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群文新人新作展演将启幕,面向公众发放5000张公益票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1-05-12 23:2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为了集中展示一年来上海群众文艺创作成果,不断推动出新品出新人,讴歌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2021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即将于近日拉开帷幕。

5月12日,澎湃新闻记者在媒体通气会上获悉,下午2点,“2021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的首批公益票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官方微信号开票,短短25分钟,音乐、舞蹈门类的近2000张票已经被全部抢完。

172个节目参赛,将发放5000张公益票

“2021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旨在鼓励广大群众文艺编创人员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受群众喜爱、接地气的文艺作品。评选的作品将集中展示一年来上海群众文艺聚焦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启航新征程等重大主题开展创作的成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人民英雄。作品的创作者、表演者均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艺爱好者,作品提倡小型多样、形式新颖,群众喜闻乐见,力求雅俗共赏;体现时代特征和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地域特色;讲述百姓故事,符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

上海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介绍,“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举办25年。它的前身是1997年的“五月剧展”和“十月歌会”。每年参加“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获“优秀新作奖”(一等奖)的作品,将获得三年一届全国“群星奖”上海地区选拔赛的资格。这样的机制,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推动了“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不断发展。走过25年旅程,“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中,走出了一批优秀群文作品,其中不乏获得全国群众文艺领域最高奖群星奖的作品。

本次展评展演活动设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个艺术门类,参演节目来自包括16个区和市总工会、武警总队政治部、市教委、市残联等24家单位。截止目前,共收到172个参赛节目,也是历届参赛节目最多的一次,比往年增长了将近20%。将集中展示一年来上海群众文艺聚焦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启航新征程等重大主题开展创作的成果。参展节目包括音乐68个, 舞蹈37个,戏剧40个,曲艺26个,共分11场进行展评展演。

据悉,展评展演于5月14日至16日和21日至23日在上海星舞台举办,共分11场,最终将评选出“优秀群文新作”“群文新作”“新人奖”以及“优秀组织奖”四大奖项。

本次新人新作展评展演将有5000张公益免费票面向市民,5月12日开始,观众可通过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乐游上海官方微信号进行抢票。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新增设了观众评价环节。观众可在现场观摩节目展演后,扫节目册上的二维码进行问卷反馈,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也将汇总并反馈给作品演出单位及作者。

“这将进一步拉近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群文创作更接地气,让创作者更了解观众所思所想。”吴鹏宏说。

此外,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也在时隔四年后再次推出“新人奖”。40岁以下、独立创作者,近两年连续获得优秀奖2次以上,可获得参选资格。主办方将在孵化机制上给予“新人奖”得主更多的资金扶持。

女声独唱《宽宽的河》

如何创作出好作品?与会者分享经验

通气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谈敬德,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党支部书记叶笑樱,松江区文化馆副馆长、舞蹈编导顾风庆,静安区文化馆副馆长张侃胤就锣鼓书创作、群文音乐作品创作、群文舞蹈创作及戏剧创作基地发展情况及创作背后的故事作了详细介绍。

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党支部书记叶笑樱从2017年第一首歌曲《宽宽的河》开始,目前已经创作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歌曲共计7首,小品2个,获得过上海市优秀新人新作奖、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奖等奖项。

“我就是群众文艺培养出的最好范例。”叶笑樱并非艺术专业出身,在文化馆工作多年,她获得了许多滋养,“作为创作者的幸福和辛苦是并存的。作品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表达,通过作品,创作者可以不断尝试新的形式,不断寻找新的视角,不断体会生活里的甜酸苦辣。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都能成为一个作品的灵感,这是作为群文创作者非常幸福的事。”

在她看来,群文作品专业度越来越高,但仍有自己的特点,突出体现在“小而精”,“我们的一个音乐作品一般在5分钟之内,但在这么短时间里,我们要把立意做高远、感情做真挚、故事说得清、逻辑理得顺。”

器乐演奏《和·鸣》

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接地气,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灵感、找到新意。前年获得群星奖的器乐演奏《和·鸣》是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的作品,这部作品灵感就来自长宁一户普通人家的“家庭音乐会”。“群文创作者要注重发掘身边事,让群众看得懂。但在创作中也要始终坚持舞台艺术创作的艺术标准。”叶笑樱说。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锣鼓书”的传承人,19岁高中毕业就投身群文工作的谈敬德已经在群文路上走过了60个春秋。

“我是在上师大艺术系学习的音乐,然而我的曲艺专业是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这所曲艺大学学来的。” 谈敬德踏上群文岗位后才在市群艺馆学了锣鼓书,从此走上群文曲艺创作的道路,成了沪上曲艺界的一面旗帜。

回顾自己的曲艺创作之路,谈敬德主要的体会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长期探索、勤于实践。

谈敬德表演锣鼓书

他关注国家大事,把新闻媒体当作自己的“充电宝”,让自己的思想始终跟上潮流,从中激发创作灵感。他同群众打成一片,关心现实中发生的事,遇到合适的话题就找人聊聊,接二连三地,一部部反映百姓生活风貌的作品如汩汩清泉从他笔下奔涌而出。在谈敬德曲艺表演专场上,观众不禁惊呼:“这是真正的海派韵味!”

虽然创作锣鼓书为主,但谈敬德熟悉上海大部分民间曲艺,尽管已经80高龄,他依旧给自己定了目标:每月写一个作品,一年写1-2个短篇、10个开篇。“艺精于勤,只有勤快多写,才能熟练创作。我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是我的社会责任、社会担当。”

松江区文化馆副馆长、舞蹈编导顾风庆是在“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上成长起来的作者,他创作了一批反映上海市井生活的舞蹈作品,如《小笼师傅》《老陆和他的孩子们》《爷爷的浑堂》《高考》《大饼油条豆腐浆》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上海的城市精神,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时代风采,曾获“群星奖”金奖、华东专业舞蹈比赛创作金奖等奖项。

舞蹈《小笼师傅》

和广大群文创作者一样,顾风庆寻找创作题材也注重“贴地气”“小人物大情怀”。上海的海派文化是顾风庆多年的创作源泉。上海弄堂好比北京的胡同,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标志性的地域特色。“每每想起,眼前便会浮现出许多熟悉的动人场景,如同一幅幅褪色但鲜活的老照片,充满浓浓的上海味道。” 顾风庆说,把那些“魂牵梦萦”的老浑堂,小人书,皮影戏,小笼包,大饼油条,消逝的童年记忆,搬上舞台化作舞蹈作品,是他创作的动力。

他的创作经验是,要将最多的时间、最大的精力花在选题和搭建作品结构上。在他看来,现在作品不成功往往是结构有问题,在进入排练厅前,创作者就该沉下心准备,让作品尽量达到成熟的状态。他现在创作越来越谨慎,一年一般只创作一个作品,精心打磨,力图搭建最好的结构。

静安区文化馆是上海市群文戏剧创作基地。文化馆创作的戏剧小品《亲!还在吗》曾获“群星奖”,小品《价值》入围“群星奖”。副馆长张侃胤介绍,静安区拥有上海十大文化品牌之一“静安现代戏剧谷”品牌,其中惠民板块“市民剧场”由静安区文化馆承办。群文戏剧创作借助这一品牌优势,孵化了一批戏剧原创人才。今年,文化馆也选送了三部优秀戏剧作品参加“新人新作”展评展演。

戏剧小品《亲!还在吗》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承办。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