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历史上,私盐比官盐便宜,质量也好一些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14-11-26 11:3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汉武帝时代的盐铁官营得算是计划经济下的国营企业,宋代很有点国企搞承包的意思,明代中叶以后,特别在废除纲法之后,虽然还有一些行政上的条条框框,大体上算是实现市场化了。”

清代的两淮盐票以及盐务制度。

        

        近日,政府部门首次对食盐专营取消传闻加以确认,雏形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食盐专营制度计划于2016年废止,2017年全面按照新的方案实行。那么,在这2600多年里,国家对食盐的控制是越来越严格还是逐步放松,禁与放对于普通百姓哪个更为便利,官盐和私盐在质量和价格上哪种更好?就这些问题,澎湃新闻专访了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史学者黄敬斌。

        黄敬斌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社会经济史、明清史,但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整体情况、对食盐专营发展脉络也有着长时间的关注和观察。代表作有《民生与家计:清初至民国时期江南居民的消费》。

        

        澎湃新闻:是不是从管仲开始,中国古代就有了食盐官营制度?

        黄敬斌:管仲在齐国推行食盐官营,其事见于《管子》,但我们对这个制度的内涵、政策延续的时间,很多问题仍然是不很清楚的。制度上比较清楚的,全国范围内实行的食盐官营政策,应该说起于汉武帝时期。

        

        澎湃新闻:明清时期,国家在食盐生产、运输、销售几个方面,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黄敬斌:这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而且实际内容相当复杂。简单地说,明代初期的食盐官营是控制比较严格的,食盐的生产由世袭的灶户来承担。灶户的产品不是拿到市场上去卖,而是完全由政府控制,相当于在服徭役。在销售上,明代初期采用开中法,商人运粮到边境供给军队,取得盐引,盐引就是贩盐的定额许可证。

        明代中期,开中法慢慢败坏,后来建立纲法(注:明万历以后所实行的商人垄断食盐运销制),少数盐商家族逐步独占了食盐销售的特许权,只要交够税,就享有盐业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对生产的控制也在慢慢放松,由灶户把盐产品完全交给官府,到有一部分产品可由自己支配,最后全部折纳货币,这和明代赋役制度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此后灶户从事食盐生产,对国家的经济义务则取得了税收的性质,这也为商人资本进入食盐生产开辟了道路。

        所以食盐管理制度在明代是由较全面的官营,逐步走向“官督民办”,除了收税、出售特许权,其他方面的控制都在慢慢放开。清代前中期大体上延续纲法,这一时期的扬州盐商在历史上的名声非常大,他们从世袭的垄断体制中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作为国家盐业政策的基石存在着。

        道光年间改行票盐法(注:即凭盐票运销食盐之法,其原则是,不问新商、旧商,只要交足盐课,即可领票运盐),主要是打破这些盐商家族的世袭垄断权,商人只要交盐税,即可贩运官盐,“官督民办”的性质则是没有变的。

        
1905年英美烟公司出品的烟画《官盐店》。

        澎湃新闻:明清的大盐商对地方或社会有无很大作用?

        黄敬斌:当然,现在在明清史的研究里这是一个大课题。包括士绅、商人在地方社会的作用,我们越来越加以肯定,从地方的史料中看到这些商人——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盐商,他们在地方积极参与到地方社会事务之中,如在灾荒赈济,修建城墙、桥梁、官府衙门等公共工程,以及办善堂等其他慈善事业,都有盐商在发挥重要作用。

        

        澎湃新闻:清代晚期私盐的泛滥非常严重?

        黄敬斌:私盐在中国盐业专营制度里一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从来没有很好地解决过,并不是到晚清才出现的。有些学术著作中也许会比较强调晚清私盐的泛滥,我觉得一方面是资料的问题,清代史料留存较多,所以我们知道得比较清楚。二是清代的官盐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一种特许经营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由官府控制盐,政府只要保证财政收入,对禁止私盐就不会太上心。最后一个情况,则是清代人口有较大的增长,而“体制内”的官盐供给相对是比较僵化的,缺口自然会有私盐来填补。

        

        澎湃新闻:私盐和官盐在价格和质量上有什么不同?

        黄敬斌:私盐价格当然比官盐便宜得多。质量上总体来说,私盐比官盐总归也要好一些。所以现在放开食盐专营,对于未来盐价的涨落大家会有一些争论,我认为垄断解除后,引入竞争,理论上价格肯定是下降的,质量上也不至于比以前差。

        

        澎湃新闻:历代往往在财政紧张时,就会在盐上做文章?

        黄敬斌:为什么要实行食盐官营?就是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啊!我们知道汉武帝穷兵黩武,搞得国家财政十分紧张,因此出台了很多“开源”的财政政策,盐铁官营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童书业先生写《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专门讲到汉武帝以后,盐铁官营的政策多有反复,昭帝时一度废除,后来马上又恢复,他说一旦国家财政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有人会打盐的主意。这话对于后世历代食盐官营政策的变迁来说,都是适用的。

        

        澎湃新闻:国家对盐的控制更多是出于经济因素,还是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也有考虑?

        黄敬斌:归根到底还是财政上的需要。按经济学上的讲法,食盐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很低的,价格无论多高,老百姓都没办法,必须吃盐。而且食盐又是资源性的,因此比较适合进行垄断经营和官营。

        当然也有这样的说法,比如说汉武帝搞盐铁官营是为了打击当时的大商人,“重农抑商”之类的,我个人的看法,中国古代王朝政府的施政理念没那么先进,会有意识地运用政策手段来追求一种意识形态化的经济目标。说到底还是政府没钱了,只好想办法搞钱。后来盐税的收入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就摆脱不掉对它的依赖。

        

        澎湃新闻:那么,明清时盐的税收能占到政府财政收入多少比重?

        黄敬斌:这个问题,根据不同渠道的材料、不同学者算出来的结论很不一样。现在网络上有些数字高得离谱,不是事实。就明清时期来说,黄仁宇(中国历史明史专家)估计16世纪晚期明朝政府的盐税总额是200万两白银,放在整个赋役体系里比较,这个数字并不太高。王业键(清代经济史研究专家)估计1753年清代的盐税,包括定额和附加税在内,总共是876.8万两,占当年国家税收总额的比重不到12%。

        因此,总的来说,近代以前,盐税一般都是居国家财政第二位的收入来源,但比之农业税,其地位还是有限的。

        
有关井盐制作的图片。

        澎湃新闻:历史上也有很多开放盐禁的时期,从百姓的角度来看,这种国营和允许私营哪个更方便?

        黄敬斌:当然是私营方便。读读《盐铁论》,里面有些描写就非常生动。汉武帝以前没有盐禁,算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时代,老百姓过得好好的,一实行盐铁官营,首先盐的质量就下降了,价格当然上升,购买又不方便,主管胥吏服务态度又差,还有强行摊派的情况,对老百姓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除了价高质劣之外,像明清的盐法实行产区和销售区的一一对应,两淮出产的盐只能在某几个省销售,两浙的只能卖到另外一些地方。前阵子也有跨地区买盐被罚款的新闻,媒体上一片批评之声,足见这种条块分割、行政壁垒的做法之不得人心。

        一旦放开盐禁,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由企业和商人自由组织生产和运销,这比官营体制无疑要灵活得多。价格上的优惠以外,百姓也有更多选择权,吃淮盐、浙盐还是井盐就可以选择了,不是说在浙江就只能吃浙盐。

        

        澎湃新闻:总体上来说,汉武帝之后到明清都有关于盐业专营的一些举措和改革,在政府控制程度上有没有什么规律?

        黄敬斌:我们观察历朝历代的食盐官营政策,基本上都是在实行的初期较为严格,随后则慢慢放松控制。

        刚才谈到明代是这样,汉代也是这样,宋代也有这样一个变化过程。葛金芳《南宋手工业史》里说到历代官营“禁榷”体制,对于生产、运输、批发、零售各个环节的控制,有多种具体的做法,或者各个环节都控制起来,或者放开其中的某些环节。比如汉武帝时代的官营,是每个环节都由政府直接控制,到清代,其实政府在各个环节都已经实质退出了,只是在收税或者出售经营权。

        因此也可以说,从汉代到清代,中国的食盐官营制度是越来越放开。

        这里有一个大的背景,政府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角色和地位,包括官府控制的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一般的看法是,它从中国历史上是逐步削弱的。另一方面,这样的变化趋势实际上也反映着,官营的体制是低效率的,无论是对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还是对于财政收入的获取来说都是如此。

        因此改革、变迁的方向总是放松政府的控制,增加民营的成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汉武帝时代的盐铁官营得算是计划经济下的国营企业,宋代很有点国企搞承包的意思,明代中叶以后,特别在废除纲法之后,虽然还有一些行政上的条条框框,大体上算是实现市场化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