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行走| 科索沃之三:一桥分裂南北

孔寒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014-11-28 08:51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桥的本来含义是温馨的,可以将河流、海峡等天然障碍两端的道路连接在一起,使天堑变通途。但是,科索沃第二大城市米特罗维察的桥不是把伊巴尔河的两岸连在一起,而是使原本的通途变成了难以逾越的天堑。

        米特罗维察是位于科索沃北部的一座小城,人口七万左右,北部挨着塞尔维亚。伊巴尔河起源于科索沃境内的莫克拉山脉,从西向东穿过米特罗维察市区。伊巴尔河不宽,所以,大桥也不长,根据我的步量和目测也就百八十米左右。

        1999年科索沃战争之前,米特罗维察没有什么名气,但那是福份,因为城市没有分裂,阿族人和塞族人大体上是和睦地混居在一起,过着大体平安的日子。战争之后,米特罗维察逐渐有了名气,但在这种“名气”之下却是城市的分裂和居民间的冲突。北约轰炸南联盟极大地恶化的阿族人和塞族人之间的关系,前者要科索沃摆脱塞尔维亚而独立,后者坚决反对科索沃离开塞尔维亚。

        2008年科索沃宣布“独立”之后,塞族人也试图从科索沃分离出去,单独在塞族聚居区举行地方选举。科索沃的塞族人开始向大桥之北集中,而阿族人则占据了大桥以南,伊巴尔河成了巴尔干半岛上的“三八线”和“柏林墙”,米特罗维察则成了科索沃中的科索沃。与此同时,阿族人和塞族人之间的和睦不再,取而代之的冲突、流血和死亡。北约不得不派近两万人的部队在这里维持和平,参加的国家多达十几个。

从南侧拍摄的桥。       

        伊巴尔何就阿族人和塞族人冲突的成了“楚河汉界”,发生流血冲突事件不胜枚举,在网络上以“米特罗维察”为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几乎全都是这方面的内容。下面的是2010年媒体报道过的两件事:

        5月30日,二千多名阿族居民举着阿尔巴尼亚国旗在米特罗维察大桥南侧抗议塞族聚居区的地方选举,而大批塞族人举着塞尔维亚国旗聚集在大桥北岸,双方互掷石块进行攻击,最后是国际维和部队和欧盟警察部队封锁了大桥,用催泪瓦斯和胡椒喷雾剂驱散了大桥两端示威的人群。

        同年9月11日,土耳其蓝球队在世锦赛上险胜塞尔维亚队进入决赛,米特罗维察的阿族人在桥南端进行庆祝,引起桥北的塞族人的强烈不满,于是在桥上发生冲突,造成多人受伤。至于说今天一个塞族人被枪杀,明天一个阿族人遭攻击,维和士兵与塞族或阿族的激进青年发生暴力冲突之类的消息,米持罗维察几乎就没有断过。就在2014年1月,一个年仅35岁的塞族议员在这儿被暗杀。

        伊巴尔河上的这座桥已不是通途了,大桥北端的塞族一侧已被碎砖乱土和水泥墩阻断了,南端的阿族一侧虽然主路没有被阻,但两边的店铺去都用铁皮围着。米特罗维察大桥中间是双向的机动车道,两边是人行道。由于桥北小山一般的堆砌物,不用说汽车,就是行人也能只从它们边上的人行道勉强通过。好在南来北往的人不多,除了观光的外国人,偶尔有三三俩俩手提杂货的中老年妇女,看上去是买日用品的人。

        
从北侧拍摄的桥。       

        大桥的南侧有一个维和部队的岗楼和一辆军车,好向个荷枪实弹的维和军人站在那里。大桥中间那通向河道观光台的入口入,也有两个全副武装的维和士兵。陪同参观的朋友告诉我,直到目前,科索沃的安全仍然依靠维和部队,科索沃没有自己的安全部队,警察的职能只是处理一些民事纠纷。

        至少从外表上看,米特罗维察大桥还是完整的,看不到严重受损的地方。但是,南北障碍物堆得到处都是,大桥的破旧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城市中的桥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漂亮景点,甚至是它美丽的象征。可是,米特罗维察大桥即是一个却令人唏嘘和痛心的地方。桥的上下有许多涂鸦,其中一句用变形英文写的“我们爱和平”特别令人感动。透过它,人们可以想象出饱受冲突之苦的民众有一种超越民族的和平期盼。

        大桥的南北都很繁华,路两边都是五六层甚至十来层的高楼,但都不算新,路上的行人熙熙攘攘集。转完米特罗维察城区之后,我得到的突出印象是,大桥连接的似乎不是一个城市,而好像是两个国家。阿族人占据的南边挂的是科索沃国旗和阿尔巴尼亚的国旗,大街两旁商铺的标牌、广告等也都是阿尔巴尼亚文字,走在路的妇女多半都用围巾包着头,有的还穿着长袍。所有这些与一座有两个喧礼塔的大清真寺遥相呼应,民族的、地域的特点非常明显。大桥的北端更是如此。桥头有一座黑色大理石纪念碑,碑身刻满人名,上头是东政教的十字架和圣像。过一条马路,有一个不大的街心广场,周边是街道、商铺和居民楼。

        
桥北侧塞族雕像与塞尔维亚国旗。       

        原本统一的城市为什么分裂?两个本来和谐的民族为什么水火不容?民族与宗教有区别由来已久,所谓历史恩怨也非近一二十年才有的事,在以往几十几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阿塞两族不能说没有任何隔阂,但肯定不是像现在这样对立。是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不仅揭开了两族之间往日的伤疤,而且不断往上面撤盐。于是,民族、宗教以及原本已趋淡化的历史恩怨都被现实政治所利用,国内政客以此谋求自己的地位和名利,而国际政客则以此扩大自己的地区渗透。获益者是少数,而饱受冲突与暴力之害的却是大多数阿族和塞族的平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