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三论新常态: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痛处与难处

2014-08-10 15:55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平衡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的问题。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是:经济增长速度下一个台阶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上一台阶。但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如预期那样回落,而经济增长质量却不能如预期那样改善,是我们未来需要防范的最大风险。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一台阶是由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决定的,这一点已由许多权威研究证明。直观上讲,中国经济总量已是全球第二大,这么大的体量下,增长速度回落也很正常。但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经济质量的提高很难会自然而然的发生。这也正是“阵痛期”中的痛处,与“消化期”中的难处。如何消除这些痛处与难处,恐怕将贯彻中国经济新常态始终。

        先说痛处,即中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中面临着多重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余斌概括了“六大高成本挑战”: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流通成本、知识产权保护成本与准入成本偏高。其中,除了劳动力成本之外的其余5项成本挑战,都或多或少与中国当前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因此,要消除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痛处,需要推动更全面的改革。只有通过这些改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企业运行效率,经济质量的提升才可期待。

        再说难处,即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所要求的去杠杆与当前要求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之间要协调好,有难度。以在当前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房地产为例。在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下,房价与土地价格齐升,房产与地产价值也成倍上涨。然而,资产升值的背后是债务规模的继续攀升,因为房产或土地的价值上升,意味着抵押同一处房产或土地,可以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私人拿到这些款项后可能拿去放高利贷或者进行其它投机行为,而地方政府拿到贷款则可以修建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开发区,这些都成为当前去杠杆过程中的大难题——货币紧得过快,容易引爆债务危机;但若听之任之,就需继续为其输血。解决之道,短期来看,可以允许地方发债以及允许银行实行资产证券化,这样,一方面可以以债还债,另一方面,可以把聚集在银行中的风险分散到资本市场中去。但作为长效机制,比如建立地方政府财政硬约束,亦应徐徐图之。

        总之,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所指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一方面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另一方面,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做筹划,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