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宣磊:城市更新要解密城市和土地的DNA

澎湃新闻记者 叶莺
2021-05-24 17:42
来源:澎湃新闻
城势 >
字号

“城市更新,最重要的是通过解密城市和土地的DNA,通过了解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来寻找它的未来,并最终回答一个问题:我们能为城市带来什么。”从事城市更新多年,上海联创城市更新院院长、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宣磊在接受澎湃记者采访时说。

宣磊参与过历史保护、产城融合更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工作,“所有这些都是城市更新不同的层面,城市更新,特别是有机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常态。”

古镇保护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新场古镇,是浦东新区唯一的“全国特色小镇”。2019年,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新场作为上海唯一入选的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宣磊和他的团队从2014年就在同济大学卢永毅教授的带领下开始参与新场古镇的保护与更新。

上海联创城市更新院院长、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宣磊

新场古镇,古称“石笋里”,素有“小小新场赛苏州”之美誉。唐末宋初,有村落和零星盐场,后来发展为下沙盐场的南场,是当时盐民用海水晒盐的场所。后来海滩慢慢退出去,这个盐场也逐渐成了盐民居住和交换商品的地方。在新场建镇之时,正值下沙盐场鼎盛时期,盐产量和盐灶之多,胜过浙西诸盐场。

“历史建筑保护是城市更新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其核心是价值保护,这些建筑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历史建筑保护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制度建设和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观念,即要把它承载的价值呈现给所有的人,包括游客、原住民,包括整个社会,让大家深刻认同历史的价值,才可能让全社会一起来参与保护。”宣磊说道。

他表示,目前很多江南古镇,原住民迁出,导致社会结构变化,大规模房地产化运作,致使古镇日趋同化。除了旅游内容雷同,古镇趋向同质化竞争,过度商业化更是致命伤。“其实,这都是因为大家看不到古镇的价值,比如原住民都不愿意住在古镇,商家为了经营,破墙开店,肆意破坏建筑等。如果大家都能正视到古镇的文脉和历史,这一问题就能解决。”

宣磊认为,对于古镇价值的挖掘与呈现是最为困难的,因为这个价值是多元的,既包括文化,也与经济和社区密切相关,甚至也涉及多方利益博弈。一旦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容易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古镇的人不愿意进行建筑保护,不高兴住在里面,放任建筑败坏,而越破旧之后越来越没有人居住。

“原汁原味的古镇风貌需要每一个人转变观念,探索和尊重其价值。”宣磊和他的团队坚持在新场古镇修旧如故、古今融合、以文兴镇,最大程度保护、修缮和恢复古镇风貌。

值得肯定的是,在与各方协调过程中,新场古镇正在探索一种激励的措施。比如,店家开店,如果不对建筑本体造成破坏,或者装修上和古镇风貌保护要求和谐统一,在业态上也具有一定文化、文创特色,相关部门就会进行一定的奖励,形成经济层面的激励。

既然是城市更新,那么有保护也要有更新。

宣磊告诉记者,“古镇保护是为什么?不是简单的陈列,人要在里面生存、传承,要做出新的东西。”他强调,古镇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是在大都市难觅的古风古韵,因此古镇要保护这种特色,与都市人文风情、世俗生活保持差异性。“要保护好各自独有的文化命脉。”

“我认为新场是代表了浦东最后乡愁的地方。”宣磊表示,从唐宋以来,这里就有人居住,经过元明清,新场见证了整个浦东的发展。镇上90%的古屋老宅都保护得很好,在新场至今保存着大小不一的100多户明清古宅院。

古建保护最终体现的是活态保护和有机更新。是运用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进行古镇的更新改造,追求自然与和谐,保留古镇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和完整性,延续古镇的文脉,保护古镇的特色。

“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建筑地域文化的代表性,独特性,挖掘历史建筑中潜在的价值,使古镇在保护和发展上得以传承。在保护与传承中要与居住者利益结合,与长远保护目的结合,与非物质文化结合,使其既满足新的使用要求,又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风格特色,并重视延续和完善外部场所空间。”宣磊表示,以他们为新场编制的历史风貌设计导则为主要内容的《新场意匠》一书,即将正式出版,希望可以推动新场文化价值认同的建立。

产城融合更新也是有机更新

除了历史保护,宣磊和他的团队目前正在探索一种新的城市更新类型——苏南模式背景下发展出来的城市工业片区的更新。

他向记者解释道,所谓“苏南模式”,指的是上世纪80、90年代初,苏南地区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其示范效应曾惠及全国农村经济制度变革和经济结构转变。“苏南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最初实践范式。

记者了解到,如今,像苏州、无锡等长三角地区,还有很多苏南模式下的城市工业片区。因为年代较早,大多接近主城区核心地块。在这些地块上,有大量的厂房、工人居住区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苏南这些城市工业片区,即保留了一定的生产力,也面临产业升级的挑战,更与城市的高品质发展产生了较多的矛盾,这些存量工业用地的再发展将为城镇建设提供不同维度的支撑。

宣磊告诉记者,与目前的一些老厂房改造不同,这样的城市工业片区的更新更看重的是产城融合发展。因此,不单单是空间上的拆改留建,更需要产业的转升腾退。需要与相关部门一同进行企业分析,产业策略调整,需要产业数据支撑,综合情况下,来重新规划和调整这片工业区。

宣磊做的片区更新,大致都在2-5平方公里的规模。以前类似这样的工业区更新,可能将土地性质改变,短期会带来很大收益。但是现在,通过对片区内的产业结构再调整,加入新的商业、配套、人才公寓等,实现产城融合,促进实体经济、城市功能、在园区发展、产业培育、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新的发展。“这其实是一种有机的城市融合,是更大范畴的有机更新。”宣磊说。

他表示,有机更新要注重城市研究。他和团队的工作基础,不仅仅要有设计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需要注重研究城市和地块的DNA,它的历史、它的未来。对于每一个项目,他们都要思考,这个项目能为城市带来什么。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更新,特别是有机更新已经是城市发展的常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追随时代发展,做好多元化经营,为城市公共性的提升出力。”宣磊总结道。

    责任编辑:梁大光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