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拍出了载入史册的《毕业生》,但电影对他来说只是玩票

澎湃新闻记者 张喆
2014-11-21 08:25
来源:澎湃新闻
逝者 >
字号

著名导演迈克·尼科尔斯。

        当地时间11月19日,著名导演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去世,享年83岁。

        1968年,他凭电影《毕业生》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部由达斯汀·霍夫曼与安妮·班克罗夫特主演的电影在改革开放之初引进中国,一度引起轰动。尼科尔斯因执导此片而在中国广为人知。

        事实上,尼科尔斯在美国演艺界的成就堪称传奇,他是为数不多的,包揽艾美奖、托尼奖、奥斯卡奖与格莱美奖四大满贯的艺术巨擘。其中代表美国电影最高成就的奥斯卡奖1次,代表美国音乐最高成就的格莱美奖1次,代表美国电视剧最高成就的艾美奖4次,代表美国戏剧最高成就的托尼奖则高达9次,得奖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2012年。他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始终在美国娱乐工业中打拼,可谓是见证了二战后美国流行文化变迁的“活化石”。此外,他还获得美国电影学会、肯尼迪中心等机构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尼科尔斯离世的消息,是由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总裁詹姆斯·高尔德斯顿(James Goldston)对ABC全体员工的群发邮件中宣布的,他在电邮中说,尼科尔斯在当地时间周三夜死于心脏骤停。他形容尼科尔斯是“一个真正的梦想家”。

        尼科尔斯的私人葬礼将于本周进行,其家人表示,公共纪念活动会在本周晚些时候举行。

        之所以由ABC方面代尼科尔斯家族宣布其死讯,因尼科尔斯与ABC渊源颇深,不仅他执导拍摄的电视电影大多在ABC电视网播出,也因其与ABC当家主播戴安娜·索耶尔(Diane Sawyer)结为夫妇,在与索耶尔结合前,尼科尔斯还有另外三段婚姻。他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承认,他的许多创作灵感来源于其纷繁复杂的人生经历。

        尼科尔斯1931年11月6日生于德国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他出生时的名字叫米哈伊尔·伊戈尔·佩什考斯基(Mikhail Igor Peschkowsky)。尼科尔斯的父亲保罗出生在奥匈帝国时代的维也纳,后移民去了沙俄,在西伯利亚开矿成为富翁,但在十月革命后迁居德国,在柏林保罗娶了当地的犹太女子布里吉特为妻。尼科尔斯母亲的爷爷与外公分别是德国无政府主义者古斯塔夫·兰道尔(Gustav Landauer)与德国戏剧家赫德维希·拉赫曼(Hedwig Lachmann),正因此他与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论起来是表兄弟关系。

        不过名人家亲戚并未对尼科尔斯一家在德国的生活带来任何便利,保罗很快发现,他的流离生活远未结束。1938年纳粹分子在德国大肆拘捕犹太人,保罗先逃到了纽约,随后托家人将时年7岁的尼科尔斯及其3岁的弟弟罗伯特接到了美国。

        1996年,尼科尔斯在一次采访中回忆起初到纽约的情景,当时他就只会两句英语:“我不会讲英语”(I don't speak English)和“请别亲我”(Please don't kiss me)。

        很快尼科尔斯就融入了美国社会,但他直到1944年才归化为美国公民,而直到去世他的英语口音中还夹杂着德国腔,尼科尔斯对此不以为然,他总说自己是纽约客,是世界之都的公民。不过,尼科尔斯的艺术之路起点是在芝加哥,因其未能顺利进入纽约大学,转而去了芝加哥大学的预读班,在那里,他对艺术的兴趣逐渐萌芽,也是在那里,他认识了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李与尼科尔斯亦师亦友,而李的门徒还包括了马龙·白兰度、艾尔·派西诺、罗伯特·德尼罗、玛丽莲·梦露、保罗·纽曼、达斯汀·霍夫曼、梅丽尔·斯特里普等。正是进入了李的圈子,给尼科尔斯打开了进入好莱坞与百老汇的敲门砖。

        凭着自身天赋与努力,尼科尔斯在1966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超级明星”以及“美国各大剧院最愿与之合作的导演”。就是在这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尼科尔斯于1966年导出了他在电影上的代表作《毕业生》,这部电影当年斩获5000万美元票房,是1967年全球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也是截至1967年止,好莱坞电影单片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

电影《毕业生》海报。

        《毕业生》根据查尔斯·韦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通过描写大学毕业生本恩(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爱情经历,体现了青年人的成长以及对成人社会的反抗。

        事实上,这部电影1966年3月就已完成大部分拍摄,但直到1967年12月21日才在北美公映。而它上映正逢其时,当时因越南战争,美国年轻人中弥漫着反战情绪,他们对于保守、固执的成人社会感到不满,而霍夫曼扮演的角色寄予了年轻人反抗的力量。

        尼科尔斯承认自己对于美国社会有着极强的洞察力,他说起初他并不认为《毕业生》会闹出什么动静,“直到我看了完片之后,我才对自己说,这电影搞不好会载入史册的。”2005年,他在一次采访中说。

        纵观尼科尔斯一生,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百老汇的舞台上,涉足音乐、电影及电视剧多少都是受人之托,虽不能说是完全“玩票”之作,但他始终认为舞台才是高于一切的艺术殿堂。不过大师无心插柳也往往能够柳成荫,比如他获得的4个艾美奖奖项都是在本世纪初,2001年他凭最佳电视电影奖的《深知我心》(Wit)、2003年他又凭最佳迷你剧奖的《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两次获得最佳迷你剧、电视电影、电视特别单元导演奖。不过,尼科尔斯对艾美奖剧情类、喜剧类以及迷你剧等繁杂的分类感到不屑,他说,“《哈姆雷特》要比许多百老汇喜剧的笑点多。”

        尼科尔斯在好莱坞富有、有人缘,他与众多明星是好友,也多次成为历任美国总统的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座上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