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睡前阅读·爱弥儿】你能坚持不打孩子吗?

朱云雁
2014-10-31 22:2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李媛 绘

        

        女儿上了幼儿园,园方告知有个学前教育网,上海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在这个网站设有自己的主页。适龄小朋友的父母会在网站的论坛上交流育儿经验,也常常会将自己在育儿中产生的困惑贴在论坛上,引来众多讨论。

        其中,一篇公共论坛上的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的标题是:“你能坚持不打孩子吗?”几百条的回帖中,不打孩子的父母寥寥无几,大多数父母都表示曾经打过孩子,他们的理由是“不打就太娇惯了”、“不打不解气”、“有时候哄、骗、吓都不管用,打骂是必需的”、“打他是为他好,是让他学会什么是对的”。

        我至今仍然记得,看帖过程中诧异于那些打了孩子的父母竟然可以做到理直气壮。以我们与女儿三年多的相处来看,我和先生始终认为“只有没做好的父母,没有应该被打的孩子”。有一句古话叫作“养不教,父之过”,我以为“教”绝非打骂, “父之过”并非“不打”之过,而是“没有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没有耐心、没有尊重、没有设立界限、没有坚持原则”之过。

        持“可以打骂孩子”这样一种观点的父母往往将“打骂”和“不溺爱”混为一谈,将“打骂”作为设立规范的硬性且有效的手段。殊不知,“打骂孩子”不是设立良好规范的前提,而只是证明了规范的失效;孩子确实会在打骂中学习,但学到的东西并不是那些父母所期望的。在上文提及的这篇帖子中,打骂孩子的父母,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打骂”的行为正是意味着以往希图设立的规范失效了,也完全不曾追问自己,为何孩子不遵守规范。

        孩子为什么不遵守父母制订的规范?原因当然有很多,详细解读那篇帖子,就可以明了,最主要的原因,往往是父母任意对待自己设立的规范:心情好时不认真执行;面对孩子的试探做出妥协;心情恶劣则随意加重规范的严苛程度;日常生活中在孩子面前父母不能以身作则。

        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一切教养的基石。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接下来就需要我们用智慧、幽默、爱、耐心和尊重为孩子们的各个成长阶段设立行为规范。一旦规范设立,我们必须予以坚持——坚持要求孩子遵守规范,也要坚持以身作则。

        不看电视,是我们在家里为女儿设立的一项行为规范。我们认为电视对儿童发育中的视力有影响,亦是对儿童发展中的想像力的扼杀,而电视节目信息传播的不可控,对于尚未具备基本分辨能力的学龄前儿童,更是有相当的负面影响。我们也知道,家庭之外,我们并不能完全阻断女儿接触电视节目,电视呈现的视觉冲击对女儿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是女儿始终遵循我们设立的此项规范,以至现在自觉地将对规范的遵守延展至家庭之外的空间(比如亲友家)。女儿之所以可以做到,一是在要求女儿不看电视的同时,我们也坚持在女儿面前不看电视;二是在设立规范的初期,面对女儿的几次试探,我们没有因为她的哭闹而妥协;三是我们为女儿买了很多优秀美好的图画书,每天都会为女儿念图画书,令她更愿意在想象的故事中寻找乐趣。

        试想,如果我们一方面要求女儿不看电视,一方面又经常在女儿面前看电视,又或者,女儿为看电视哭闹不休,我们为求一时清静而打破自己设下的规则,那么,当我们下一次要求女儿遵守“不看电视”的规定时,女儿的反应可想而知。某些父母行事便是如此,然后觉得是孩子不懂事,当对峙升级,情绪越发败坏,往往选择出手打骂。

        打骂标志着家长之前为孩子设立规范的努力失败了,那么它能重新确立起正确的行为规范吗?不能。我曾在《免于恐惧地成长》一文中谈到过,因为恐惧而令行为符合某个原则,并不能令孩子理解规范的意义,也就不能做到自觉遵守。

        同时,打骂行为向孩子传递着这样一种逻辑:如果认为别人做错了,他也可以用同样的打骂方式来加以纠正,宣泄自己的情绪,只要自己足够有力。而如何认定对错?仍然是模仿父母,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就是错的!很多父母对孩子何以会表现出欺负其他小朋友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缘由正在于他们自身行为所示范出的这样荒谬的逻辑。

        同样糟糕的是,打骂孩子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自我形象的建立源自他对别人——尤其是父母——如何看待自己的觉察。打骂孩子会让孩子感到是对自身价值的贬低,进而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无用的孩子。

        当我们真的在用心陪伴孩子成长,为孩子设立行为规范、寻找解决事情的方法的时候,我们怎么还有可能出手打孩子呢?那些赞同打孩子的父母们,倘若你们在某一刻仍然因为无法控制愤怒的情绪,想要出手打你的孩子,请你们扪心自问:

        “孩子令我如此生气,原因是什么?

        “我有没有站在孩子角度看待这件事情?”

        “我有没有认真倾听孩子说话?”

        “我有没有耐心解答孩子的疑问?”

        “我有没有设立界限,坚持原则?”

        “我有没有滥用家长的权威?”

        注:作者系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该系列专栏从2011年开始写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