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养娃需要多大的教育成本?

2021-05-14 11: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政府的投入比历史任何时候都多,关于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不满却越来越严重。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家庭和家庭之间。也许,教育就是注定无法均衡。

不想生孩子的理由中最常见的就是:养不起。此处的养不起早就不再指日常生活开支,主要指的就是教育费用。毕竟奶粉和纸尿裤只是阶段性需求,教育却是无底洞。如今中国上亿个家庭每年耗费着总量巨大的金钱用于日趋内卷的教育竞争。

电视剧:小舍得

热播剧《小舍得》里,宋佳佟大为饰演的男女主夫妇从开始佛系地认为孩子进个划片直升的中学就不错,到后来终于投身焦虑大潮,为把孩子送入牛校鸡飞狗跳。现实中在中国许多大城市,教育越来越极化,家长越来越焦虑。除了片中“翰林”“雅德”这样的牛校,其他学校大都被家长视为“渣校”。20年前,一个中上游的普通高中也能在每年高考中涌现几个清北生。但如今,绝大部分清北生被极少数超级中学包揽。这意味着如果不能在中考进入超级中学,学生很难通过高中逆袭进入顶尖的985高校。国家在进步,教育投入在扩大,但不平衡在加剧。

01 每个阶层都在战斗

对于鸡娃战争是因为“中产阶层要保住自己的孩子阶层不下滑”的说法,北京的陈女士表示大部分父母脑子里并没有阶层的概念,只不过都觉得“怎么也得上个大学吧。”但是现在的竞争格局是想上个211大学似乎也没那么容易了。

中小学校内减负,但中高考要掐尖,所以校外补课才是拉开差距的地方。巨大的课外教育投入,家庭的经济实力加剧了中国孩子教育的参差。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在2017年对中国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地区外的29个省份353个县,共涉及4万户的家庭进行了调查,其中农村家庭12732户,城镇27279户,并以此调查为基础编写了《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报告(2019)》。

调查发现,2016 年下学期和 2017 年上学期,全国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总体规模约为19042 亿元,占 2016 年 GDP 比重达 2.5%,数量上相当于201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的 60%。

全国学前和中小学教育阶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为 8375 元,其中农村为 4595 元,城镇为 10938 元。分地区,东北地区最高为13305元,西部最低为7001元。按照城市发展水平,一线城市2.24万元,二线城市 1.26 万元,其他城镇为 8549元,约为一线城市的 1/3。

生均家庭教育支出的1/4左右被用在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辅导班,全国中小学生中平均有38%在一年内参加过学科类的校外补习,20%的参加过校外兴趣班。校外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重,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分别为28%、23%和16%。且这一比例在各地区之间差距不大,一线城市为35%,二线城市及城镇为30%。

北京海淀妈妈们“一年10万培训费”,县城妈妈现在也可以受益于网课的大规模普及,共享城市的优质补课资源。所以并不只是中产阶层焦虑,所有人都在加入内卷。“只要想补,遍地都是课。”陈女士说。

02 4%

教育是最好的投资,花钱在教育上对个人对国家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中国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已经在2019年突破5万亿元。相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规模,基于国力的强大,政府出钱的教育惠及越来越多人。

1993年,中央首次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末达到4%”这一目标写入当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彼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大约2.7%。但不同于大部分发展目标通常被提前实现,这个目标直到2012年才首次达成。GDP总量快速增加,教育经费虽然增长没有跟上是原因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目前中国GDP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但4%这个比重在2012年好不容易达标之后就没能继续向上突破,这与中国的经济地位和发展速度不相匹配。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值为5.1%,而且是长期维持在这一水平。

以2019年为例,5万亿元的投入中4万亿元来自国家财政投入,占当年GDP的4.04%。其中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费附加)为3.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又其中,中央财政教育经费只占5322亿元,比上年增长6.28%。

这得出一个显然的结论:教育经费主要靠地方财政,中央投入是小头,且增速较慢。根据澎湃号城市化观察网的统计,2011年到2017年中央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在减少。

03 学校阔不阔要看地方富不富

教育经费的目标是中央制定的,但是具体落实要靠地方财政。区县级及以下财政通常承担超过80%的义务教育支出,中央的教育支出主要用于支持中西部和落后地区,尽管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各地财政的收入差距,但根本上教育经费投入还是靠地方财政状况决定。这注定了一个事实:只要地区间贫富差距存在,教育投入不均衡就无法消除。

广东省2019年是全国唯一一个GDP总量突破十万亿元的省份,广东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也是全国最高,达到3200亿元。对于如此大体量的GDP而言,教育经费虽然投入高,但占比仅有3%。而教育经费占比最高的西藏,GDP为1698亿,教育总投入只有262亿元,可是已经占了15%。

教育部每年会统计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此处引入一个概念——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这可以刻画出财政对每一位在校生的教育经费投入。

假设全中国每个地方的学生获得财政的教育投入是一样的,也就是理想中的完全均衡,那么上图中所有的连线应该是水平的,比如浙江。但现实如图所示,由于人口数量的差距,生均支出与总量相比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以人口大省河南为例,河南2019年GDP总量在全国排第五,但其教育经费投入排名全国第三,达到2068亿元,投入不可谓不大。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最大,有1385亿。可是河南省2019年年末人口9640万,全国第三,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超过1480万人,导致教育经费一平均到人就全国倒数第一。

类似的还有四川、湖南,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总额在全国也算靠前,但因为学生规模大,生均经费就比较少。

反观西藏、青海等地,本身人口数量较少,中央财政对于落实推进汉藏双语教育、建设高职院校、提高农牧民子女入学率等政策的经费投入支持大,使得两省的生均经费反而很高。值得一提的是,西藏自2012年起率先全面施行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

两个阔绰的直辖市北京和上海,不出意外的居于生均经费榜首。然而即使在一个城市里,不同的区县之间也有分野,远郊区的财力比不上城区,学校经费自然也有差距。更不用说一个省份内部各个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城镇化加剧了大城市和小城镇以及乡村学校的差距,这部分的解释了当下优质教育资源日趋集中于大城市的少数“牛小”“超级中学“,以致“县中塌陷”的普遍现象。

以湖北省的高中为例,2019年武汉市武昌区的生均教育事业费全省最高,超过了12万,是最低的咸宁市崇阳县的近20倍。武昌区有全省第一的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9年高考包揽了武汉市的文理科状元,清华北大录取人数超70人。崇阳县一中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也是湖北省首批重点高中之一,2019年的一本上线人数位列咸宁市第三,共有84个人的两个”清北班“,只有83人过了一本线,没有人考上清北。尽管单看崇阳县一中的成绩也还不错,但和华师一附中之间的差距正是中国多地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影。

04 大学有钱,但也贫富差距巨大

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为4099亿元、22780亿元、7730亿元、13464亿元。大规模经费的投入成就了2019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3.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

高等教育生均教育事经费远高于其他教育阶段,中学阶段(初中、高中、中职)的生均教育经费处第二等级,小学最少且增速滞后。

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竞争潜力的作用无须赘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的确非常大。高校除财政拨款外,收入来源还包括非财政拨款性,其中主要为事业收入,如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等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也就是大学自己赚的钱。虽然高校整体的生均经费很高,但不同学校的收入预算也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20年公布的收入预算,全中国有10所高校收入总预算超过100亿,清华大学以300亿位列第一,其中财政拨款近46亿,仅占总预算的20%。整体来看,那些总预算高的学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财政拨款也是最高的,换言之就是最会赚钱的学校收到的拨款也是最多的。

财政预算排在末10位的学校中有多所艺术类院校,拨款不足10亿元,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可这些院校的经费严重依赖财政拨款。以中戏为例,2020年中戏的财政拨款仅为4.23亿元,但占到当年总收入预算的73%。

最后说说幼儿园,许多年轻家长第一次在教育上感到焦虑就是从寻找幼儿园开始的。不属于义务教育的学前教育不论是教育经费总投入还是生均教育经费都是最少的。虽然数量上幼儿比大学生多,但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仅为高等教育的不到1/3。

公办不足民办补,截至2019年年末,全国共有幼儿园28.12万所,其中62%是民办园。市场化必然造成遍地天价幼儿园,普通老百姓承受得起的幼儿园又很难令家长满意。为发展普惠学前教育,2018年北京市学前教育经费占比达到10%,属于全国最高水平。民办园想要转成普惠幼儿园需要获得充足的政府财政支持,否则将无法彻底解决“孩子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的问题。

国家和家庭的投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永远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关于均衡教育资源的不满也达到空前的程度。如果不能有效缓解民众的焦虑情绪,也许七普的生育数据还不是谷底。

-END-

数有范工作室

人均中国

数据编辑 | 大福

版面 | 苍耳 责编 | 东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