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老爷车︱鲁迅从北京到西安,为何要花一个星期?

李开周
2014-11-11 08:0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民国时期的山西娘子关火车站

        纪晓岚得罪乾隆皇帝,被充军发配到乌鲁木齐。两年后,他刑满释放,返回北京,嘿,一路上费的工夫可大了去了。

        他在《乌鲁木齐杂诗自序》中说:“自巴里坤至哈密,得诗一百六十首。”从巴里坤到哈密,短短一百公里路程,他写了一百六十首诗,平均一公里写出一首半。

        走那么短的路,写那么多的诗,仅仅是因为纪晓岚写诗写得快吗?当然不是。咱们现代人在西部公路上开车,嗯,也甭开车了,就骑自行车,用不了两天,绝对能从巴里坤抵达哈密,试问哪个人能在这期间写出一百多首诗?不可能嘛!

        纪晓岚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他在路上花的时间太长,用了半个月才走完这一百公里。为什么走那么慢?因为路况太差:“时雪消泥泞,必夜深地冻而后行。”积雪开化,泥泞如山,白天没法走,只能在晚上摸黑前行,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晚上赶路,白天睡觉,他睡不着,就写诗,一天写十首,走到哈密一算,一百多首出来了。

        一百五十年以后,另一个大文豪鲁迅从北京去西安讲课,路上也写了很多首诗。当然,鲁迅没有纪晓岚写得多,他这一路上只写了十几首。第一,他没有纪晓岚那种捷才;第二,他在路上的时间比纪晓岚短。据鲁迅日记,他是1924年7月7号晚上搭火车离开北京的,到了7月14号晚上抵达西安,路上只花了一个星期。

        跟纪晓岚比,鲁迅的速度已经足够快了。跟现代人比,鲁迅简直慢到了姥姥家。从北京到西安,坐飞机两个小时,坐高铁六个小时,坐普通火车十几个小时,怎么能用上一个星期呢?因为那时候民营客机还没运行,高铁还没出现,而普通火车的速度又实在太慢。1929年年底,冰心从北京坐火车去天津,坐的是京津特快,还用了三个半小时。1933年春天,郁达夫从杭州坐火车去金华,坐的是三等列车,不算等车和临检,总共用了九个小时。鲁迅是从北京去西安,路途遥远,花一个星期有情可原。

        事实上,鲁迅并不是一直坐火车,因为西部缺少黄河大桥,从北京坐到陕州就没铁路了,他只有下车坐船,沿着黄河逆流而上,走到临潼再登岸,改乘汽车,最后顺着公路开到西安。如此反复更换交通工具,七天时间能到地方,其实已经算飞快了。

        民国的火车很慢,汽车也很慢,但这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路况太差。

        1921年7月,河南省财政厅长薛笃弼去安阳考察,坐的是美国道奇车,设计时速90迈,却只能按照20迈的速度往前走。因为路基是石头,路面是煤渣,大雨一冲,煤渣散了,露出高低不平的石块,必须拣路走,曲里拐弯走S形,走着走着,“嘭”的一声,拖底了。倒车,转弯,没走多远,“哧”的一声,轮毂撞石头上了。这种路怎么能开快呢?再好的车也得像蜗牛一样爬着走。

        这辆道奇车开到开封柳园口,要过黄河,那时候柳园口没有浮桥,只有渡船,渡船还没有机器,全靠人力驱动。薛笃弼的司机小心翼翼把车开到渡船上,船工摇着撸,从南往北漂流,摇啊摇,摇啊摇,两个小时才摇到对岸。

        从安阳考察回来,还要过黄河,这回坏了,柳园口那段黄河自南向北是顺流,自北向南是逆流,顺流用两个小时,逆流得用五个小时。现在五个小时能从开封开到安阳,那时候五个小时后只能把汽车从黄河北岸摆渡到南岸,哪儿说理去?

        黄河缺大桥,不要紧,不过河就行了,问题是公路也很少。中国第一条公路是1913年开始修的,从湘潭修到长沙,时称“长潭公路”。就在这时候,少年毛泽东刚要从湘潭老家去长沙师范上学,您说他可以坐车去学校吗?不可以,因为长潭公路修得太慢,1913年开始修,1921年才通车,等到可以坐车去长沙的时候,毛泽东早就离开学校了。

        严格讲,长潭公路并不是第一条公路,因为它通车太晚。如果从通车时间上排名,中国第一条公路应该是北京使馆区出现的柏油路,由老外修建,在1915年通车。在此之前,北京没有柏油路,内城是石板路和条砖路,开车毁轮胎,外城是土路,车走过去尘土飞扬,严重影响视线。

        1926年6月28号,吴佩孚的专车开进北京,那时候西长安街刚刚铺上柏油,东长安街还是条砖铺砌,过了这段路则全是黄土。吴佩孚的座驾是美式军车,车身极重,把土路碾出两道白亮亮的车辙,南风一起,灰尘漫天,宛如丝绸之路。那天鲁迅出来买药,刚好见到吴佩孚进城,他只看见“大路上黄尘滚滚,车中人看不分明”。是啊,灰尘那么大,怎么能看见吴大帅的脸呢?

        路况差,路面脏,晴天起土,雨天起泥,天晴万把刀,下雨一团胶,坐在车上,左右颠簸,开起车来,小心底盘,这就是民国的路况。

        因为路况差,所以坐车很不舒服,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坐车。鲁迅的学生司绍虞去江苏宜兴,经过京杭公路,“公路上虽有长途汽车,乡民们却宁可坐航船或者步行”。燕京大学的学生在北京挂甲屯做调查,“四周皆公路,马车、敞篷汽车均常见,但村民外出仍多步行,除不得已外,一般不坐车”。

        老百姓不坐车,可能是为了省钱,问题是官员也不一定想坐车。刚才说过的那位财政厅长薛笃弼,自从1921年去安阳考察时受够了坐汽车的罪以后,他再也不坐汽车。他在开封上班,只骑自行车(当然,那时候自行车也是奢侈品),如果出远门,那就只有坐火车了。

        民国的火车也不舒服,可是跟汽车比起来,还是火车颠簸得更轻一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