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丝绸古城卢卡:城墙内外的历史

朱明
2014-10-31 07:20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卢卡(Lucca)这个城市,在意大利群星闪耀般的城市版图中,并不是最显眼的,然而它的深沉和内敛却给予了它别样的气质。提到卢卡,也许你会想到普契尼,也许听说过它曾经辉煌的丝织业,也许还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凡艾克笔下的经典人物画像,但这些都没有给它染上耀眼的光芒。这座位于托斯卡纳地区西北部的小城,仍然圈在文艺复兴时期建造的城墙内。也许正是这座城墙,培养和保护了它的气质,使它散发着弥远之香。

大教堂附近的普契尼故居

        从空中俯瞰,无论是形状布局还是颜色搭配,都仿佛一道精致到极点的盆景。从水平看去,却是一个被高大壮观的城墙严密围护起来的堡垒。卢卡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正好坐落在12世纪兴起的“法兰契吉纳大道”上。这条大道首次直接连接起巴黎和罗马,本是朝圣之路,却也带动了道路两旁城市的发展。卢卡位于托斯卡纳地区的主要河流阿尔诺河以北,并不能像佛罗伦萨和比萨那样享受阿尔诺河的便利交通,但在它的西北边却有塞尔基奥河(Serchio)流经,为它兴盛的纺织业提供了基础。

从空中俯瞰卢卡城

      

        从半空中看到的卢卡城,呈现出椭圆形,如果细心读图,会发现其中的纹理和脉络是有规律可循的。意大利乃至欧洲的许多城市最初都是古罗马人建立起来的,当古罗马人强大起来,在意大利半岛广泛建立殖民地,甚至突破到意大利以外的地区。这些殖民城市大都有着类似的特征,就是呈正十字交叉的主干道,支撑起矩形的城市形态。这种形态有利于军事防守和内部控制,所以在古罗马的殖民城市中广为推广。历经两千多年,许多欧洲城市的这种基本架构迄今未曾改变。以卢卡为例,可以看到在椭圆形的中间部分,街道横平竖直,隐约构成了一个矩形。这个矩形的城市,就是古罗马人建造的卢卡城。

        古罗马人的城市生活中,最为重视的就是政治和享乐。因此,广场(forum)和圆形露天剧场(amphitheater)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在罗马城,在众多的殖民城市里也是如此。卢卡的城市中心就是一个广场,在古罗马时期既是城市的行政中心,也是举行各种庆典和仪式的地方。11世纪时,这里开始建立教堂,一直持续修建到中世纪末期,由于供奉的是天使长米迦勒,所以称之为圣米迦勒教堂,加上处于集市中心,所以全称是“集市广场上的圣米迦勒教堂”(chiesa di San Michele in Foro),显得颇为从俗。教堂的外表呈白色,在阳光下特别刺眼。东南边有座塔楼巍然屹立着,使周围的建筑显得渺小。教堂的立面比较特别,像是在罗马式的建筑上附加了一个哥特式的立面,显得不甚和谐,但也因此凸显出了立面最上方高达4米的圣米迦勒雕像,因立面的单薄而使其有凌空感,造成了很强烈的立体感。

圣米迦勒教堂的正立面

        如果将这里当作宗教中心,那就错了。卢卡的宗教中心位于古罗马矩形城市的东南边,那里坐落着主教座堂——圣马丁大教堂。那里才是卢卡最为重要的教堂,也是卢卡总教所在地。那个教堂比圣米迦勒教堂的历史久远得多,可以上溯到罗马帝国之后,然而建筑的规模和气势都不如圣米迦勒教堂,因此人们常常误把后者当作主教座堂。圣马丁大教堂位于古城的南部边缘,很容易被忽视,大概是想通过边缘包围中心来树立权威。

圣马丁大教堂

        

        同样位于城市边缘的还有圆形露天剧场,建在古罗马卢卡城的北部。古罗马人一般将娱乐中心与政治中心分开,大概是较早的城市功能分区。圆形剧场是罗马特有的娱乐场所,还有狭长型的跑马场,但凡与罗马城市或欧洲城市相关的世界城市中,大都会有这样的设施,只是可能被改为他用。卢卡的圆形剧场也被改造了,成为被一圈建筑围成的封闭式空间,只有四个出入口,内部仍然呈圆形,但大都被露天餐厅占据,楼上则是居所。

圭尼基塔楼上向南望去,圣马丁大教堂。

        

        看意大利的城市,不能忽略的是它们曾经的君主们,如美第奇家族、斯福扎家族、埃斯特家族、贡扎加家族,等等。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他们不仅统治着城市,也给各自的城市留下了大量遗产。这些遗产除了各种艺术品之外,就是刻在城市表面的各种建筑,这些石头雕成的历史,已经完全融入进了城市的血脉,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

        中世纪晚期的两个统治者——卡斯特鲁奇奥和圭尼基,都对卢卡城的建设有过影响。卡斯特鲁奇是14世纪初的卢卡公爵,他的经历非常传奇,甚至马基雅维利也为他写过传记。他生于卢卡,早年因属于基伯林派而与其父母被对手圭尔夫派驱逐,后来成为雇佣兵领袖,先后服务于法国国王、米兰的维斯孔蒂家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战功显赫,多次打败比萨、佛罗伦萨的军队,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封为卢卡公爵。卡斯特鲁奇的宅邸位于卢卡城的西南部,据说这座公爵府由乔托设计,占地广阔,约为古卢卡城的五分之一。到15世纪恢复共和体制之后,这里成了卢卡的市政厅,在近现代被改造了很多。

        圭尼基在15世纪前30年统治着卢卡,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与公爵府相对,古城的东北边屹立着圭尼基建造的塔楼,高约44米,可以俯瞰整座城市。与其他塔楼不同,这座塔楼的顶端是一个种植着树木的小花园,显得别有情调。因为这里是领主的重要防御工事,所以视觉冲突较为强烈。这一时期,欧洲的许多君主不约而同地将宫殿搬迁到了城市的边缘地带,如米兰、费拉拉、巴黎、伦敦等,都是如此。所以在卢卡,领主的宫殿都位于边缘区域。圭尼基在卢卡古城的东边还建造了公爵府,位于13世纪城墙的外面,属于新城区。而圭尼基的塔楼,似乎可以作为府邸的屏障,起到监视和控制老城区的作用。

圭尼基塔楼上向东北望去,沿运河两旁,中世纪晚期卢卡纺织业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城市的扩张不仅是君主的意志,卢卡的扩张,更与其纺织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如上所言,卢卡最初是罗马建造的矩形城市。但是从11世纪开始,欧洲经济的复苏开始推动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复兴,或可称之为中世纪城市的“诞生”。在卢卡矩形城市的周边,开始有新的定居点出现,主要在西、北、东三个方向,出现了一些狭长型的新城区,将古罗马人建造的老城区拉成了长方形。人们还建造了新城墙,将城外的圆形剧场和其他教堂也并入城中。到14、15世纪,城市进一步朝向东边发展,主要是因为那里的丝织业发展极为迅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个新区从北向南有一条小运河贯穿,至今仍然存在,被称作城壕路(Via del Fosso)。

中世纪供应卢卡纺织业漂洗使用的运河

        实际上,这条运河对于卢卡的纺织业意义非常,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沿河两边都是作坊,而运河为漂洗这道重要程序提供了条件。那时许多权贵家族与纺织业都有密切的关系,圭尼基家族也不例外,因此他们的宅邸大都建于此处。相对西边的城中心而言,这里的住宅分布更为松散,绿化也更好,可以想见中世纪晚期作为“开发区”时既空旷又繁忙的景象。由于丝织业的繁盛,卢卡也可以视为丝绸之路的西端,它生产的丝绸供应欧洲的宫廷,成为欧洲上层社会喜爱的产品。卢卡商人也到欧洲各地经营纺织品,如在布鲁日长期居住的阿尔诺芬尼就是重要代表,在他的邀请下,凡艾克1434年为其夫妇所作的油画,将远赴他国的商人形象留在了油画中。

        

凡艾克画像中的卢卡商人形象

        卢卡城发展到15世纪以后似乎就定型了。16世纪末,一座长约4.5公里的新城墙把新老城区囊括在内,这就是著名的“卢卡城墙”。由此,卢卡从矩形变成了椭圆形。那时的卢卡已是共和国,面对咄咄逼人四处入侵的佛罗伦萨,想要建造一座防御性工事。城墙分为两层,外层分布着11个棱堡,带有棱堡的外部城墙是第一道工事,而两道城墙之间的空地可以利用护城河水进行防御,这种双重防御使卢卡一直未被佛罗伦萨的托斯卡纳大公国兼并,直到18世纪才加入大公国。19世纪初,拿破仑将卢卡赠给了他的妹妹埃莉莎,而这位女性统治者做出了一项重要举措——将城墙对公众开放,并在城墙上种植了几排树木。此后,卢卡城墙成了人们散步游玩的好去处。

12世纪时的卢卡城,仅为阴影部分。虚线内为13世纪建造的城墙。最外面一层城墙为16世纪所建。

        

昔日城墙外墙的棱堡

        从古罗马的矩形城市,到中世纪的产业新城,再到近现代的城墙城市,卢卡经历了种种变化,但留给我们的却是一座如盆景般精致的城市。最后离开城市时,才发现主教座堂的威严——从南向北眺望这座城市时,在环绕着城墙的繁茂树木的掩映中,圣马丁教堂的白色钟楼从红色城墙后面露了出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