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习近平《读本》为何受追捧?人们发自内心认同中央作为

澎湃新闻记者 许荻晔 石剑峰
2014-08-19 12:1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发行量已突破1000万册,该书同样是正在举行的2014上海书展上的畅销书。在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看来,之所以有不少普通人读这本书,是希望通过它去了解国家发展的前景和走向。   

上海书展上销售的《读本》主要为大字本,该书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由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  IC 图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下称《读本》)自6月23日出版发行,不到两个月时间,发行量已突破1000万册,该书同样是正在举行的2014上海书展上的畅销书,在书展上多个展位有售。

        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在他看来,之所以有不少普通百姓购买、阅读这样的书,是因为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所作所为,愿意进一步地通过阅读《读本》去了解国家发展的前景和走向。   

《读本》目录

发行破千万的基础

        目前在上海书展上销售的《读本》主要为大字本,该书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由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共分为12个专题,全面准确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阐述了讲话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和重大理论观点。

        在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下称《读本》)之所以反映热烈,发行破千万,基础就是去年开始的全党上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去年11月到今年6月,中央对县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轮训。谢春涛认为,本书虽然是在轮训工作告一段落的时候出版,但对其发行反而有很大的推动:“很多领导干部,初步学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内心认同,发现讲话对于解决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各方面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愿意进一步地学习、了解讲话。”

        此前习近平的著述,如《之江新语》汇集了他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发表的政论文章,而《摆脱贫困》则是1988年至1990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期的重要讲话、文章结集,集中于一定时期;而一些论述摘编,则往往集中在某个主题,比如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等。而本书则是反映习总书记十八大以来重要讲话的全面、准确的读本。

        谢春涛认为,“《读本》出版适逢其时,适合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但当他看到1000万册的数字时,也有些吃惊:“这样高的发行量是少有的。光靠领导干部买这个书,很难达到1000万的数字。”谢春涛说。在他看来,之所以有不少普通百姓购买、阅读这样的书,是因为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所作所为,愿意进一步地通过阅读讲话去了解国家发展的前景和走向。        

        谢春涛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之所以权威,“并不只是因为它是中宣部组织编写的,更重要的在于它确实是全面准确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主要精神。”

        《读本》的12个专题分别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论述。

        谢春涛认为,从本书的框架上看,前十一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论述主题,而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则是在一些具体论述当中提炼总结的。“作为一本表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读本,本书在归纳上相当准确。”“编写者对于以怎样的体例、呈现方式把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全面地、权威地体现出来,花了很多心思,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谢春涛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有的问题发表过很多讲话,“比如‘中国梦’,在国内讲,国外讲,不同场合都有一些相关论述,那用怎么的方式、体例、结构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体现其精神,这要看编写者的功夫。在我看来,这本书体现得非常好。”

        谢春涛介绍,作为一名从事党史教学和研究的专家,书里的内容都对他触发很大,“但我想不仅对我这样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人,也不仅对领导干部,甚至对普通百姓,这本书都是有用的。可以通过这本书知道习总书记想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知道国家会怎么发展。这对个人发展也是有关系的,因为个人的前景是与党和国家的前景联系在一起的。”        

《读本》的12个专题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章

文化、文明和坚守核心价值观      

        《读本》第六章“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第1节“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读本》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读本》第六章的第3节标题则是“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黄力之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年多来,习近平同志就文化、文明、核心价值观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述,如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黄力之教授认为,结合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其他场合的有关讲话,“可以领会到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既坚守又发展着的中华文明,不但是中国这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同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文明意义。”

        黄力之教授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历史上的中华文明当之无愧地作为世界文明多样化的重要部分而存在,而且发挥了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的功能。”而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华文化的颓势期,“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这正好说明了中华文明的高度自觉性,在生死关头能够与时俱进地面向世界与未来,能够自我省察,克服自己的局限性,能够虚怀若谷,学习他种文明的长处。用习近平同志的话来理解,通过这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的新发展态势符合了不同文明互相‘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的规律,这同样是具有世界文明意义的。”黄力之教授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黄力之教授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中国道路的必然结果,而中国道路又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发展的结果,其中的文明意义是,“中华文明在学习与借鉴外来文明时,能够自我制衡,不让外来文明完全颠覆自己,始终保持自己的魂魄和血脉。可见,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的中华文明,既不是纯粹的、原生态的、古老的中华文明,也不是完全按照西方文明来进行拷贝复制的殖民地文明,它向世界显示出:由于地域特征、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存在,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必然是带有个性的‘未来的景象’。”

        黄力之最后总结道:“习近平同志的有关论断告诉人们,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自觉性意味着,不同的文明应该既互相学习又坚守自我,这样才能确保世界文明的多样化,而不是搞文明的冲突或者颠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