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独家 |皮凯蒂来了:2014年全球最红学者怎么看中国

澎湃新闻记者 张博
2014-11-12 08:54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2014年全球最红的学者来中国了。第一站——上海。
        11日傍晚6点,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携妻子茱莉亚从巴黎飞抵上海浦东机场,开始为期6天的中国行。尽管此行不是皮凯蒂第一次来华,却是他成名之后首次来中国,可说是万众瞩目,各方媒体蓄势待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第一时间奔赴机场,在接机车上进行独家专访,带来皮凯蒂最新的观点和想法。
托马斯·皮凯蒂手捧鲜花和妻子茱莉亚在浦东机场停车场。澎湃新闻 张博 图

        皮凯蒂本次行程主要是受中信出版社的邀请,出席本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信年度重头戏“前沿论坛”,并担任首席嘉宾。

        巴黎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著作《21 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英译本今年3月甫一上架,洛阳纸贵,一个月后亚马逊即告脱销,4月下旬更登上亚马逊图书销量榜榜首。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在自己的专栏一个月内连发三篇文章热情推荐,在《纽约书评》撰写长篇书评予以评介,称赞皮凯蒂是“收入与财富不平等方面世界顶尖的专家”,又说 “《21世纪资本论》可能是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正在倒退回‘世袭资本主义’的年代。在这样的制度下,经济的制高点不仅由财富决定,更由承袭的财富决定,因而出身的重要性要高过后天的努力和才能”。正因为“世袭资本主义”的特点,是由出身而非才能和努力决定经济地位,也有中文译者将其译为“拼爹资本主义”。
        围绕《21 世纪资本论》的研讨会在美国各大高校频繁展开,场面爆棚。这股“皮凯蒂热”在美国兴起后,迅速波及欧洲、南美甚至亚洲,日本、韩国经济学术界纷纷慕名邀请皮凯蒂。9月中旬,《21世纪资本论》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发行。早在该书正式出版之前,国内已有各种试读本、局部试译本、国外媒体的评论文集以及对皮凯蒂的访谈录等等,在坊间热传。 
皮凯蒂和妻子在下榻酒店。澎湃新闻 张博 图

        那么,这样一位红透全球、经常被拿来和马克思相提并论的经济学家究竟是谁?

        皮凯蒂1971年5月7日出生在巴黎。18岁时,他考上巴黎高师,不到两年便提前获得数学教师资格证书。随后,他进入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22岁便获得EHESS和伦敦经济学院的双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年度最佳。年纪轻轻就收到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聘书,赴美执教。
        1995年,皮凯蒂重返巴黎。2000年,29岁的他晋升EHESS经济学教授。2005年,他参与创建了巴黎经济学院,不到十年时间,据报道,在2014年9月的一项调查中,“巴黎经济学院在全球商学院中排名第七,在欧洲排名第二。”2013年他在法国出版《21世纪资本论》,次年英文版上市,旋即名满天下。
        11小时的飞行并未令皮凯蒂显露疲态。“这趟航班时间特别好!从巴黎起飞是晚上11点多接近凌晨了,登机后正好可以睡觉,好好休息。”面对镜头他的确神采奕奕,快到浦东陆家嘴时他频频凑近车窗兴致勃勃观望街景,回答记者有深有浅的提问时思维敏捷、耐心有致。在访谈后半程,他一直握着身旁妻子的手,趁问答间隙回头简短问候她,或者只是回眸一望,一个微笑。

        主办方请的司机是一位英语流利的上海小伙儿。他并非学界中人,却是皮凯蒂的粉丝,自购九本中文版《21世纪资本论》请皮凯蒂签名。这也是皮凯蒂第一次看到中文版的实物书,眼睛一亮,欣然同意,就着车内昏暗的灯光一本本书写起来。他签完最后一本拿在手里,反复翻看摩挲。并不识中文的他,一会儿翻到第一章指着章节标题请记者译成英文,一会儿翻到某幅图表和妻子用法语讨论几句,又问人民币定价是多少、换算成欧元是多少,最后看了下页数(740页)说和英文版差不多数量。满脸的欣喜和甜蜜。

皮凯蒂在接机车上为司机签名,司机是他的粉丝。澎湃新闻 张博 图

        这位曾称赞“邓小平是社会主义阵营中为数不多的务实领导人”的当红学者,他对中国印象如何?他如何看待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广受关注,尤其是在中国的走红?面对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状况他有何良策?让我们来听听皮凯蒂的回答。

        澎湃新闻:这是您第一次来中国么?

        皮凯蒂:这是我第四次来中国。第一次是2004年,我去北京开会,然后来了上海,还去了西安,一共在中国待了五周。第二次是2011年,我和我太太一起来的,也是开会。第三次是去年,在香港参加了一个会议。
        澎湃新闻:您之前对中国主要的印象是什么呢?是古老的帝国,还是占领巴黎奢侈品商店疯狂购物的观光客?
        皮凯蒂:十年前我第一次来中国时,就已经对其发展程度之现代印象深刻。虽然来过三次了,我还是觉得对中国了解太少。而巴黎的观光客……是的,我也很爱巴黎,国际化的大都市,很多人喜欢去那里旅游。我觉得这样挺好,彼此增进了解。对了,我大一点的女儿17岁了,在学校也在上中文课,我觉得非常好,能和中国有所关联。
        澎湃新闻:您的《21世纪资本论》风靡全球。如此大部头学术著作,在美国跃居第一畅销书,在中国您比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更有名。此书出版前您是否预料到会这么受欢迎呢?
        皮凯蒂:我当然很乐意看到我的书能成功。这本书在中国,在韩国,在欧洲很多国家也都翻译出版了,看起来在每个国家的反响都不错。这本书想做的是给出大量的史料信息来分析财富、收入不平等的问题,我想每一个人都能读得懂。因为这不只是一个经济学的专业问题,还事关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公共领域。我很高兴看到大家一起来关注议论这个话题,我希望更多公众来思考这个问题。
        澎湃新闻:世界范围内的走红有没有给您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皮凯蒂:我想这个问题应该问茱莉亚(回头看妻子,笑)。我认为没什么改变,我依然在巴黎和我的妻子、三个女儿一起过寻常日子,偶尔度个假,就像大多数法国人会做的那样。
        澎湃新闻:您觉得您的书在全球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您觉得在中国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和世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您知道,在中国批评资本主义总是在舆论中大受欢迎的。
        皮凯蒂:哦,在中国还有这回事?嗯,我的确很期待听到中国读者对我这本书的讨论,我认为中国的读者肯定会和美国或欧洲的读者很不一样。《21世纪资本论》在出中文版的时候我还特意写了一个前言,这在其它任何国家的版本中都是没有的。
        尽管美国和欧洲两边的情况也不一样,比如美国日益加剧的不平等比欧洲严重很多,而欧洲有自己的问题比如公债危机。我觉得中国的情况更复杂一些。众所周知,中国保持了好多年GDP的高增速,财富增长惊人,但这样的状态不可能永远持续。不平等问题也势必会引发关注。而我在书中试图讨论的议题之一就是收入与财富数据的透明度。中国一方面经济高增长,一方面不平等加剧,但却很难获得可靠的数据信息来分析和应对这些问题。当然,想要获取这一类数据在哪儿都不容易。

        我想如果能拥有更透明、更先进的财政税收系统,能获取更可靠的收入数据信息,中国会受益匪浅。

        我觉得中国应该和欧洲多沟通,互相增进交流与合作,这对彼此都会是获益良多。我想中国不应该以俄罗斯为榜样,不应该走那样的革命道路,而因从类似这样的信息方面的透明慢慢做起。

        澎湃新闻:您会在未来的研究中涉及中国么?

        皮凯蒂:哦,当然会。我非常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在未来研究中国的收入与财富课题。目前我已经和一些中国的经济学家建立了联系。去年我在香港参加了一个很有趣的会,会上有来自北京、青岛、成都、宁波等中国各大城市的数据报告。我发现很有意思的是,中国现在似乎可以很自由地开展一些调查、收集数据的事了,在我看来已相对比较开放。与此同时,我觉得社会层面的数据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政府的参与,提供更扎实更详实的数据资料。

        我出版了这本书的一个好处是,已经吸引了更多国家加入了我们的数据库。像韩国、巴西、墨西哥等,在我写书的时候还没有能够得到相关数据,但书出版后他们都愿意为我提供数据。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国家加入,比如中国。

        澎湃新闻:您认为资本主义将来会终结么,被某种更好的系统所取代?还是您认为资本主义本身会是一种“历史的终结”?

        皮凯蒂:我认为已然有几种不同的资本主义存在了。但随着全球资本主义的演化,我们各方面都紧密相连。比如我喜欢举的例子,金融方面的透明度。欧洲,中国,美国等各方尽管各自的体系不同,但都需要更多的合作,因为我们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如何实现更多的平等,减少不平等,如何实现社会正义。

        澎湃新闻:关于您的书,讨论者众。有左派说你对资本主义仍抱有幻想,右派说你过于激进搞乌托邦,您怎么看?

        皮凯蒂:你知道,我属于“后冷战”的一代,不太会受苏联政权的阴影影响。我思考时更注重实际,如何让资本主义更好地运转。我想问题可能在于,很多人依然活在冷战中,而我不是。所以问题在他们,不在我。

        澎湃新闻:我们知道您在学术上成绩斐然。此外在2005年还创办了巴黎经济学院,担任一些行政职务,主持院务。2007年您还曾为社会党罗亚尔女士竞选总统的团队担任外围的经济政策顾问。这种种角色中,您自己最喜欢哪种?
        皮凯蒂:毫无疑问是学者。这是我的最爱,也是我所擅长的。

        我相信书籍和思想的力量。我认为学者能为改善这个世界所做的贡献至少不输于政治家。有时候政客只会顺从大众的意见,而学者能有所坚守。

        澎湃新闻:我们在您的书中读到许多对文学的引用,比如巴尔扎克和奥斯汀的小说。这是因为您是一位文学爱好者,还是一种学术写作的手法?
        皮凯蒂:首先我的确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没有文学方面的天赋,但我的确喜欢文学。同时,这是一种历史信息的获取方法。比如我无法回到18世纪去生活去观察,但当时又没有现代社会的数据档案系统,这时,文学便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生活无可替代的记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