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邓小平在《人民日报》发表37篇署名文章都关注了什么?

人民网
2014-08-22 10:2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南海 >
字号

【编者按】

        201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人民网记者梳理了邓小平在《人民日报》上署名发表的文章,与网友共享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韬略智慧。

        

        人民网记者检索数据库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文章中,署名作者有邓小平的(包括单独和联合署名)共37篇,其中阐述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看法的论著和报告为29篇,其余8篇则包括题词、电文、悼词等。

人民日报1950.10.1第6版《开国一年在西南》

        邓小平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最早的一篇文章,是1950年10月1日在《人民日报》第6版的《开国一年在西南》。这篇文章主要总结了自1949年开国大典后邓小平随军解放西南并在西南工作的成果,以及他所发现的重要问题。邓小平在总结问题时,把财政问题和工业管理放在最优先的位置。

        约一年后,邓小平再次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文章《西南区工作情况与今后任务——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的报告》。报告指出:“爱国增产节约运动是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也是我西南人民的中心任务,全西南人民必须动员起来,把它作为各厂矿企业、各机关、各界人民订立与修正爱国公约的主要内容,认真贯彻地行动起来。”

   

人民日报 1982.09.02第2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的论著更加丰富。1982年《人民日报》刊登的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文中,他还特别提出,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打击经济领域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

        

人民日报 1985.01.01第1版《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全文刊登在《人民日报》1985年元旦的头版上。讲话中首次详细阐述了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意义。

        邓小平说:“翻两番的意义很大。这意味着到本世纪末,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那时不按人口平均而按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居于世界前列了。这一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的国家。”

        “翻两番还有个重要意义,就是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就可以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不是说制度,是说生产、生活水平。这是可能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人民日报 1993.11.06第1版《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最后一篇署名文章,是整理自他1992年“南方谈话”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在这篇著名的讲话中出现了一系列为后人耳熟能详的论断。例如:“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文章最后,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人民日报 1951.06.24第1版《紧密地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从邓小平在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系列文章中,可以看到这些理论成果的从萌芽到逐步成熟的过程。

        1951年,邓小平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周年写了一篇《紧密地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这是他最早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关于党的建设的文章。文中写道:“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我们党的地方组织一般地都学会了‘由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方法,懂得如何把中央的方针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懂得把群众的反映当作衡量党的政策和工作方法是否正确的一面镜子,并据以改正自己的错误,洗刷自己身上的官僚主义灰尘,改进工作方法。”

     
人民日报 1983.07.01第1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8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邓小平文选》,随后《人民日报》于当年7月1日头版刊登了邓小平于1978年12月13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所作的著名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文中写道:“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这篇讲话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先声。

        

人民日报 1987.02.16第1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刊登的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相关的署名文章,还包括1983年7月2日头版刊登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7年2月16日头版刊登的《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89年8月22日头版刊登的《共产党要接受监督》、1991年3月10日头版刊登的《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这些文章大多数属于旧文,但在特定时期刊登出来,用以指导当时的社会实践,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例如,1987年所载的《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是1962年6月2日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二十多年后重新在人民日报上刊发此文,是为了重申党的建设方面的问题。这篇讲话论述了坚持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透彻地阐明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要在全党恢复和坚持民主集中制。

        
人民日报 1978.03.22第1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解放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重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以后,就自告奋勇主管教育科技方面的工作,并推动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1978年3月18日,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全文刊登在22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次讲话强调:“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确认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对于迅速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此后,《人民日报》在1978年接连刊登了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再次强调要尊重教育和文艺工作者,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这都充分表现了邓小平对文革后发展教育和文艺事业的关注。

        

人民日报1962.03.30第3版《日本人民的杰出战士》

        除工作报告和会议讲话外,邓小平在《人民日报》上署名发表的其他文章数量有限。但在这有限的文章中,亦可以窥见邓小平作为一名杰出外交家的语言艺术和个人魅力。

        1962年,邓小平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日本人民的杰出战士——为祝贺野坂参三同志七十寿辰而作》,以祝贺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野坂参三的七十大寿,并借此表达了对中日关系的期待。他写道:“战争教育了人民。日本人民在苦难中赢得了进步。尽管斗争的道路还是曲折的,但是,日本人民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帝国主义对于中日两国人民的压迫,使中日两国人民更加团结起来了,使我们两国共产党的富有传统的团结,也更加巩固了。”

   

人民日报 1993.09.24第1版《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这次谈话的内容以《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为题发表于1993年9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

        邓小平首先态度坚决地表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他说:“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随后,针对撒切尔夫人对香港回归后面临“灾难性的影响”的说辞,邓小平则非常巧妙地回应称:“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两国政府官员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再次表达了中国收回香港并支持香港继续繁荣发展的决心。

        

人民日报 1986.10.21第1版《悼伯承》

        《悼伯承》一文是邓小平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唯一一篇私人名义的纪念文章,从中可以看到邓小平另一面的个人文字风格。文中以深刻的怀念之情回顾了与刘伯承共事的点滴。邓小平回忆说:“我们一起工作,是1938年在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个师长,一个政治委员,以后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前后共事十三年,两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我比他小十多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但合作得很好。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

        邓小平称赞刘伯承说:“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无论何时何地,客观环境有什么变化,他始终是把自己的一切贡献于、服从于党的需要,把自己融合于党的事业之中,毫无个人荣辱得失的考虑,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其实这也可以说是邓小平本人一生精神的写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