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双十一”抢购大战在即,质检总局扮“神秘买家”抽检电商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周辰
2014-11-10 13:28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官网透露,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质检总局将在“双十一”期间以“神秘买家”身份买样抽查。 CFP 图

        “双十一”期间,国家质检总局将扮演“神秘买家”。

        11月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官网透露,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质检总局将在“双十一”期间以“神秘买家”身份买样抽查。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检索发现,这并非“神秘买家”首次出击。10月24日,质检总局网公布了一份质量监督公告,“神秘买家”从电商平台买样或从物流仓库集中抽样,结果显示,网络销售的儿童玩具、服装、鞋类、背提包和小家电等,合格率只有73.9%。

        11月9日,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蒲永健向澎湃新闻表示,质检总局扮演“神秘买家”能起到一定威慑作用。政府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投诉机制,方便消费者投诉,彻底扫除不良卖家的侥幸心理。

电子商务产品近三成不合格

        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产业规模达到10.2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85万亿元。2014年前三季度,网络零售交易额达1.8万亿元,同比增长49.9%。

        但是,在10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2014年儿童玩具等14种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抽查公告,结果显示网络销售的儿童玩具、服装、鞋类、背提包和小家电等,合格率只有73.9%。

        质检总局此次抽检,采取“神秘买家”方式(工作人员扮成普通顾客),从天猫、京东、苏宁、亚马逊、当当、1号店、凡客等电商平台抽取了359家企业生产的502批次电子商务产品。

        接受抽检的502批次产品中共有110家企业生产的131批次产品不合格。皮鞋、毛绒布制玩具、羊绒针织服装、背提包、休闲服装(机织)、移动式插座和室内加热器等7种产品的不合格产品检出率均在30%以上,其中就包括康佳、容声、凡客诚品等一线知名品牌。

        质检总局称,今年“双十一”期间将再次组织开展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重点是消费者投诉较多且今年上半年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合格率较低的日用消费品。

“神秘买家”身份揭秘

        据中国质量报6月份的一则报道披露,“神秘买家”真实的身份是位于杭州的质检总局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一些年轻人。

        报道称,“神秘买家”负责购买大数据分析出来的电商产品,然后通过与商户聊天留下部分网上信息证据,收到包裹后取证再送检。

        抽样人员小任(化名)——也是一个神秘买家说:“作为神秘买家,与电商沟通是要有技巧的,不仅要套取相关证据信息,同时又不能让对方感觉太专业,否则商户会有警惕性,有时就会导致交易失败。”

        证据保存是最重要的执法环节,这占据了工作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报道称,抽样时要有完整的证据保存,包括产品详情截图、订单详情截图、聊天记录截图、物流信息图。收到包裹时要检验入库,只有物流信息完全符合记录的才能成功入库,入库后要取证、拆包,样品状态正常后录入信息、贴打标码、打印产品图片、贴封条。再按照承检机构分类摆放,待送检。在这里也要有证据保存,包括未拆封包裹正面照片、未拆封包裹反面照片、快递单近照,已拆封样品照片,封印打包后整体照片。中心有一个专门的拆包取证室,在这里有视频监控,可以全程拍下工作人员取证的经过。报道称,抽样人员在整理产品证据信息时,每一项产品后面都跟着长达43项的信息内容。

专家建议建立网络互动平台

        “政府可以给电子商务卖家带来威慑。个人消费者却很被动,最后只能在微博上骂几句。” 蒲永健说,政府的威慑作用很有必要。一些不顾信誉的中小企业都“骗一把算一把”,这样可能会毁掉电子商务。

        蒲永健认为“神秘买家”抽检质量问题还不够,这还是一种碰运气的方法,“买到算我倒霉,没买到就算我过关了”,无法起到完全的监督作用。

        蒲永健称,政府可以更主动,建立一个互动的平台,让消费者进行投诉,彻底扫除不良卖家的侥幸心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