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医大师访谈③|刘敏如:国外讲学被问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

澎湃新闻记者 赵孟
2014-11-09 16:46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刘敏如是第二届“国医大师”当选者中唯一的女性。

       【个人简介】

        刘敏如,1933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委、“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2002年应香港人才输入计划之邀,于香港东华三院--香港大学中医药临床教研中心工作。2014年10月30日,刘敏如获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听到电视收音机里那些江湖骗子宣传夸张的中医疗法,我经常很生气”,刘敏如音调拉高,顿了顿说,“准确地说是愤慨”。

        “我好几次直接打电话到北京投诉,我说你们这样搞,中医还怎么发展?”这位82岁的老中医又把声音提高了一个分贝。

        11月3日,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国医大师”刘敏如的媒体见面会上,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问她,如何看待近些年流行的江湖大师,刘敏如坦言,“这个问题问到心坎上了”。

        刘敏如是第二届“国医大师”当选者中唯一一名女性。出现在媒体见面会上的她身披长衫、精神矍铄,胸前那枚金色的硕大奖章格外耀眼。

        “以前(对中医)还有些担心,现在比年轻人还有激情了”。说到未来的规划,这位82岁的老人似乎在筹划一张新蓝图,“我现在是‘国医大师’,就要捍卫中医的尊严”,她说。

中医的国际地位尚未确立

        见面会当天,四川省副省长陈文华竖起拇指,夸她是中国妇产领域的权威。

        刘敏如在中医药妇科学术研究、临床、教学等多方面都取得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在经、带、胎、产、乳等中医女子生理学术研究领域有独到建树。

        见面会上,各种赞誉纷至沓来,刘敏如谦虚接纳并报以感谢。说到自己研究的领域时,她的话匣子突然打开,中西医之争、从医感受、中医发展、未来规划,两小时的见面会让她有些意犹未尽,“中医被很多人误解,你们要好好去宣传”。

        “你吃了我这个祖传偏方就好,不吃就一定不行,(说这话的)这类人多半是骗子。”在刘敏如看来,很多人对中医有偏见要么是望文生义,要么是断章取义,“都没有触摸到中医的精髓”。

        “中医是一个整套的系统理论,不是选取一两句话那么简单。”言罢,她停下来指着自己的得意门生,成都某医院院长陆华提醒说,“听见没有,以后你们出去不能这样说,我可没这样教过你们”。

        她说,在中医圈子里,同行们根本不把那些江湖大师放在眼里,无奈舆论常常传播一些他们的言论,而老中医们又往往潜心研究自己的领域,无暇也不愿意抛头露面来解释。客观上,造成了一些人对中医的偏见。

        实际上,偏见不仅存在于国内,在国际上,中医的地位也尚未确立。刘敏如在香港工作多年,目睹香港的中医事业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却依旧未获得主流舆论认可,这让她有些不平。

        在香港,病人找中医看病,往往先不说自己有病,而是让中医生开点调理的药物,“因为他们没有接纳中医,不觉得你这个可以治病”。

        刘敏如说,中医在香港也要低人一等,不叫“doctor”,而叫“医师”,称呼的差异也反映了社会的态度。

        不仅如此,中医在科研方面也受诸多限制。她经常到国外去讲学,尴尬时有发生。“他们听到这个人讲的不错,首先就问,你是日本的吗?我说不是,他们又问,那是韩国的吗?”刘敏如有时候也会生气,有一次她直截了当的告诉对方,“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在她看来,这也是外国人的偏见。刘敏如承认,中医在某些领域与日韩国家存在差距,但“研究中医最好的地方还是在中国。”

“只有把自己的轨道坐稳,别人才会认可”

        事实上,刘敏如正是带着“弘扬中医,祛邪扶正”的使命感来到香港。

        12年前,已经70高龄的她受聘于香港东华三院——香港大学中医药临床教研中心,这在当时令许多人无法理解。“她在国内有名誉、有地位,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居然统统放下,只身带着一个博士来香港”,刘敏如的一位香港同事感到“不可思议”。

        但在刘敏如看来,香港是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去那里“布道”,就是为了拓展中医的疆域,扭转偏见。

        如今她已经年届耄耋,还在尽一个医生的天职——每周3天坐诊,每天平均接诊10位病人。

        刘敏如在香港的同事黄展玲说,刘敏如常常指导学生说,“能看一个(患者)算一个”。

        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仁厚的医德,刘敏如在香港获得许多人的认可。知名主持人吴小莉就将刘敏如誉为“全家的健康保护神”。

        尽管是中医文化忠诚的继承者和布道人,但刘敏如绝非抱残守缺的守旧人士。

        “老师治学态度开放而严谨。”她的学生谭万信评价说,刘敏如不同意将中医学固守在经验阶段之上的“原始保守型”或“崇古型”,相反,她在多种场合呼吁中医学发展要在继承传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中医学的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

        弟子陆华回忆,老师的思维比较超前,她在多年前就提倡中医药科学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89年陆华考刘敏如的研究生,刘敏如当时出了两道题目:第一道是“什么叫科研”,第二道是“科研有哪三性”。

        不过,刘敏如并不认同盲目地将中医与西医“接轨”。

        “国外没有中医药的轨道,我们一厢情愿去接,他大你小、他强你弱,结果可想而知。只有把我们自己的轨道坐稳当,别人才会认可我们。”在她看来,西方医学与中医药学内容、形式、标准、规格都不同,是无法完全接轨的,除非改造一方或重新“倒模”。

        这次去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刘敏如是现场三位发言人之一。她认为,“国医大师”的评选是对中医的认可,“论接轨,应是外国向我们接轨。”她说,相信有这一天。

提倡“圆桌型”学术传承

        中医要发展,除了推广,还重在传承。在弟子谭万信看来,刘敏如做得无可挑剔。

        他回忆说,德高望重的已故老中医唐伯渊,因生前兼职从事中医管理工作,学术未能得到有效传承。文革后期,唐伯渊年事已高,学术传承迫在眉睫,刘敏如每周定期带着学生前往唐老家中,聆听教诲,并收集他的临床手迹,历时约半年,终于整理出《唐伯渊医案》。

        在谭万信读研时,刘敏如是全校以“严”闻名的老师,也以“巧”著称。

        她常常不定期地召集学子们到她家中去座谈聊天,有针对性地就学术研究内容提问,有时问题层次深,学生们未充分思考,回答欠佳,刘敏如就会毫不客气地当面批评,此时,有“经验”的学生们会借故溜走,在外面定定神,松缓一下再返回来受教。

        此次去北京受奖后,刘敏如对中医的传承又有了新的想法。她针对目前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及传承方式中的不足,提出经验传承应用“圆桌型”和“分病种型”两种模式。

        “圆桌型”方式即改变以前老中医一个人传授经验,而代之以老中青三代人,一起诊疗病情的模式,“这其实是集思广益,因为年轻人身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刘敏如说。

        “分病种型”方式就是给研究室成员制定研究方向,结合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及专业方向,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病种进行研究和对患者的跟踪诊疗,做到因材施教。

        目前,成都中医药大学正在考虑设立“国医大师”工作室。刘敏如希望以此为平台,改变以前中医作坊式的、老师带徒弟的垂直传承方式,横向辐射传播,“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传播中医文化和技艺。”

        澎湃新闻了解到,该工作室由一位副校长牵头筹建,预计明年下半年可以落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