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三立之后,相声的讽刺精神去哪了?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14-09-03 13:44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在相声茶馆遍地开花日益火爆、传统相声看上去迎来“文化复兴”的今天,“相声的讽刺精神去哪了”又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

如今相声茶馆日益火爆,有人认为,“相声最大的问题是能否恢复它的揭露讽刺的功能。”

        连续两天“纪念马三立诞辰100周年”的系列活动在天津落幕了。这大概是近年来相声界名家大师最齐全的一次盛会。尤其是在8月30日马三立冥诞这天,在天津人民体育馆举行的“中国相声群英会”上,当下最一流的相声名家几乎都来了。

        2001年,就在同一个地方,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在这里举行,当时著名主持人赵忠祥担任马三立告别演出的主持人。当现场大屏幕上播出了13年前的视频录像,马三立问观众:今儿这么多观众为我到这儿来,是不是主办方有点小题大作了,大家觉得值吗?全场的观众齐声对着大屏幕高喊:“值!”

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   刘英毅摄于1997

当下相声界的一次集体展示

        “纪念马三立诞辰100周年”首场“怀念篇”的现场几乎沸腾,马三立的儿子、“少马爷”马志明领衔,他和黄族民的搭档组合、姜昆和戴志诚、师胜杰和石富宽、侯耀华和尹笑声、常贵田和王佩元、李金斗和李建华、杨议和刘增锴相声名家逐一登场,表演了各自最具代表性的相声作品。而第二天的“致敬篇”上,高晓攀、王自健、何云伟、李菁等中国相声界的新生力量逐一登场。和前一场的前辈们不同,这些相声界的后起之秀如今几乎都拥有自己的相声茶馆和阵地,而和前一场名家们各种经典怀旧的拿手“老活”相比,年轻一代的作品也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气息。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两场演出几乎是当下相声界的一次集体展示,勾勒出当代相声艺术的面貌。

        在这个中国相声界“群贤毕至”的演出的同时,一场关于纪念马三立的座谈会也同时举行。薛宝琨、郭宝昌、李光曦、常宝华、杨少华等圈里圈外的人物都到场发表感言。在相声茶馆遍地开花日益火爆、传统相声看上去迎来“文化复兴”的今天,“相声的讽刺精神去哪了”又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

 “讽刺”不见了,是大家共同的焦虑

        虽然相比电视相声兴起、传统相声沉寂的时代,当下的相声文化正走向复兴,但对于亲历过侯宝林、马三立年代的“老人们”而言,当下的相声现状依然让人不满。相声的“讽刺”不见了,是大家共同的焦虑。

        电视导演郭宝昌酷爱传统曲艺戏曲,称自己是马三立几十年的粉丝,“相声、大鼓、单弦,这些东西我一辈子都离不开,我拍过一个电视剧《宅门弟子》,就是反映相声的。”他回忆,“我清楚地记得‘文革’前最后一场相声看的是天津曲艺团的。当时看话剧的基本是高级知识分子,曲艺剧场就不同了,什么人都有:西服革履、长袍马褂,这说明接受它的人太多了,所以它了不起,应该属于我们的国粹,像马三立这样的宝贝,我们应该当作国宝级的人物,把他的作品当作国宝级的作品。”

        但谈起现状,他显得激愤:“现在很多人学马派,你甭学,学不了!京剧现在也是这样。我们还有什么东西能达到马三立先生这样的水平?现在没有给我们这个条件和环境。相声本身就是一个讽刺,现在相声连以讽刺为主的本性都没了。”

        天津曲艺理论家、南开大学教授薛宝琨更是对马三立相声中“讽刺精神”的丧失十分痛心,在他看来,马三立不仅是精神相声的魂魄,更是传统相声的巅峰。“在马老的相声里,我们不觉得他在讽刺谁。他的相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温柔敦厚,这一点和新相声截然不同,新相声完全变成了打倒、批判,与其说我们现在不敢讽刺,不如说我们不会讽刺。”

        薛宝琨甚至提到了郭德纲作为“反面教材”,“郭德纲出来是我和马志明都承认的,那天他说了个段子,说月饼可以吃一年,拿耳挖勺吃就行,真是胡说八道。马老的相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以发牢骚,但抒发一下胸中的郁闷,又回归自我了。他不管说传统相声还是新相声,都是化讥刺为自嘲,化事情为荒诞。”他最后提出,传统相声建国那么多年来都没有讨论过,希望能够把马三立作为研究课题,“因为折腾了很长时间,我们才发现,传统才是我们的根”。

        今年85岁的男高音歌唱家李光曦坦言:他是从小时候在天津学京韵大鼓和传统曲艺开始音乐之路的。当年几乎听过所有当时戏剧、曲艺界的大名家,在他看来,“今天,相声的处境不太好,前几年说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小品把相声打垮了。而到了现在,我们的相声最大的问题是能否恢复它的揭露讽刺的功能。”

 “传统相声比其他传统戏曲走得更快”

        此次“相声群英会”的总导演马千也是马三立城市戏剧邀请展的策展人。马千此前执导过“老骥新驹”马氏相声展演,并担任过一些传统舞台艺术的导演。在他看来,相比其他传统艺术门类,当下的相声艺术其实正走向传统的复兴。在北京天津这样的相声重镇,乃至全国各地,茶馆相声正走向红火,越来越多的相声社团已经能够通过演出实现盈利。包括北京的高晓攀和李鸣宇,天津的郝梦春、马军,上海的金岩和李国靖,还有西安的苗阜和王声,虽然他们的相声注入了很多新的东西,但大多还是以传统相声为蓝本加入当下的内容 ,也越来越开始彰显传统相声文化的历久弥新的时代感。

        “我们也许应该思考下,为什么当下的相声会比别的传统艺术,比如戏曲,要走得快、走得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相声茶馆可以完全靠市场和观众养活自己,而不是完全依赖于政府?”在马三立诞辰百年的时候,马千觉得,抛开这位相声大师留下的其他文化遗产不说,他给当代相声界最大的启示就是,他的一生都在改革创新、诉说当下。就像今天马志明讲的传统节目《大保镖》,和当年马三立的版本相比也有了很大的革新。年轻观众听的时候,觉得既保留了老味,却又很爱听。“有这样的与时俱进的革新思路,加上相声深厚的市场和灵活的模式,传统相声才能走得更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