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罗爱萍:从43名受访者看“剩女”真相

澎湃新闻记者 张茹
2014-08-20 11:06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演讲人:罗爱萍 (《广州日报》编辑,《中国剩女调查》作者)

        主题:被掩盖的“剩女”真相

        时间:2014年8月15日

        主办:广东人民出版社

        【编者按】

        27岁,未婚,她们被称为 “剩女”,被贴上了各种标签:孤傲、强势、孤老终身、心理障碍……

        是谁在给“剩女”贴标签?“剩女”惶恐为何在中国大行其道?“剩女”们到底过得怎么样? 为了揭开中国“剩女”面纱,《中国剩女调查》对国内8个城市43名未婚女性进行深度访谈,希望穿越媒体的话语封锁线,让这些大龄单身女性们自己发声。

        “关于剩女:现实是光明的,认识是黑暗的”——本书作者之一,《广州日报》编辑罗爱萍近日在《中国剩女调查》分享会上试图还原“剩女”的真相,为被舆论曲解的“剩女”正名。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罗爱萍发言内容的摘录:

        媒体报道中的剩女VS.现实中的剩女

        25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人数增长 (出版社供图)

        关于“剩女”,现实其实是很光明的,她们生活得很不错,但是舆论报道让很多人都觉得她们生活得很凄惨。我们先来看一下媒体是怎么塑造“剩女”的?说起“剩女”,很多人马上想到嫁不出去,没有男人很寂寞,晚上睡不着,要孤独终老。情感专家说你要变得很正常,没问题,赶紧结婚,“剩女”年纪大了生不出健康的宝宝,可能会有心理障碍,然后各种疾病都会找上她们。

        这些话都在暗示我们结婚就等于幸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从2004年开始有第一篇关于“剩女”的报道之后,就一直持续到现在,现实生活中“剩女”的确在增加,我们看一下来自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比如25到29岁没结婚的女性,在1990年只有4.9%, 2010年就已经增长了5倍,达到了21.62%,那30到34岁就从0.64%飙升到5.35%,这就说明现实生活中到一定年纪没有结婚的女性数量的确一直在增长。但是我也请大家注意并记住,2010年这些数字,尽管增长了很多,但是和欧洲及亚洲其他国家相比,这些数字仍然是小巫见大巫。

        媒体报道中的“剩女”职业分布(出版社供图)

        媒体上所呈现的“剩女”,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三高剩女”,就是高管、明星、机关事业单位这些人加起来占40%左右,但现实生活中,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还有企事业单位做到负责人的,其实只有2.5%。那剩下的33.4%都是在农林牧渔、水利等行业工作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其实就这个群体的职业并不是媒体所宣传的那样。

        青岛妇联调查中“剩女”收入分布(出版社供图)

        媒体报道在提到收入的时候说她们收入中上,达到了24.5%。以青岛市妇联做的关于“剩女”收入分布调查为例,收入在2000到3000元这个范围内的“剩女”有42.7%,这证明其实这个群体收入没有媒体讲的那么高。

        2010年25岁及以上未婚女性文化程度分布(出版社供图)

        在文化程度上,在媒体上呈现的“剩女”本科以上占到了95%,但数据显示,初中、高中就超过50%,我们算本科加上研究生的,研究生大概是17.2%,她们的学历并不是媒体说的那么高。

        2010年人口普查中25岁及以上未婚女性比例 (出版社供图) 

        在年龄上,媒体上所报道的“剩女”主要的年龄段集中在28岁到31岁,但实际数据是,25岁到27岁的未婚女性占到了51.3%,这个年龄段还不能算是“剩女”。

“剩女”舆论潮背后是经济势力在作祟

        为什么媒体从2004年开始会出现“剩女”的报道?我们的调查发现,其实这一股舆论潮背后是经济势力在作祟。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婚恋网站,比如说世纪佳缘网、珍爱网、百合网、他们现在都和《非诚勿扰》有合作关系。在2003年10月世纪佳缘网就成立了,2005年珍爱网和百合网也成立了,自从这些网站兴起了这种婚恋经济以来,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婚恋网站。从2003年到2006年有16家婚恋交友网站融到了1亿美元,这些资金有欧洲来的,有美国来的,也有本土的,他们一起进入中国市场推动婚恋经济,所以婚恋网站非常有动力去推动这样一个媒体的舆论潮。

        再看一下婚恋网站主要的用户是20岁到29岁的人群,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占到了40%以上。美国也有婚恋网站,但它主要的用户都是40岁以上的,40岁以上的人社会阅历比较丰富,你很难忽悠他,但在中国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生活阅历不丰富,就很容易动摇了。另外还有相亲节目,相信大家都比较了解,《非诚勿扰》、《百里挑一》、《我们约会吧》这些,就是当婚恋经济兴起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其中电视台就出现了相亲节目。

        那他们怎么制造话题呢?就是选取比较典型的例子抓眼球,这样才比较能引起话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非诚勿扰》很多嘉宾经常会成为媒体报道的主角,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她们的故事,或者说她们很能抓眼球。选取了这种特例上台其实有一个副作用,会把“剩女”的现实形象塑造偏离,其实是和现实不符合的。

        另外还有情感专家,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在上海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恋爱训练营,恋爱训练营非常赚钱,一小时要1000块。还有一些商家把11月11日“光棍节”打造成消费的节日。

从43名受访者看“剩女”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对“剩女”客观印象是什么?要求很高,很挑剔,不主动,或者是她们太优秀了没有合适的男人搭配。另外一个就是她们本身就有问题,或者是不正常,甚至说她们变态,还有说得更难听的,说她们没人要,或者是勾引别人的老公。

        我们的书里就访谈了43位没有结婚的女性,其中有大概有10位在上海。在受访人中,有一个是“独身主义者”,有一个是“双性恋”,但是迫于家庭压力她被迫选择男人来结婚。看一下她们为什么超过27岁没有结婚?

        结婚不是生活的重心

        有一类人,结婚不是她们生活的重心,就是说她们不需要男人也过得非常好。比如说毕业之后工作几年,收入工作都比较稳定的时候,就是很想享受这种独立的生活。

        还有就是忙于学业和工作,比如说有的人22岁或者23岁本科毕业之后工作2年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或者事业有瓶颈了,她就回到学校重新读研,通过读研再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一个受访者是读中专的,可以说工作时间比较长,她事业心很重,一直在折腾自己的事业,所以她其实本身也不想那么早结婚的。

        没想清楚为什么要结婚

        第二种就是她没想清楚为什么要结婚,虽然很多人说结婚是女人一定要做的事情,但是现实中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她要想清楚为什么要结婚,她才会去结。这里有一个案例,她也很多人追,也一直在谈恋爱,也有人向她求婚,但她一直不结婚,因为没想清楚。

        不想太早结婚

        这个案例特别典型,她知道女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工作几年就结婚,30岁左右生孩子,一辈子就这么定了,但是她不愿意过这种生活,她想着我再怎么样也要过一种独特的生活,然后她就考了公费的硕士,硕士毕业之后也谈恋爱,但是还是不想结婚,那就申请奖学金到英国留学去了。

        相亲恋爱不顺利

        还有最大的一部分就是相亲,或者是谈恋爱不顺利的,这里有几类,一种是她真的没有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那这个合不合适就是她自己说了,大部分人结婚的条件都是要自己喜欢。她之所以能坚持和自己喜欢的男人结婚,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她经济很独立,没有男人我也能过得去,或者是过得好,她有条件坚持不结婚。

        有些就是遇到错误的男人,比如在25、26岁,或者27、28岁被男人当备胎,或者是陷入了情感漩涡的时候,其实那么两三年她的择偶黄金期就过去了,所以她就这样成为“剩女”了。

        照顾亲人无暇考虑结婚

        还有就是在媒体上呈现比较少的,她没有结婚是因为她家人病了,她妈妈病了,就在28、29岁左右,28、29岁是比较关键的择偶期,其他女孩子的择偶活动是非常活跃的,这时她妈妈生病,她就要辞职回家照顾她妈妈,她妈妈去世之后,她把后事办完又出来工作,结果出来工作就遇到一个已婚男人,就这样又拖了三年,等她到34、35岁的时候,她之前的日子就是这样过来的。

        身患重病忙于治病

        我们还采访谈到两个人,27岁左右生病了,生病之后影响了工作,男朋友跟她分手,身体健康也不行,她们的重心就转去治病去了。有一个年纪稍长一点的,三十几岁的,生完病康复,她的世界观、价值观、恋爱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她就觉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结婚没那么重要。

        结婚意愿与年龄

        在这43位受访者,我发现她们结婚的意愿是在摇摆的,27岁到30岁之间特别想结婚。为什么?因为这个年纪她们父母催婚催得很厉害,压力很大,她们周围的朋友或者同学也纷纷结婚了,她们自己情绪会受到感染,自己也会渴望有一份稳定的感情。

        到30到35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变化了。30到32岁左右仍然很想结婚,有的人就很担心,我不结婚周围的人都结婚了,我就是异类了,她就会有压力,因为大部分人都做了一件事情,你不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受到别人无形施加的压力。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她们担心年纪大了生不出健康的孩子。

        但我发现,在大城市33岁以上的未婚女性就没那么急迫了,我的解读就是,她们在33岁以后开始解除自己的那种紧张心情,开始从内心上接受自己一个人的这种状态,并且开始为这种状态做准备了。那35岁以上基本上很少再考虑情感这些问题了,这个时候最担心的问题就是生孩子的问题。

        调查发现,这些没结婚的女性,单身时间越长就会越适应,慢慢会养成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最不适应单身的是哪些人呢?就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因为在学校里面是群居生活,连上厕所都要找一个伴的。

偶尔的情绪和隐忧

        当然她们也是有隐忧和情绪的,比如有时候真的很孤单,也有寂寞的感觉。最重要就是担心老了没人照顾,朋友都生孩子了,老了有孩子可以照顾一下,那自己怎么办?另外,她们的朋友都结婚之后,社交圈会慢慢萎缩,因为朋友一旦结婚就会把重心和时间放在家庭上,和单身朋友的联系会减少,结果就会导致那些单身女性的朋友圈萎缩,但如果她的朋友很多,这种情况就会好很多。

        她们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单身生育问题,我们现在法律规定你不管结婚不结婚都可以生孩子,但是现实中很多不同的地方都是规定要拿结婚证上户口,其实是不合理的规定,阻碍了她们单身生育。

父母的角色

        我的访谈里面把父母分成了四种角色,一个是策动者,就是孩子还没有考虑感情,父母就要催他去谈恋爱的。另外一个就是催婚,这个大家都很熟悉。还有一个牵线的,我利用我的社会关系帮你找男人来相亲。还有一个把关者,就是说父母不同意你就不能结婚,父母把最后一关。

        媒体上经常呈现就是没结婚肯定是压力很大的,但实际情况很复杂,从原生家庭来看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父母在城市,一类是父母在农村和县城的。那农村和县城这一类的是最没有压力的,为什么呢?父母离她们远,她们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流动到了城市,有稳定的工作,有固定的收入,这些都是她们自己努力得来的,而且她们不和父母一起住,她们的父母还指望她们在经济上有所反馈,所以对她们的个人生活不敢干预太多。

        在城市里的,如果父母资源非常多,收入很高,又跟父母住,这类压力是最大的,因为她们父母可以随时随地催婚,而且你住在家里,父母又这么强势,你是没有办法的。

        还有另外一类父母是普通市民,她们自己收入都比父母要好,这类人也会过得比较好,她们父母没有办法催她们结婚,给她们压力的。

        我总结出了五个影响她们是否有压力的因素,其中有一个值得提一下,孝顺的道德压力,她们要求自己孝顺父母,她们认为自己结婚也是孝顺的一种方式,但没有结婚就会觉得自己还是有点不孝的,所以就会有压力。

“剩女”的健康问题

        关于“剩女”健康的一些问题其实有很多误解,比如说更容易患乳腺癌,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早在1978年就有研究表明,其实健康的饮食才是预防乳腺癌的首要途径,而不是生孩子。迄今为止,乳腺癌的发病原因暂时还没有很明确的。还有会提高宫颈病和卵巢癌的发病率问题,其实都不是,在瑞典有研究发现,每推迟生育5年得卵巢癌的机率就降低10%。

        我们很多时候说结婚有利于健康,这个研究结论是有的,是从国外引进来的,而且是国外21世纪的研究结论,因为21世纪以后国外已婚女性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了,所以结婚的女性可能寿命会比没结婚的女性要长,但在中国不是这样子的。

        第二个就是西方研究的样本,西方单身女性的样本是不能代表中国“剩女”的,因为中国“剩女”一般都是收入较稳定,身体比较健康,但是在西方这些单身女性是包括离异、丧偶,还有因为身体原因没有结婚的那个群体,那个样本是有问题的。

        还有一个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国我们都知道中国女性的自杀率一直高于男性,在2003年才开始下降,按照世界趋势,男性自杀率要比女性自杀率高3到4倍,中国女性自杀的原因首要就是因为家庭生活不是很如意。而且国外的研究在1972年就把人分成结婚、未婚、离婚和丧偶组,研究发现只有在已婚组女性的精神疾病发病率才高于男性,因为很多人潜意识就把结婚当做是唯一正常的状态,所以他们才会认为“剩女”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讲到高龄生育,其实有一个高龄的爸爸比有一个高龄的妈妈带来的风险会更大,40岁以上的男性生出有缺陷的孩子的机率会比40岁以下的男性高出20%,马来西亚的研究也显示,父亲比母亲大11岁以上的子女,精神健康出问题的风险是24%,过了50岁才当爸爸的,而且比他老婆大11岁以上的,他孩子有精神疾病的风险就是42%了,是很高的。

        另外,很多人觉得老了没人照顾,我先问问大家,你觉得自己需要照顾吗?数据显示需要照顾的老人实在太少了。如果你打算活100岁及以上,你才有30%的机会需要别人照顾。如果你打算是活到79岁左右,你需要别人照顾的机率大概是2.15%。老年人的幸福和什么有关?有研究显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三个因素有很大关系,一个是受教育水平,一个是收入,还有社会关系,其中和朋友的关系比和成年子女的关系重要得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