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快速拍照打卡的时代,来认识一下慢做手帐的他

2021-05-20 12: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旅行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从前去不到的许多目的地都变得唾手可得。当解锁全新城市、打卡旅行地标带来的新奇感逐渐下降,更多的人转而将精力投注到旅行的记录上。“手帐”这一纯手工的创作形式,因其颇具仪式感和极其丰富的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加入。

手帐(手帐てちょう)起源于日本,原意是日程本,用于记录待办事项、日程安排、日常体悟等等。在日本,手帐可谓是国民级的产品,无论男女老少都会随身携带,随时随地拿出来确认或添加一些行程内容。2011年3月的东日本大地震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手帐的广泛使用,震后,灾难的亲历者们在手帐上记录下自己的经历,用以缓解心中的痛苦、逐渐走出阴影。由此,手帐文化在日本进一步流行开来,覆盖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元。

以旅行中收集的贴纸、票据作为素材的手帐。

在中国,手帐文化尚且比较小众。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底,手帐在中国的核心用户群体还不到百万。不过,它已经推动了中国文具市场的蓬勃发展。不只是各式各样做工精良的手帐本和笔,纸胶带、贴纸、便签、印章等文具副产品同样层出不穷,它们不仅是“手帐”这一文化现象和创作圈层的代表性符号,更拓宽了手帐创作的可能。

依据创作形式,目前常见的国内手帐风格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是文字型手帐,版式的主体是包括日记、待办事项等在内的各种文字,它更贴近于传统书写记录的方式,不过还会辅以装饰性的内容,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视觉上的枯燥性。第二类是拼贴型手帐,运用胶带、贴纸、印章、便签以及生活中实际产生的票根、手册、吊牌等素材综合创作,同时配上文字或绘画,用综合的视觉感受“拼贴”出生活中的某些经历与心情。第三类是绘画型手帐,主体是作者的原创涂鸦,相较于独立的绘画作品更为随意,由创作者本人自由安排版式与设计,从而更好地定格下生活中的某一瞬间。

©小红书:灵魂画手小林同学

©Instagram: __chrlene

随着手帐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帐er”(即手帐创作者)开始使用专门的手帐记录某种特定的内容,譬如观影、阅读、美食等,而“旅行手帐”这一亚门类也应运而生。日本的文具公司Midori就专门设计生产了一款TN旅行者笔记本 (Traveler’s Notebook),其复古的牛皮封面、可替换的内芯、瘦长的开本以及合理的收纳空间,都令其成为旅行途中进行记录的不二之选。

不过,作为一种极其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创作形式,手帐从不为创作内容与方式设限,每个人创作的手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当更多人加入到手帐创作者的行列时,关于它的定义也在不断地被拓宽。手帐已不仅仅指现有的记录载体和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所代表一种回归书写的仪式感和用笔和本子去管理人生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说,做手帐的人,是一群非常用心在生活的人。

左图:制作手账所需的工具。©Instagram: _schneefrau

右图:手账er也偏爱复杂却有序的书桌。©Instagram: legallystudying

来自浙江丽水、现定居于上海的弱冠年华就是一名旅行手帐博主,拥有着102万微博粉丝、27.4万小红书粉丝。虽然他开始接触手帐至今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但从被这种记录方式吸引到成为固定爱好,再到成为了这一文化圈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对他而言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小学习绘画、大学就读于动画专业的自己属于“科班出身”,毕业后则开始从事插画师的工作,靠画画谋生。

在工作之余,他爱上了旅行,并且也喜欢边走边画,尤其是在旅行结束之后画一些电子版的漫画。不过,在今天看来,那时的旅行绘画与现在的“旅行手帐”相比还是有本质的不同。

上图:2019年,弱冠年华在关岛旅行。

下图:他在旅行中的水彩作品。

用水彩将生活记录在本子上,这种手工且即时性的记录方式在弱冠年华看来十分特别。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尝试在旅行中创作手帐,每每去到具有文化特色的环境里,他便会找上一个舒服的位置坐下来,顺势画下眼前的景物,记录下它们带给自己的直观感受。就这样,每一次都超过一两个小时的创作耗时,也重新塑造了他的旅行节奏——睡到自然醒,吃完早餐然后再出去闲逛,去感兴趣的咖啡店坐个两三个小时乃至一下午,甚至一整天都呆在酒店也有可能。对他而言,这种慢悠悠的节奏不仅是自己手帐创作所要求的,更是真正体验目的地当地文化所必需的。

当然,弱冠年华比大多数旅行者更幸运,得以于坚持不懈的创作和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定期分享,他积累了一群同样热爱手帐文化的粉丝,并于大约两年前成为了全职的旅行手帐博主。相较于从前,现在的他,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可以花费在旅行上。在大部分上班族不得不请年假或是利用公共假期短短几天的时间解锁尽可能多的目的地的时候,他早已去过了那些想去的城市,打卡了大部分的热门地标。

当匆匆的脚步放缓下来,旅行的掌控权便由外在目的地化归到个人本身,旅行的实质,也从在更多地方留下自己的脚印,变成了用自己的方式领略和记录每一种城市文化。

左右滑动查看:弱冠年华制作的上海经典系列

左图、右图:弱冠年华在重庆制作的裸眼3D系列。

作为全职博主,弱冠年华的日常创作分为两大类别,虽然它们联系紧密甚至彼此交织,但他清楚地知道,两者的落脚点截然不同。一方面,在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粉丝群体后,他会创作一些商业合作的广告或插画,虽然它们有时也会采用类似于手帐的呈现效果,但这些作品毕竟还是按照客户的要求定制的。另一方面,弱冠年华还在稳定并且高频率地创作私人旅行手帐,以记录下当下的心情与想法,其所带有的浓厚的个人色彩,是他热爱并珍视手帐的理由。

事实上,创作手帐早已成为了弱冠年华的一种习惯。出门在外,他总要在包里背上画笔和颜料,而这种看似多余的准备,在上海这个吃饭往往都要排号很久的大都市派上了用场。比起毫无意义地刷手机消磨掉一个小时的排队时光,他更愿意拿出自己的本子记录下餐厅的景象,并且丝毫不会觉得无聊。久而久之,他的餐厅创作也为其换来过几次免单的惊喜经历。

左图、右图:餐厅和食物是弱冠年华最近手账作品的主题。

几年来的持续创作,不仅潜移默化间丰富了弱冠年华对于旅行手帐的理解,更帮助他有意识地进行更多的尝试,不断拓宽旅行手帐的边界。从前,他记录下的是即时的风景与美食,而不久前,他开始在飞机或高铁途上以清洁袋为素材进行创作,随手画下目的地的美食地标或当下的心情,对旅途的期待感跃然纸上,并与纸张本身的独特标志相映成趣。虽然这一系列的作品并不能算标准意义上的手帐,但他对创作场所、创作素材以及创作方式的脑洞,足以给其他的手帐er带去新灵感。

左图、右图:弱冠年华在高铁清洁袋上的创作。

在一项由Indulgexpress进行的调查显示,伴随着疫情和隔离,人们对于手帐(Bujo,bullet journal的简称)的需求增长了。精神压力和存在怀疑面前,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这种色彩丰富的页面。手帐爱好者们称,记手账能够帮他们梳理自己的目标进度,同时能够追踪自己的情绪变化,而绘制和书写本身也是一件解压的事情。

水彩画是旅行手帐的重要元素。©小红书:-Schoko Liu-

事实上,除了记录的功能,手帐也带有很浓厚的分享属性。换句话说,手帐创作的意义并不止于作者停笔的瞬间,更在于给本子的内页精心拍下照片并发布出来让更多手帐爱好者欣赏到的时刻。正因如此,在中国,手帐这一文化,相较于影像日志 (vlog)、图片日志 (plog) 等旅行记录载体而言,形成了更明显的爱好者社群与圈层,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

按常理来说,手帐作为一种以书写作为基础的记录方式,其内容应该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从而并不适宜广泛分享。但手帐与传统书写不同的地方,正是在于它的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强烈的审美特性构成了不高不低的准入门槛,将一部分无法达到其标准的人暂时隔绝在外,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塞且尚且小众的圈子。

创作手帐,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相当大的付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并不是所有对手帐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做到的。

许多人在小红书分享自己制作的手帐。©小红书:我是翘翘

弱冠年华就曾收到许多被手帐吸引的人询问如何开始创作的留言,他个人也在微博和小红书上就如何开始学习绘画、尝试创作手帐做了很多介绍,但真正付诸行动并坚持下来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在他看来,创作手帐需要从零开始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付出大把的时间练习,更重要的是,需要对生活有足够的热爱,足以支持自己将这件事坚持下去。

饿了羊是一个在微博和小红书分享电子手账素材的工作室,图为其IPad笔记灵感分享。©小红书:饿了羊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手帐定义与界限的宽泛,让手帐创作者总有进步的空间和创造的可能。无论是练字、学画等先天基本功的锻炼,还是购买胶带、帖子、印章拓展素材和版式,甚至是尝试在Ipad上用apple pencil和线上素材完成电子手账,创作者通过分享自己的创作、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灵感,达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从而促进了这一文化的不断发展。

无论如何,手帐创作的大门并不是封闭的,它依然为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旅行并愿意尝试的人保留了一份独一无二的可能性。而在人们对旅行的新鲜感不断下降的今天,旅行手帐能否促进旅行心态与方式的转变,或许也值得期待。

原标题:《在快速拍照打卡的时代,来认识一下慢做手帐的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