然变迁和演化的功能,另一方面,其螺旋上升的绿色屋面,自雕塑公园中徐徐升起,也给人以自然融入和完美比例之感。

        建筑外立面元素丰富。东面以植物铺开垂直绿化墙,中有一块大屏幕,将播放即时的展讯和科普短片。这一侧以后将与轨道交通13号线山海关路站的出口相连接。南面则是观众入口处,使用全玻璃幕墙形式,而西南侧就是最具特色的“螺型弧面”,建筑师采取生物的最基本形式——细胞作为墙体的形状元素,连同内部玻璃墙上的装饰,共构成三层大小不一的立体“细胞墙”。徐晓红向澎湃新闻解释说,中间层的大细胞墙是钢结构,起到整个墙面的承重作用,而外层的小细胞墙,成为立面的遮阳体系。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小细胞墙并非铺满全部表面,而在地下层和最上部留出一小段,这一设计既为内部33米通高的中庭提供良好采光,也成为地下二层的景观。

        紧挨着螺旋上升的绿化面旁边,还有一条可融两人并排行走、162米长的步道供游客攀爬至建筑顶部,在那里,整个雕塑公园的景象可一览无余。

上海自然博物馆内部,工人们正在进行内部装饰施工。 澎湃记者 张新燕 图

位于一楼的“生命长河”展区。

万余件藏品将亮相新馆

        自然博物馆的室内共分为地下两层和地上三层。以后三楼将作为办公空间,地下一层东侧将近1000平米的空间是临时展厅,其他的空间都将作为博物馆的常规展览部分。博物馆的参观起点从二楼开始,在二层展区之外,博物馆还设有180座的Imax影院和报告厅。

        目前,大多数展厅的规划都已经完成。地下二层有一个近2000平米的展示空间,做出了起伏的地形,这里将模拟一片非洲大草原的场景,其中大多数的动物标本来自世界轮椅基金会主席肯尼斯•尤金•贝林的捐赠,届时还将加以声光电的效果。

        据悉,自然博物馆新馆将展出10800件藏品,其中1/3来自旧馆馆藏,其余2/3则通过捐赠、交易、采购和长期借展等方式获得。藏品将分为“自然•演化”、“生命•环境”、“人类•文明”三个体系,共十大常设展区。

        位于一楼的“生命长河”展区作为样板段已经全部布展完成,四块树立的地层剖面就展示在观众眼前,这是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亲赴国内几个知名的古地层发现区域,包括在云南澄江的5.3亿年前古生代寒武纪地层和在贵州关岭2.2亿年前的三叠纪地层,一块块挖掘,再运回上海进行组装。一旁还会有电子触摸屏展示这些古地层中出现的化石。

        展厅主体展示地球动物的演化过程,现生动物的数量居多,以不同动物种类分为不同小岛,比如羊岛、猴岛、狼岛等。古生物的数量虽少,但是其巨大的体型却成为这个展厅的亮点。一些大型的水生动物被悬挂在空中,其中有一条长达35米的蓝鲸模型。据说在全球只有四家博物馆展出蓝鲸,展教部的刘楠告诉澎湃记者,这条蓝鲸光是安装就花了几周时间。还有一条最近才从云南地区发现的禄丰龙,其化石完整率高达80%,是同类化石中非常罕见的。观众惦念的老馆镇馆之宝“马门溪龙”也会在这个展厅出现。

        刘楠说,“几乎每一件展品都有其独特的背景,这里的珍品太多了”。

与地铁无缝连接造成施工困难

        2007年美国帕金斯威尔设计师事务所联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赢得了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权。2009年9月1日举行了开工仪式。2012年也已有消息传出博物馆将于当年竣工交付使用,然而开放的时间却一拖再拖,原因是多方面的。

        “面积还是不够大,我们基本都做足了。”现在的建筑三面与公园相接,一面临山海关路,对管线、交通、消防来说并未达到最合理的布局,北侧地上的停车空间,仅能容纳三辆大巴。在开工前原来的土地上还遗留了一座市级文保建筑——中共淞浦特委办公室旧址,2009年将其平移了110米后自然博物馆才开工。施工方面,比如细胞墙,由于墙面的弧度加之每一个节点都是不同的,为建造带来很大的难度。

        对整个工程进度影响最大的,是13号轨交路线的改变。现在的13号线轨道就在博物馆西侧的正下方,“它的顶板就是博物馆的底板,没有任何缝隙,共用一块1.4米的板。”徐晓红说。为了避免地铁运营带来的影响,自然博物馆采用了现有最先进的减震降噪技术,将所有轨道用弹簧撑起,减震弹簧的供应商来自德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