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军报评“手撕鬼子”类影视剧:这是在毁坏我们民族的精神图谱

解放军报
2014-12-05 08:01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编者按】

        自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关于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的评论文章不断见诸报端,尤其是中央级媒体更是频频刊发文章,分析目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今天(12月5日)出版的解放军报有两篇文章涉及到军事文艺创作和评价问题。第一篇是解放军报记者专访军旅作家王树增。

        在访谈中,王树增表示,文艺工作座谈会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当前文艺领域有一些和时代发展不合拍的现象,比如,否定历史、否定崇高,包括艺术美学方面的低俗、媚俗现象。而“军事网络文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责任问题。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泄私愤”“抒小情”的问题,写日记可以,但必须负起社会责任。

        有些影视剧不够严谨,甚至出现了“手撕鬼子”、“日军佩戴我军资历章”等错误,王树增认为,这些现象就是在毁坏我们民族的精神图谱。“要搞垮一个民族,最便捷的方法是在精神上釜底抽薪。”影视剧和网络上恶搞军史、戏说历史、歪曲史实的现象属于社会的精神缺口。

        而同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拍历史题材电视剧,请多点敬畏之心和严肃态度》的评论文章。

        文章认为,近日在一部热播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我军07式资历章作为日军军服道具,挂在了“鬼子”胸前。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先前也时有发生。

        文章强调,并不想上纲上线去评价剧创人员的政治觉悟、民族道义、法规常识等。但单就这部热播剧而言,确实能让人对家国情仇产生共鸣。可是,一个道具安排细节的失误,却让人看了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

        文章指出,解放军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本应维护其标志符号使用的严肃性,怎能如此张冠李戴地胡乱使用,作为侵华日军的服饰道具来使用?

        文章列举的其他错误还包括:侵华日军驾驶解放后我军的59式坦克,新四军端起了AK47,国民党警察的帽子上缀钉着北洋政府五色五角军徽,等等。文章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究其原因,既非史料无据可查,也非道具成本过高,主要还是这些剧作的主创人员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心和对艺术的严肃态度。只有敬畏历史、认真对待细节、严守道德底线的作品,才能真正给人以正能量。

        以下为两篇文章全文:

军旅作家王树增
嘉宾名片:王树增

        军旅作家。技术三级,国家一级作家,现供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1901》、《1911》等。

        文艺是国家和民族前进的精神号角,军事文艺历来是时代最激昂的音符。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强军新征程上文艺使命重大。军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探索抓好军事网络文艺。近日,中国军网专访了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畅谈网络时代军事文艺本色,共话“养护”互联网的浩然之气。

        中国军网记者:延安文艺座谈会过去72年了,当前文艺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您此前参加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军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军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还专门提到“探索抓好军事网络文艺”。请谈谈您的理解。

        王树增:文艺工作座谈会对当代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人类文明发展好比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一个物质之轮,一个精神之轮,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必须同步,如果一个轮子转得快而另一个转得慢,这个车子会原地打转。当前文艺领域有一些和时代发展不合拍的现象,比如,否定历史、否定崇高,包括艺术美学方面的低俗、媚俗现象。互联网这个朝阳产业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网络文艺呈现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出现了鱼龙混杂之象。这些问题表面上是哲学问题、美学问题,深层次来讲,是社会精神状态的问题。说到“军事网络文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责任问题。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泄私愤”“抒小情”的问题,写日记可以,但是,只要是利用网络平台推出的作品,就属于社会精神产品的一部分,必须负起社会责任。

        中国军网记者:谈及责任,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对待历史不够严肃不负责任的影视剧,有人将其中的片段搬到了网上,引发热炒。比如:“手撕鬼子”“日军佩戴我军资历章”等。您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

        王树增:小时候,我的母亲会从房梁上小心翼翼地拿下来一本很旧的家谱,认认真真地告诉我,我们家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母亲会这样做?道理很简单:人活着要知道自己从哪儿来,要知道前辈们的生活状态,懂得自己“家谱”的人活得踏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想有出息,不应该有一本精神图谱吗?你刚才说的那些现象就是在毁坏我们民族的精神图谱。我说过一句话:“要搞垮一个民族,最便捷的方法是在精神上釜底抽薪。”影视剧和网络上恶搞军史、戏说历史、歪曲史实的现象属于社会的精神缺口。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问我,网上说黄继光是假的,您有何评论?当时我就坐不住了,黄继光的事迹千真万确:一、我第一次穿上军装就在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现在这支部队每天早上点名的时候,还要喊黄继光的名字,全连答“到”;二、我在写《朝鲜战争》时,尽可能勘察了战场,也尽可能完整地搜集这方面的史料;三、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位英雄,我采访了大量和他有关的人,甚至采访到把英雄破碎的遗体从山上背下来的志愿军女卫生员。

        中国军网记者:您这番话说完后,相信会对那位年轻人产生触动。

        王树增:他是感到惊讶。不过我一点都不埋怨现在的孩子,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是我们的文艺工作没有做好,孩子们是一张白纸,你埋怨他干什么?所以不仅是网络,所有媒体都应该反思。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发声,好的坏的,高雅的低俗的,匡扶正义的谩骂泄愤的……对网上看到的内容我们要学会分清是非黑白,要做一个会思考的中国人。另外,互联网有很多优势,它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还是一个精神层面的进步。我们不要一味地把互联网当成洪水猛兽,应该加以良性的引导。这里我用一个词,叫做“养护”,用我们的民族精神去养出互联网的浩然正气。每个人拥有一块网络小阵地时,都要学会“养护”。

        中国军网记者:说到“养护”,您有没有这方面的心得体会?

        王树增:现在听到一些网络潮语我常常一头雾水,刚开通博客时我也不会经营它,有人告诉我,王老师,您的这块田都要荒了,您得养它……还有一次,一家网站约我写篇网评,递交后对方回复:王老师,您写的这是什么呀?这可不是您的水平……可见网络不是我们这一代人擅长的领域。网络时代不懂网,确实是一大憾事,我还要不断学习,现在的军队文艺工作者都需要不断学习充电、提高自己。

        主流媒体要承担“养护”之责。我认为中国军网是一个代表,在探索抓好军事网络文艺工作、架起中央军委和各级官兵连心桥方面,责无旁贷。今后以中国军网为代表的军事网络不仅要在文艺方面,而且在生活点滴方面都应该走近基层官兵,小到给菜谱提个意见、给对象写个情书,大到剖析演习中的问题。一句话,就是要让军事网络成为官兵生活中的一部分。

评论文章

拍历史题材电视剧,请多点敬畏之心和严肃态度

罗辑

        近日,笔者在一部热播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赫然看到,我军07式资历章竟作为日军军服道具,挂在了“鬼子”胸前。且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在先前类似一些电视剧中也时有发生。

        为确保我军军服管理的严肃性,国家和军队早已出台多项法规制度。公安部、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及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也多次开展有关军服管理的专项整治,对电视电影、文艺娱乐演出、音像制品和报刊书籍中违反2009年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布施行的《军服管理条例》的内容予以及时纠正。因此,如果深究这些资历章的来源,其中必然存在某些违规情况。

        笔者并不想上纲上线去评价剧创人员的政治觉悟、民族道义、法规常识等,单就这部热播剧的艺术效果而言,确实能让人对那段家国情仇产生一种强烈思想共鸣。而就是这样一个道具安排细节的失误,却让人看了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

        我军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保家卫国的特殊武装集团,其军徽、领花、资历章等标志符号都有着庄重而深刻的内涵。维护标志符号使用的严肃性,不仅是维护人民军队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维护党的形象,怎能如此张冠李戴地胡乱使用,作为侵华日军的服饰道具来使用!

        而类似的荧屏闹剧比比皆是:侵华日军驾驶解放后我军的59式坦克,新四军端起了AK47,国民党警察的帽子上居然缀钉着北洋政府五色五角军徽……究其原因,既非史料无据可查,也非道具成本过高,主要还是这些剧作的主创人员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心和对艺术的严肃态度。

        英国有句谚语叫“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而观众就是影视作品的“上帝”。随着观众文化素养的提升,一部影视作品要想真正获得“上帝”的认可,就必须吃透历史这本“教科书”的细枝末节。反过来讲,一些以民族独立、抵抗侵略为特定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本身又具备向更广大民众普及史实、传播正气的文化内涵,这就更需要制片方精工细作,千万不能因为忽略了历史细节而混淆了广大人民对历史本身的视听认知。只有敬畏历史、认真对待细节、严守道德底线的作品才能真正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