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以分数定成败”能缓解研究生教育机会不平等吗?——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

2021-05-13 18: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谭欢 定量群学

Abstract

We evaluate whether greater reliance on test scores may reduce the extent of educational inequality by family origin as college graduates seek entrance to graduate school.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a case study using survey data of colleges in Beijing, China, where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standardized graduate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GSEE) is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for the entrance to graduate school. Using multiple waves of the Beijing College Students Panel Survey (BCSPS), we fit a series of models to capture the correlations of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with the probabilities of seeking entrance to post-collegiate education, registering for and taking the GSEE, and finally obtaining admission to graduate school. After balancing the differential probabilities of seeking graduate level education, we find that family SES is no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likelihood of taking the GSEE, but significantly predicts the probability of applying a foreign graduate program. Although family SES can be marginally correlated with the odds of being admitted by a domestic graduate program, the strength of such an association is significantly weaker than for overseas programs. It is also shown that, for the elite graduate programs, family origin is independent from both GSEE registration and subsequent admiss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test-oriented evaluations could ameliorate the extent of inequality at the post-collegiate level.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也日益突显,成为了教育不平等社会学研究的“新前沿”((Wakeling and Laurison, 2017)。本期推荐的是2020年发表在《social science research》的《Can greater reliance on test scores amelior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access to post-collegiate education? Survey evidence from the Beijing College Students Panel survey》一文,这篇论文立足于中国本科毕业生寻求研究生入学机会的实践,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追求研究生教育、注册并参加考研(GESS)以及最后被录取的概率之间的相关性。

一、研究背景

基于考试的录取系统究竟会减轻还是加剧家庭出身的不平等程度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基于考试的录取系统有助于促进教育平等,因为标准化的分数可能会为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人提供统一的评估。而整体性录取系统(将考试作为众多录取程序之一的系统)可以让优势群体发挥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使他们维持阶级优势,并造成教育不平等永久化。

另一方面,其他学者对基于考试的录取系统保持怀疑的态度,他们质疑标准化考试成绩本身就不具有平等性和客观性:学生可以通过考前辅导来提高自己的成绩,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更有可能负担得起补习服务所产生的费用。鉴于考试成绩的潜在分层,基于考试的录取系统可能无法减轻教育不平等。

因为大多数先前的研究都集中在基于整体性研究生录取制度的美国或欧洲,所以无法得知在主要基于考试成绩的系统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毕业生入学的影响会是什么样。在中国的研究生阶段教育中,考研成绩是获得深造机会的决定性因素。鉴于此,作者从中国的经验环境出发,使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BCSPS)来理解应试导向的评价体系在研究生阶段教育不平等中所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研究生阶段教育之间的关联,从大学毕业到研究生项目入学之间存在着如图1所示的几个过渡环节。

图1 大学毕业到研究生项目入学的过渡环节

(2)研究假设

从理论上来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四个关键过渡过程(如图1中a、b、c、d四条曲线所示)都可能产生影响,但这些过渡过程并非都与考研相关,根据决定继续深造的条件,作者认为曲线b(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特定途径的选择研究生项目)和曲线C(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被录取的概率)受到考研系统的直接和主要影响。分别针对这两条曲线,作者提出了假设,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假设

在教育持续不平等的研究中,MMI理论(Raftery and Hout,1993)和社会再生产理论指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的机会呈正相关。基于这一理论,优势学生将具有更大的以下倾向:(a)参加考研或申请海外项目;(b)更有机会被国内或海外项目录取。(在表1中用+号表示)

与MMI理论相比,EMI理论(Lucas,2001)关注与特定教育项目的选择性有关的横向不平等,即富裕家庭的子女更可能通过参加顶尖项目来保持自己的阶级优势。遵循这一理论的思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对于顶尖研究生项目尤其重要(在表1中用+号表示)。但是由于中国的顶尖研究生项目也采用基于考试的录取程序,研究假设它比申请海外项目更少地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

(3)数据

研究使用了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数据(BCSPS)。除了2009年收集的基准数据外,还使用第二轮和第三轮(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收集)数据来检索大学经历(学习专业、GPA排名等)以及研究生入学途径的变量。

(4)方法

因变量:分别与研究生身份获得的两个重点过程相对应,一个是研究生升学途径(1=参加考研;0=申请海外项目),另一个是研究生项目录取(1=已录取,0=未被录取)。因为一个过程取决于前一个过程是否实现,所以还测量了受访者是否追求研究生教育(1=是;0=否)。对于顶尖研究生项目,研究测量了受访者选择参加顶尖研究生项目的考研(1 =是;0 =否)以及是否被顶尖项目之一录取(1 =是;0 =否)。

自变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由于其多维特征,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生成家庭SES的新变量。

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种族,兄弟姐妹数,高中排名,高中的位置,标准化的高考成绩等。

研究策略: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检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两个因变量的关联。此外,研究还拟合了线性概率模型来进行交叉检验。

从大学毕业到研究生入学之前的过程连续性决定了每一环节都取决于前一个环节的实现价值。因此,为了准确地推断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给定环节的关系,应该平衡所有之前环节的微分概率,作者采用了加权法解决这一问题。此外,为了评估遗漏变量偏差,研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三、研究发现

(1)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不平等与考研(GESS)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改变参加考研的可能性方面没有发挥重要作用,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被国内项目录取的可能性。对于那些申请海外项目的加权案例来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申请海外研究生项目的倾向和获得录取的几率均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此外,在95%置信区间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海外研究生项目录取几率的影响系数明显大于对国内研究生项目被录取几率的影响系数。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使用以应试导向的标准进行的评估可以削弱家庭背景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Logistic回归和OLS回归模型的结果

(2)考研与顶尖研究生项目录取

为了检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研究生项目质量差异之间的潜在相关性,研究采用相同的方法分析了顶尖研究生项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三所顶尖大学)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关联,结果如图3所示。对于考研参加者来说,并未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参加(顶尖研究生项目)考研的几率或被录取的几率有显着影响。因此,考研似乎抵消了顶尖研究生项目潜在的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不平等。

图3 国内顶尖研究生项目的申请和录取的Logistic回归和OLS模型的结果

四、结论与讨论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是现代社会学中公认的重要研究议题。本研究的发现表明,应试导向的评价体系可缓解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不平等程度。这一结论与许多基于美国经验的研究相左——这也是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经验模式的分析为这一议题的讨论与发展所作出的补充与贡献。

本研究挑战了以往研究中整体性评价体系更有利于研究生教育机会均等的观点,通过强调教育体系的特定制度安排可以缓和研究生阶段教育不平等现象,扩展了MMI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同时也对EMI理论作出了回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可以被中国考研制度下的顶尖研究生项目所抵消,意味着制度安排可以纠正由家庭出身造成的教育资源差异。

当然,在探讨基于考试的评价体系对研究生阶段教育不平等的影响时,只有中国的经验是不充分的,之后的研究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情况,对家庭背景如何影响标准化考试和接受整体评估的申请者受教育机会进行更综合的比较。

编译 | 谭 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标题:《“以分数定成败”能缓解研究生教育机会不平等吗?——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