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上志怪】古代志怪笔记中有哪些抽大烟的鬼?

百魅夜行
2014-08-20 11:3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贺友直“旧上海风俗画”:《燕子窠》,在旧上海,供“老枪”抽鸦片烟的场所称为“燕子窠”。

        明星吸毒的新闻最近挺多的,所以演艺界人士纷纷表示反对涉毒、吸毒。

        毒品不光在阳间肆虐,也会波及阴间。古代志怪笔记中也有不少关于烟鬼的故事,当然,现代社会提纯的海洛因、冰毒或大麻之类的毒品,暂时还无法穿越回去。志怪中的烟鬼是指抽大烟。顺便提一下,烟草传入中国是在明朝,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云:“吕宋国所产烟草,本名淡巴菰。”志怪中抽淡巴菰的情况可能有,但目前尚未读到。

        抽大烟自然更晚,大肆泛滥基本是在晚清,但鸦片烟的危害对国人来说印象深刻,所以记载也多些。许奉恩所著《里乘》卷十“山东某县幕友”就记载了一个抽大烟之鬼的故事。

        某人在山东一位知县手下做幕僚。此人“素吸阿芙蓉膏”,办公完毕,爱在官署抽几口再回家。每天傍晚的时候,总有一个烟友也在,那人并不说话,只跟他点点头,就各自吸食。幕僚以为是知府的亲戚,也不在意。如此过了一个多月。那人忽然对幕僚说:咱们也算熟了,我告诉你,我其实是鬼,有一事相求,请你不要害怕。幕僚大约也是抽烟之后,胆气足了不少,说:即使是鬼又如何?有什么事,老兄尽管吩咐!那烟鬼说:我是前任知县的幕僚,专管财务。因为捻匪作乱,知县和我都遇害了。当地人将我留下的衣服装进棺材,寄存在庙里,没人帮忙送回故乡。捻匪破城之前,我在房屋的夹层里藏了几千两银子,几百两黄金,还有上好的烟土。如果您能发善心,将黄金和我的棺椁送回故乡,那些银子、烟土权为酬劳送给您。幕僚一口答应,果然从墙壁夹层中发现了金银和烟土,于是按照烟鬼的嘱托,将衣冠棺椁和黄金送回他的故乡,自己也发了一笔横财。

        由于烟鬼太多,所以当时不少人家在祭奠亡故的亲友时,也会烧两炮大烟。比如浙江慈溪的一户人家,请巫婆招亡人之魂。因为此人生前好吸食鸦片,所以魂魄一到,就招呼家人快点上烟。家人如他生前一样,在床上摆放好烟盘、烟枪和好烟土。很快就见烟气一缕缕上升,不断吞吐,真有人在吸食一般,不久,一筒烟就吸光了。(《清稗类钞·方伎类·肚仙招致烟鬼》)

        康熙年间的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说:“鸦片烟用麻葛同鸦土切丝于铜铛内,煮成鸦片拌烟……群聚吸之,索值数倍于常烟,专治此者名开鸦片馆。”而晚清到民国时期,鸦片烟馆林立,乃至大小衙门,也几乎都变成烟馆了。其中尤以魔都为甚,据记载,1872年,单单南市区就有烟馆一千七百家,人称“上海烟馆甲天下”。而且,烟馆成为最重要的社交场所,另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估计是妓院。现在由于全世界都禁毒,吸毒相对较为隐秘的,影视剧里表现的大都是直接动脉注射,或者吸食粉末,感觉非常个人化。个人化的吸毒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人主义的盛行倒也互相呼应。而传统社会的烟馆林立,也许表明古人没有那么强烈的个人主义,连吸毒也要呼朋引伴。

        《醉茶志怪》卷一“马生”条中,一位死了都要抽大烟的烟鬼说:“大抵我辈皆应运而生。昔人嗜酒,今人嗜烟,气运使然也。若再历数百年,更不知又有何物之可嗜也。使古时有烟,吾知嵇康、阮籍、刘伶、陶潜诸人,必溺烟而不起矣。且必有人云:若使某人为烟帝,定须封我隐乡侯矣。嗜酒为名士,岂嗜烟非名士乎?”他的意思是说,一代有一代的嗜好,时人爱鸦片烟,也是气运所致。我们只知道称许那些好酒的名士如刘伶、陶渊明等人,为什么爱好抽大烟的不能成为名士呢?谁知道几百年后,有什么嗜好会成为流行风尚呢?

        这位烟鬼太保守了,他说完这话才一百多年,我们就知道何物可嗜了。据说目前国内微信的使用人数已经超过六亿。即使按照人口比例,也肯定超过当年抽大烟的人数。只是微信替代了不少人际交流,所以没有与烟馆对应的微信馆,未免有些无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