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年75万人死于加班,下一个“过劳死”的人会不会是你?

2021-05-21 17: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羊 丁香医生

长时间工作导致心脏病和中风死亡人数增加

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份关于长时间工作对健康影响的调查报告。

图片来源:WHO

当代社畜苦加班久已,996、711、007 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工作常态,好多人甚至把公司当成半个家。

大家都知道加班对健康不好,但到底有多不好呢?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在《环境国际》(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杂志上发布了一份分析报告,这是全球首份关于长时间工作对健康影响的调查报告。

报告的内容,展示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仅一年中,全球有 74.5 万人死于长时间工作。平均每分钟,就有近 1.5 个人,因为加班而死亡。

而这份报告中的「长时间」,指的是每周工作 55 小时,比 996 还少 17 个小时。

图片来源:sciencedirect.com

1.长时间工作,更容易患上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

在持续性的长时间工作后,我们往往会感到很疲惫,感觉自己从头到脚哪个部位好像都不太好,尤其是心脏,偶尔还会感觉它好像漏跳了一拍。

但这个「漏跳一拍」究竟是不是长时间工作造成的,好像我们也说不清,许多人会把各种不适简单的归因于「或许只是累了」。

但这些被认为「我可能只是累了」的瞬间,其实都是身体在发出警告。

加班带来的健康影响,不仅仅是熬夜、脱发、黑眼圈……更深层的威胁,藏在看不到、摸不着的心血管里。

在 WHO 的报告中,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与每周工作 35~40 小时的人相比,长时间工作(≥55 小时/周)的人,中风的风险增加 35%,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17%。

中风的凶险,相信很多人多少都听说过,不仅发生的突然,而且可能会造成瘫痪、昏迷等严重后遗症。

缺血性心脏病也不容小觑。

2019 年,仅缺血性心脏病这一个疾病造成的死亡,就约等于我国前五大癌症死亡人数的总和*。

(* 2019 年,死亡排名前五的癌症: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道癌、肝癌)

图源:自己做的

2019 年,我国因各种疾病死亡约 1,065 万人,其中因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死亡约 458 万人,占到总死亡人数的 43%,是中国人的第一大健康杀手。

加班带来的精神压力、不规律饮食、运动减少、熬夜倒班、吸烟饮酒……都在无形中增加对心血管的伤害,最终导致无可挽回的悲剧。

加班猝死,离我们并不遥远。

2.工作累到猝死,是越来越严重的时代病

猝死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大部分都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19 》公布的数据,预估我国每年会发生 54.4 万例心脏性猝死(SCD),大约每一分钟,就有一个人猝死倒下。

WHO 的报告显示,2016 年,导致全球因长时间工作(≥55 小时/周)而死于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的人,达 74.5 万。

这一死亡数字,与 2000 年相比,增加了 29%。

短短 16 年,科技和经济在飞速发展,但猝死的打工人也更多了。

图源:自己做的

在 WHO 的最新报告中,将大于等于 55 小时/周的工作时间定义为长时间工作。

而 2016 年,全球约有 4.88 亿人在长时间加班工作,占到全球总人口的 8.9%。其中亚洲和非洲,是超时工作的重灾区。

55 小时/周的工作时间是多久?

如果你一周上 5 天班,每天需要上满 11 个小时,约等于从早上 9 点,到晚上 8 点。

这样的工作节奏,就已经属于高危人群了,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下班时间往往在晚上 10 点之后。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 8 小时,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 44 小时。

然而根据 2019 年 3 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达到 46 小时。对照《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这十几年间的情况基本没怎么变过。

而互联网公司的常态——996,是每周上班 72 小时。一周 996 的工作时长,约等于劳动法定工作周的 1.6 倍。

但比起加班猝死更可怕的,是高达 2.8 亿的热门话题阅读之下,评论中满满的调侃和无奈。

图源:微博截图

成千上万的工作者,在看完文章后,默默放下手机喝一口咖啡,开始了又一个加班的深夜。

这或许,才是当代最讽刺的时代病。

究竟是什么,将我们困于长时间工作之中?

「今日焦点」是丁香医生的资讯栏目。今日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健康话题,我们会作出快速易懂的专业解读。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1]. Frank Pega, Bálint Náfrádi, Natalie C. Momen, Yuka Ujita, Kai N. Streicher, Annette M. Prüss-Üstün, Alexis Descatha, Tim Driscoll, Frida M. Fischer, Lode Godderis, Hannah M. Kiiver, Jian Li, Linda L. Magnusson Hanson, Reiner Rugulies, Kathrine Sørensen, Tracey J. Woodruff,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s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attributable to exposure to long working hours for 194 countries, 200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rom the WHO/ILO Joint Estimates of the Work-related Burden of Disease and Injury,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21,106595,ISSN 0160-4120,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1.106595.

[2]. 邱晓芳,时鹏.生命的语言:揭示人类基因的奥秘[M].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2018-06-01.

[3].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要[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0,20(05):437-450.

策划制作

策划:小羊 | 监制:Feidi

制图:HELI |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