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建筑师屡屡拿奖这件事,大家就当作一个偶然事件吧”

澎湃新闻记者 陈诗悦
2014-09-01 14:2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日本建筑师近年来屡获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我对日本建筑业的未来非常担心。”在上海举行讲座的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五十岚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不久的将来,日本在建筑行业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动。”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五十岚淳。  文筑国际 图片提供


        伊东丰雄曾经称70后一代的日本建筑师是“在无风的日本卷起细波”,意指现在看似无风无浪的日本建筑界,正在积蓄着下一次惊涛骇浪的涌动,而在这些被期待着再掀波涛的暗涌中,就有来自北海道的五十岚淳。8月30日,这位执着于本土的日本新生代建筑师,首次来到上海,作为建筑传媒机构文筑国际所举办的“大师之旅”新锐建筑师讲演系列的第十三位主讲嘉宾,以“与地球状态的关系”为题,为三百多位建筑从业者和爱好者细数他对于人、地、建筑关系的理解。

 “日本建筑师频频拿奖只是偶然”
        这些年来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频频将绣球抛给日本建筑师,引得国内纷纷探讨究竟邻国有怎样的机制和土壤才能培育这样多的优秀建筑师,新锐建筑师的系列讲座也将近半数席位交由日本的建筑师。然而五十岚淳却很不以为然,“妹岛、坂茂,他们当然都是很优秀的建筑师,但这并非意味着日本就是建筑行业做得最好最优秀的了,相反,我对日本建筑业的未来非常担心。”

        五十岚淳将自己的担心归结于两点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上面临的困境,但更重要的是,原来那一代认真做东西的匠人和技术高超的现场施工人员即将面临退休,新的一代能不能接上就成为问题。“而且现在的日本建筑师越来越倾向于做结构复杂、施工困难的设计,总体来说我表示非常担心,不久的将来日本在建筑行业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动。日本建筑师屡屡拿奖这件事,大家就当作一个偶然事件吧。”

        很多人曾将日本建筑业的好口碑归因于他们认真细致的精神和做事方法,五十岚淳却对这种认真表示怀疑,“我常常想为什么日本人要这么认真呢?是否有的时候过分认真了?”不过,准备了近600张精致的演示文稿来进行讲座的他似乎也没有背离这一传统。 

希望人们住在室外

        1970年出生的五十岚淳看起来非常年轻,顶着一头微鬈的乱发,一身看不清剪裁的黑衣黑裤,倒是符合人们印象中对于创意无限的设计师的遐想,不过一看到让他灵感迸发的建筑他就会立刻兴奋起来。在两面都是全玻璃幕墙的采访室中,他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说,“如果是我就不会这么设计。你看虽然透过玻璃人们一眼就能看到草坪和水池,但是我们依然无法感受到室外的自然感觉。”他建议做一条通道直接让大家走到室外或者是一面半隔断的墙,将自然引入室内,打破原来建筑作为隔绝的作用。

        身为一名建筑师,五十岚淳却觉得人类最好在室外生活,因为这样才能和自然真正融为一体。不过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地震海啸却让人们不得不从美丽的风景中抽身找到一个保护自己的空间,这就是五十岚淳对建筑的理解。“但是为了自我保护难道就要完全隔绝与自然的关系吗?是该把人们关在烤箱里还是冰箱中呢?现代建筑中为了精致外表和法规原则将许多空间消除了,这是可惜的。”于是在五十岚淳的许多设计中,“缓冲区”成为了一个最主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源于日本北部许多住宅大屋檐下的廊下通道,在严冬为防止大雪堆积就将其封起来,自然形成了一个内部的通道,这一通道消解了每家每户的私密性而形成了一个公共空间。在他几乎所有的项目中,甚至是仅占地40平方米的小住宅,都会刻意营造出缓冲地带,这不仅仅是温度、光线、视觉上的缓冲,也是由喧闹的公共区域走向隐秘的私人领域的空间体验的缓冲。

        事实上,五十岚淳谈自然,不仅仅只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在讲演的最开始,大屏幕上出现的不是任何他的成名作品,而是一张标注着各地气温、降水分布的世界气候图。他认为不同的气候环境造成了相异的经济、文化和建筑材料,从而曾经产生过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然而现在的大城市却越来越趋同,他感到十分可惜。

Layered house外部。  Daici Ano 摄影  文筑国际 图片提供

Layered house的内部,五十岚淳充分考虑了人们对光线的需求。  Daici Ano 摄影  文筑国际 

图片提供

        2009年,在为老朋友藤原干也设计的名为“Layered house”(间之门)的住宅时,五十岚淳充分考虑了人们对光线的需求,也创造性地将他的 “缓冲区”发展为三层。以35厘米的台阶落差层层推进,从室内向外,每一层都显得更小一些,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考虑到光照进入室内的角度,不论冬寒夏热,外界的极端温度一层层向内递减;更重要的是,室外的无限空间仿若被渐次缩小,而室内的有限状态却在人们步入不断扩大的层次中显得宽敞起来,这种内外的连接和大小的平衡,亦是五十岚淳在设计中的一种创新,加上三层薄如蝉翼的半透明窗帘,目力所及,仿若通往仙境的路。

位于北海道东部小村庄的Ohouse
Ohouse外部一角

        2011年设计的住宅O(Ohouse),是位于北海道东部小村庄的一个私人住宅,不同于人们以往对住宅密集整齐的想象,五十岚淳在这片空阔区域设计的这个房子,如同十几块大小参差的黑色积木凌乱拼搭的造型。建筑师考虑到一天之中日光的强弱和照射变化,为每个房间都提供了最好的朝向和最有效的交通流线,每一块积木都依据自身功能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并且和其他房间高低错落,有序连接,形成趣味横生的空间体验。起居室作为公共空间被置于中央位置,高度最高,并伴有一块巨大的南向落地窗,具有绝佳的采光。而其他的房间则稍矮一些,都是依据日照、通风等自然条件而定,凌乱中却又显得俏皮动感。

        2011年,五十岚淳曾举办一场名为“状态之构筑”的建筑回顾展,他认为状态建筑本身就是构筑一个状态,建筑所依存的条件、反馈的情况、甚至是完成了的建筑的存在,都是一种状态。他将彼时的展示作为自己建筑生涯的一个节点,回顾过往,也重新出发。说是节点,但对环境的尊崇和认真的态度,大约是五十岚淳一直会奉行的建筑理念。
        首次来上海的五十岚淳觉得这座和东京简直一模一样的城市稍稍显得孤单和寂寞,“如果让我对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做一些研究,我相信我一定会带来新的东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