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互联网三论之一:越过长城,联入世界

2014-11-17 19:34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1987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当年9月14日21时07分,中国人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像是中国写给世界的浪漫的情诗: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越过长城,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5年后,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起普及互联网应用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项目,试图把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植入美国的经济和社会。1999年,互联网概念在美国股市催生了一轮泡沫,繁荣从美国溢出,包括中国在内,都开始兴起互联网创业的潮流。

        2001年,纳斯达克的互联网泡沫开始破裂,但资本的短暂后退并没有遏制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发展势头。中国早期互联网项目中,有一些在泡沫中破产,最终归于沉寂,有一些幸存下来并壮大了自己,其中包括搜狐、腾讯、网易和新浪,以及那时候还是以传销话语出现的阿里巴巴。13年后,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尽管人们对阿里巴巴的公司治理结构心存疑虑,但它仍然创造了IPO历史记录。

        2014年11月19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将在浙江乌镇召开。第一次互联网浪潮中的幸存者将成为耀眼的明星。

        解释成功比缔造成功要容易很多,因为成功会说明自己。据说,阿里巴巴的灵感来自于一种古老的商品:黄页,也即附有联系方式的名录。马云认为,互联网上也应该有一本黄页,让经销商能够找到供货商,消费者能找到经销商。结果,前者带来了阿里巴巴,而后者孵化出了淘宝。

        马云的设想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贸易原则非常吻合,以至于中国加入WTO之后,马云带领自己的团队加入了中国商务部,从事贸易信息服务。这份短暂的工作非常能说明互联网因素在21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通过信息的汇总和分发,促使资源匹配。

        从技术和政治演进的角度说,互联网兴起与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潮流合拍。“冷战”结束初期,全球化前景比任何时期都要可靠。和平重新降临,经济增长成为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凡是致力于改善经济表现的国家,都愿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全球分工格局,WTO在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到了1990年代末,经过痛苦的转型,新的制造业中心逐渐在中国形成。对互联网的大规模投资,凸显并维系了中国的比较优势。

        促进信息交流、降低交易成本,是web 1.0的核心。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商用,在全球范围内重建了供求关系。基本上全世界都从中受益,但受益最多的是新兴经济体。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已经形成了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向其他国家扩散的格局,不发达国家几乎不可能追赶西方国家的步伐。但互联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使得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后发国家,能够在零基础上快速起步,缩小自己在技术水平特别是应用规模方面的差距。这重塑了世界。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