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媒发文追忆张贤亮:感谢他对时代真实而细微的记录

新华社
2014-09-29 02:21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编者按】

        1980年代,他的“右派写作”揭露了文革与反右的苦难,同时又开拓了身体、欲望和生命的写作。

        他又是最早下海的作家。1992年12月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后,1993年初他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担任董事长,该公司所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著名的影视城,《双旗镇刀客》、《新龙门客栈》和《大话西游》等经典影视剧都在那里拍摄,他也成为宁夏商界的风云人物。

        ……

        因为这些,张贤亮曾经饱受争议。外界对于他的评价,也一直存在多种声音。

        9月28日,就在张贤亮去世消息传出的次日,新华社发表追忆文章称,张贤亮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敢说真话随性而为,亦有人认为他与“高大上”的潮流格格不入,但抛掉种种标签,率性而为的世俗,岂不就是很多人苦寻却不得的一种境界。

        以下为全文:

9月27日中午,作家张贤亮因癌症晚期,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 CFP  图

        有人说他张狂,有人说他真实。为文,他著作等身,经商,他富甲一方。生于南京、成名于宁夏的作家张贤亮走了,同时也给社会注入了新话题。众多读者甚至一些“90后”通过各种途径来哀悼这位老人。他的文字和思想为何如此让人留恋?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评论称,张贤亮曾是影响一代人青春的人物,他的作品在写实中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丰富心理描写,他个人在潇洒幽默的外表下有来自苦难的坚韧和生存智慧。

        谈到张贤亮,不得不谈他被读者贴以“伤痕文学”标签的作品,如《灵与肉》《绿化树》等,由于惊人的细节刻画和还原能力,以及本人现实生活中本色的表露,他的作品总是给人别样的震撼。也正因此,他的小说成了中年人回味反思过去、年轻人了解父辈经历的一面镜子,这也让他从不缺青年拥趸。

        文学作品在写实、写意之外,还有让人思考的一面。与一些“苦难”作家乐于以“那段日子”为噱头炒作自己、自我封圣相比,张贤亮则坦荡、率真得多,他不回避一些非议,但也从不主动给自己贴金,即便10年前被“封”为“中国作家首富”时,他也只是以“丐帮首领”的调侃作答。

        文人只是张贤亮的一面,他在经商上也做得非常成功,这就不得不说为游客熟知,拍出过《牧马人》《大话西游》《红高粱》等作品、被誉为“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西部影城。影城这种在荒芜中被造出的一片繁华,似乎与张贤亮本人的性格耦合,因为不管是在农场劳动、还是在那段艰苦岁月中,他始终把自己当成生活的改造者,而非顺从者,他是那段历史的忠实观察记录者,却不是故步自封、沉湎其中的批判者。

        对人也是如此。张贤亮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敢说真话随性而为,亦有人认为他与“高大上”的潮流格格不入,但抛掉种种标签,率性而为的世俗,岂不就是很多人苦寻却不得的一种境界。

        如今斯人已去,重新思考,我们才明白,文学就是文学,文学作品反映了作家的经历和心声,凸显了那个时代,它为我们提供谈资的同时,更多是延展我们经历的长度和宽度,不一定非得画上框框、贴上标签。

        我们追忆张贤亮,不仅仅是因为那几本脍炙人口的小说,更多的是感谢他对时代真实而细微的记录,能让未曾亲历却试图观察那个时代的后来者擦亮眼睛执着向前。一个作家,能做到此,殊为不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